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范文

    郑玮

    摘? ? 要: 新时代的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延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证,是新时代培养新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也是凸显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体现。因此,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被赋予重大现实意义。高校应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以现实为基础,以学生为轴心,以教师为保障,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平台载体,创新多辐射德育路径,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

    关键词: 新时代? ? 立德树人? ? 高校? ? 现实意义

    “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①(81)。美好的德行是国家和民族繁荣的重要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重要的价值追求。德育作为教育实践活动,承担着塑造人的功能价值,呈现出的精神力量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高度契合。新时代,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既体现了德育自身发展的内在意蕴,体现了教育事业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深远意义。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所谓立德树人即立德为先,树人为本,拥有良好的德行才能掌握树人之道。

    在新时代新定位之下的社会,“德”不应作为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是将其内化为本心的一种修养。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阵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动力中枢②(54)。因此,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更加创新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状态实现“树人”的目标。

    (一)是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必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蕴涵着丰富的道德规范,成为培养道德人格的重要力量。在《左传》中以“立德”为人的修养之所在,以道德理想的实现为人的境界之根本。先秦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著有:“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③(227)老子认为“道”和“德”保护和催化着万事万物的生长发育。孔子认为培养学生的德行才能使他们达到仁者的状态,拥有道德境界才能最终走向自由境界。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认为尊崇道、乐于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他从“性善论”角度出发力图构建理想的道德体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道德价值壮大发展着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爱国主义、诚信精神、忠孝观念作为传统美德的内在要义成为长期稳固的育人目标。当今国家处在新的战略高度,加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承和升華,也是一种持续的精神力量。

    (二)是新时代培养新青年的使命所在

    当代大学生不是独立发展的个体,而是同新时代共同发展的一代人,是新时代的建设者也是见证者。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理想、本领和担当关乎国家的前途。德育是教育的首要和方向,加强德育才能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时代青年。进入了新时代,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拥有过硬的文化知识,也需要青年拥有正确的思想导向。面对当前德育的新形势和新情况,高校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不间断“充电”,以提高品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塑造优良德行为旨要,将“德”内化为一种文化心理,承担起培养新青年的使命和责任,使他们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实现“成人”与“成才”的统一。

    (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

    新时代,国家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和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在怎样实现这一问题上,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成为前提条件。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入学的第一课,又是永不间断的必修课。高校对大学生的德育推动不仅是文化的养成,还是道德习惯的养成。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的意识,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保证,是大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理想信念、良好的品德素质等作为自身道德基础的基本内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将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祖国的繁荣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高校要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趋势和前景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使他们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二、科学把握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需求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再到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中把立德树人置于重要位置等一些战略规划来看,都体现出立德树人对于新时代教育的重要意义。立德树人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价值诉求,也是高校的使命所在。因此,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高校要科学把握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需求。

    (一)多元文化冲击力度加大

    在国际国内多元发展阶段,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会导致思想的多元化。一是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西方异质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的思想受影响。二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各种信息跨越时空的界限,以更加高效和个性化的方式传递出来,使一些大学生在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缺乏道德选择的能力。三是多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些大学生心中固有的价值体系,在形形色色的价值目标的影响下,会逐渐缺乏应有的道德价值判断和意识。大学是精神文化养成的关键阶段,因此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指引理应成为高校教育应着力关注的问题。

    (二)社会道德冷漠问题逐渐凸显

    道德冷漠即人们对外界事物持有一种冷淡、漠视的态度,以一种孤立化和隔阂化的状态对待社会上的人际道德关系,是一种非健康的道德状态。当前,我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些道德冷漠问题暴露出来。处在开放环境中的大学生,难免受到道德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是未来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主力军,高校应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荣辱观,提高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创造和谐校园环境。

    (三)青年信仰存在世俗化、功利化倾向

    青年在以物质为基础的生活条件下,增加了对经济利益和权利的渴望,一些人往往更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把市场价值的获得和个人需求的满足作为人生信条,出现不良心理。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发展期,大学生作为肩负复兴重任的一代人,他们是否有正确的信仰决定着未来新时代的走向。高校在教育中应该以“立德”为根本,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实时关注纠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信仰体系。

    (四)“重智轻德”现象依然存在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往往通过各种方法强化学生的能力,单一地认为知识是核心竞争力,导致道德教育不足。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在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后的全新教育阶段,应及时更新德育观念,建立“以德为首,德智并重”的教育理念、转换“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评价标准,高校在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的目标。

    三、高质量完成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与使命

    新时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定位。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教育强国是总目标、立德树人是总任务。为高质量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和使命,各高校都要坚持因势而新、因时而进的理念,多角度、多方位地保证立德树人目标与教育实践相得益彰。

    (一)创新家庭、学校、社会、政府联动的教育机制

    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良好德行的重要场所。家庭作为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课堂,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们的品德修养,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逐渐转变过去“重智轻德”的思想观念,担起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责任,提高与老师和学校交流的频率,以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家庭德育品质。高校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要坚决把道德融入各教育体系中,特别要主动加强与家庭、社会和政府的联系,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作为社会发展的构成体,社会各部门应该统一规划、分工协作、统筹协调各类资源支持学校和家庭的德育工作,发挥优势创造和谐德育环境。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事业,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机关,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减轻家庭、学校的压力,为道德教育的托底工作提供实效性保障。

    (二)进一步推进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温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做导师的人便應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④(64)。教师是道德教育的践行者,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建设者。不论是高校还是教师都理应把牢教师应有的道德方向,为新时代德育的发展提供保障。一是教师要以德立身,存养本心。“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齐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⑤(92)。新时代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引导者,在提高自身德行的同时立足于对新青年道德的培养和教育,做品格之师、精神之师。二是高校在管理规范中形成师德师风专项制度建设。各高校从招聘引进到考核评价、引导监督都要进行全方位的审核,严格规范教师的道德品行,落实师德师风标准,完善监督机制。三是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从多方面推进对学生的尊师教育,重塑学生价值体系,联合新媒体等多渠道传递高校教师正能量,以良好的社会氛围助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代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面对传统德育形式概念化和空洞化的问题,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改革势在必行。一是明确教育目标,制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发展方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程,各高校都应该根据学校特色专业和课程制订施行方案,定期考察学习借鉴其他高校教育方案。二是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优势,精准研判学生思想动态。如今互联网和新媒体日渐发展,大学生成为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因此高校要抓牢大学生意识形态,以现代化的手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平等对话的机会,跟踪热点,分析形势,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形式,用互联网的“虚拟”力量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价值结构。三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结合。高校一直关注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有趣的理论课指导、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建理论宣讲团等增强高校学生的参与感。

    注释:

    ①左传释注[M].杨华,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②李国仓.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J].中国高等研究,2015(2).

    ③[春秋]老子.道德经[M].任犀然,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

    ④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79.

    ⑤王阳明.传习录[M].叶圣陶,校注.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参考文献:

    [1]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孟子.金良年译注.孟子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4]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7]习近平.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谈话[N].人民日报,2019-03-20(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