标题 | 陆机与陆云文学风格的异同及其原因 |
范文 | 顾馨誉 摘? ? 要: 陆机、陆云兄弟是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两人在文学创作上以诗、赋为主,讲究华丽的辞藻,在文学理论上有共通之处。陆机诗文内容表达更丰富,更注重创作的形式美;陆云讲究“清省”自然,独树一帜。这些不同之处和两人的性格差异、兄弟身份有关。 关键词: 陆机? ? 陆云? ? 文赋? ? 文学风格 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①,是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被誉为“太康之英”。陆云“性清正,有才理”①,年少时候就和兄长陆机齐名,当时人称他们为“二陆”。本文就两人诗文方面的风格异同及原因进行分析。 一、“二陆”文学风格相同处 陆机、陆云在文学创作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在文学理论上多有交集。 (一)艺术特点 “二陆”的文学创作以诗、赋为主,讲究华丽的辞藻。 1.诗 陆机的诗现存104首,现存诗大多是乐府诗和拟古诗,还有不少应答酬唱、亲友往来之作。陆机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讲求形式的华美整饬,以深厚的才学、典雅的辞藻、娴熟的技巧表现一种雍容华贵之美。 陆云所作诗文四言偏多,骈文不少,大都竭力追求辞藻的华美与雕饰,主张“文章当贵经纬”②,也有模仿前人的,例如《赠顾骠骑后二首》《赠郑曼季往返八首》是讲究辞藻的;《九愍》是模仿《楚辞》的。也有歌功颂德的,应酬赠答,敷衍成篇的。 2.赋 陆机的赋,音律谐美,讲求对偶,典故很多,开创了骈文的先河。同时,这些骈赋作品运用以物兴感的抒情方式、规整庄重的句式、精深工炼的对偶和繁缛华丽的语言,从外部形式方面强化了这种深密缛丽的艺术风格。 陆机对于时事有清晰认识,但是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心情,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与挣扎在他笔下显露无遗。对于陆机来说,内心怀土思亲和感时叹逝之悲往往互相交融,在具体作品中各有侧重。他的抒情赋多有感时伤怀之作,如《遂志赋》《豪士赋》;或感时节之代谢,如《感时赋》《叹逝赋》;或悲故旧之丧亡,如《愍思赋》《思亲赋》;或抒思乡之情愫,如《思归赋》《怀土赋》《行思赋》,感情沉重深切。 陆云自言:“四言、五言非所长,颇能作赋。”②今存赋六篇风格上既重辞采,又好模拟,与陆机风格相近。 (二)文学理论 陆机提出:“情因物感,文以情生。”③由外物触发情感,由情感产生文章。在艺术想象过程中,许多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辞纷至沓来,所要创造的艺术形象愈加清晰鲜明。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③。 陆云“尚情”的文学创作观念和陆机“缘情”而作也有相似之处。陆云谈道:“为欲作十篇许,小者以为一分生于愁思,遂复文。”②可见他认为赋多因愁思而生,有深刻的悲苦之情,才可以写出好的文章,“尚情”之作方是佳篇,又如“《答少明诗》,亦未为妙,省之如不悲苦,无恻然伤心言,今重复精之”②,陆机指出《答少明诗》不悲苦,没有令人伤感,所以修改了这首诗。陆云认为,情之深厚与否,是文章成败之关键。他偏爱《述思赋》,“流深情至言,实为清妙”②,“尚情”的倾向可见一斑。 二、“二陆”文学风格不同处 “二陆”的诗文创作中,陆机的成就更高,表现出的内容更丰富。 (一)艺术特点 1.诗作 《文心雕龙·才略》说:“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④ (1)借由他人,抒己之志。 从陆机的用事、用词、拟古、用韵等方面看来,不论是对于乐府诗歌的模拟和改写,还是与亲友的往来和酬唱,陆机诗词在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借诗歌中涉及的抒情主人公如怨旷的女性、劳苦的征人传达自己虽出身高贵、才华横溢却经历了亡国之痛、仕途坎坷的不幸命运,如《上留田行》《秋胡行》。这样的情感表达让陆机诗歌创作更工整、更含蓄。 (2)金石之音,风云之气。 《艺概·诗概》中,刘熙载谈道:“士衡乐府,金石之音,风云之气,能令读者惊心动魄。虽子建诸乐府,且不得专美于前,他何论焉。”⑤在陆机乐府中最具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的作品无疑是那些与建功立业之追求相关的诗篇。 虽有心追求仕途,重振家族雄风,再创门庭辉煌,但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感時悼逝、及时行乐、建功立业三者互相交织纠缠,反映在诗歌中就使陆机诗歌增加了一份悲凉和深沉。《挽歌三首》中,陆机借哀悼亲友的离世,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感叹命运的伤悲和无奈。 2.散文 陆机的文,思想内容比诗、赋更充实,时有峭健之笔。散文创作方面,前人已有评价,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到“文中子论时事及文史处尽有可观。于文取陆机,史取陈寿”⑥。陆机的散文较为平正。 陆云诗文创作成就不高,但有一些赋和文,虽然内容并不深厚,但较有感触与体会,写得还清新自然。为文,清省自然,旨意深雅,语言清新简练,感情真挚。《文心雕龙·才略》说:“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士龙思劣,而雅好清省。”④ (二)文学理论 陆机的“缘情”与陆云“尚情”有相同点,但是两人在其他方面也有独特的看法。 1.陆机:“丽辞”“绮靡” (1)“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奸” 陆机在文学创作上注重文章的形式美,在《文赋》中提到:“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奸。”崇尚华丽之美,强调“丽辞”,反映了六朝时期讲求形式美的新时尚。 (2)“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陆机在赋和诗的创作上还有所不同的侧重,他在《文赋》中提到:“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赋来源于外物,需要作者直陈铺叙,因此读起来比较爽朗通达,让人一下子明白过来。诗来源于情感,是个人情绪的表达,都比较含蓄婉转,需要读者反复体味。 2.陆云:“清省”“自然” 与陆机不同,陆云并没有提出系统性的文学理论专著,但是在《与兄平原书》中,他与陆机讨论文学问题,涉及不少文学理论问题,其中有些见解可与陆机《文赋》相参看。比如陆云在信中两次提及“深情至文”“深情远旨”,与《文赋》“诗缘情而绮靡”一语相对应。此外,信中屡屡提及“清妙”“清新”“清绝”“清美”等语,亦可见其文学取向。 在西晋文坛笼罩着浓厚的追求辞藻的文风下,陆云为文当贵“清省”,推崇“清新相接”,批评“作文唯尚多,而家多猪羊之徒”②。陆机品评陆机的诗文作品,委婉地向陆机提出观点:“云今意视文,乃好清省,欲无以尚,意之至此,乃出自然。”②可见他“好清省”,好“自然”的文学观。有时在表扬陆机文章之时,不忘指出兄长创作的繁褥的问题,“兄《垂相篇》小多,不如《女史》清约耳”②。“《文赋》甚有辞,绮语颇多。文适多体,便欲不清,不审兄呼尔不?”② 陆云指出“今之赋”形象过于夸大、说话无分寸、过于巧辩、过于追求美丽四种毛病,颇具切中现实的进步意义。在客观上抵御冲淡了当时为文的不良习气,并为后来的“清新自然”“清雄”“出水芙蓉”等审美观开了先河,在文学批评史上是有着重要贡献的。 三、“二陆”文学风格不同的原因 纵观中国历史,兄弟皆为文学家的不少,如苏轼与苏辙、陆机与陆云、鲁迅与周作人文学风格都有较大的差别,引发了对于这种奇异现象的思考。在“二陆”身上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性格差异 陆机为人急躁激烈,慷慨自负,而陆云较为温和稳健,文弱可爱。《世说新语·赏誉》记载道:“蔡司徒在洛,见陆机兄弟住参佐廨中,三间瓦屋,士龙住东头,士衡住西头,士龙为人,文弱可爱。士衡长七尺余,声作钟声,言多慷慨?”④ 太康末年,“二陆”二兄弟初到洛阳时,发生了同样一件事,可是在《世说新语》和《晋书》中却有了不同的记载和偏向,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机云二兄弟的不同性格。 《世说新语·方正》: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 《晋书·陆机传》:范阳卢志于众中问机曰:“陆逊、陆抗于君近远?”机曰:“如君于卢毓、卢廷。”志默然。既起,云谓机曰:“殊邦遐远,容不相悉,何至于此!”机曰:“我父祖名播四海,宁不知邪!”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 从中可见,陆机由于出身贵族带来的傲气并不因国破家亡而消减,反而愈加高傲自负、慷慨任气;反观陆云,由于吴亡入晋,被北方士族轻视后,为人谨慎小心,温和稳健。这也是他们文风不同的原因之一。 (二)兄弟身份 陆机和陆云都是东吴大司马陆逊的后代。父亲陆抗死后,兄弟陆晏、陆玄、陆机、陆云分别带兵作战。等到吴国灭亡后,陆氏家族子弟凋零。在仅存的三兄弟陆机、陆云、陆耽中,陆机作为家门的中流砥柱,所要承担的家族复兴、南方士族振兴的责任最大,他不得不“刚”,在文风上自然有所体现。 陆云虽然肩负家族发展的责任,但是明显因为幼时受到父兄呵护更多,所以“柔”。在《与兄平原书》中,陆云“兵凶事,生來初不见习,顷观之,正自使人意恶”②。作为东吴大都督陆逊之孙,陆云初到校场,居然还被军队整齐的队列和呐喊声吓到,足见父兄对于他的爱护。在文学创作中也有这样的体现,“久不作文,多不悦泽,兄为小润色之,可成佳物,愿必留意”②。自己的文章也需要陆机来润色,这些小事都要和兄长一一道来,可见他对于兄长的依赖和信任。 四、结语 关于“二陆”,唐太宗谈道:“观夫陆机、陆云,实荆、衡之杞梓,挺圭璋于秀实,驰英华于早年,风鉴澄爽,神情俊迈。文藻宏丽,独步当时;言论慷慨,冠乎终古。”⑦ 兄弟二人都出自东吴,且文采斐然,虽各有所长,但是殊途同归。综上所述,“二陆”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上有共通之处,却因性格差异和兄弟身份的关系各有不同。 注释: ①房玄龄等.晋书·陆机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②陆云.与兄平原书.陆云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③陆机.文赋.陆机集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④刘勰著,周振甫译.才略.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⑤刘熙载著,诗概.艺概注稿[M].袁津琥,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 ⑥朱熹著.朱子语类[M].黎靖德,编.中华书局,1986. ⑦房玄龄等.晋书·列传第二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周汝昌.陆机《文赋》“缘情绮靡”说的意义[J].文史哲,1963(2). [3]陆机.陆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张少康.应、和、悲、雅、艳——陆机文赋美学思想琐议[J].文艺理论研究,1984(1). [5]陆云.陆云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张少康.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温小腾.陆云文学思想新论——兼于陆机比较[J].语文学刊,2005(5). [8]孙明君.咏新曲于故声——改造旧经典、再造新范型的陆机乐府[J].北京大学学报,2008(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