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的问题与探索
范文

    杨阳

    摘? ? 要: 通识教育是最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研究常态,但是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实践中的情形却大相径庭。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观察样本,从通识教育体现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教学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识教育对于改进学生的学习心态和认知观念方面的作用等三方面展开探讨,最后提出通识教育对于高等教育回归“育人”核心的意義。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 通识教育? ? 教育模式? ? 课程体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和高等院校自身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化、拓展,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一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率先开始探索将通识教育纳入大学生培养的基本学科体系中,通过“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双重路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这一改变中国高校数十年来习惯以专业分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全国诸多高校掀起了一股通识教育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大学对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潜在作用愈加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对应用型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实施路径的探索便有了迫切性需求和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瓶颈问题

    通识教育,从内涵上讲在于通过专业以外更广博的学科知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作为一种“培养通达智能”的博雅教育,崇尚“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识”与受教育者“身心自由”[1](76-80)。纵观近些年来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一方面,不仅几乎所有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都开设了通识课程,而且相当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引入了通识课程。另一方面,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越发多元化,课堂授课、网络授课、微教学等方式并存,使通识教育的服务对象不仅限于在校学生,还扩展延伸到社会各界人士,让受教育群体极大增加。

    尽管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整体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上看,不同类型的学校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与不均衡。对研究型大学来说,通识教育已从理论研究走向多元实践,研究型大学积累的有关开展通识教育的实践经验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而对于还处于探索和初创阶段的应用型高校来说,如何有效借鉴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开展通识教育则是未来一项长期挑战。尤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学校定位发展转型这一多重转型背景下,既实现对人的专业性、应用性的培养又达到对人的人格、心理、思维价值等的全面塑造,不仅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未来改革的方向和探索路径,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成果的关键。笔者所在的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正在全校大力推广通识教育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也碰到了怎样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基本条件的培养路径的难题。笔者通过对该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经验考察,以通识教育的课程教学方法为视角点,期望就进一步创新通识教育的课程教学、探索适合于同类型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发展模式提出一些思考和看法。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反映的是对人才培养理念的重塑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涌现,国家整体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当代社会对人才的界定标准不断更新。界定标准的适时更新,其实反映的是社会对未来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整体素养、综合技能等均产生新的需求。怎样培养出符合时代前进趋势、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大学生,更准确地讲是富有竞争力、创造性的综合型人才,成为当今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面对时代进步和社会变化产生的变革压力,我们看到的是很多高校对自身的办学定位、育人目标和教学模式、方法作出了改变,以期推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水平攀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变革中,最常见同时最突出的一个变化之处为高校课堂的教学方法、授课模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动。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于中国高校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实行知识由“教师输出”到“学生输入”且缺少师生互动的课堂场景正逐步被打破。相对应地,以学生为中心、实行“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师生间广泛互动的课堂开始涌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令人振奋的突破。然而,对于上述这种新的亮点,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虽有发生,却并未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甚至在部分课程中,传统教学方法依旧占有主导地位。

    经与部分仍旧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沟通交流,笔者发现这部分教师对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的主要疑虑和困境在于以下几点:其一,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由学生推动学习研究,可能会变成学生对学习的进一步放任自流;其二,教师本人更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按照设计好的教学大纲开展教学,课堂进程的开放会加大控制难度;其三,部分课程的专业性较强,促使教师更倾向于按照自身的学识水平教授学生,而非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越界”。

    笔者认为,上述疑虑折射出的一个现象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或者说,当前的高校教学为什么要改革,内在动力在哪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根本目的来说,不是要用什么样的新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在于某种新的方法或方式是否更能帮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且认同的富有竞争力的新型人才。也就是说,教学方法转变的背后是一场人才培育观念的重塑与革新。高等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特定历史环境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在过去高等人才匮乏的年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衡定标准基本是从单一专业学识的角度来判别,因此但凡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即被视为“天之骄子”而备受社会推崇。然而,在当今大学生数量庞大而就业市场又难以吸纳所有大学生的不对等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衡量与判断已远非过去的标准所能满足。学生需要从单一的专业化人才变成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不仅学生要努力做出改变,还要求学校从培养目标到培养模式都发生变化。具体到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首要改变教学观念,进而由观念引起教学方式、手段的相继变化,最终推动课堂教学整体“焕然一新”。

    三、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在实施通识教育方面的探索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民办应用型本科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壮大,已成为一所拥有21000余名在校学生、近千名专职教师的高等学府。建校以来,学校秉承“乐教、乐学、创造、创业”的办学精神,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致力于培养人格高尚、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國际视野的“应用型、工程型、创业型、国际化”人才。学院提出了上述培养目标,关键之处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这些目标,尤其是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专业培养有效融合,对一所没有太多办学经验和深厚学术底蕴的民办理工院校来说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对此,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率先在教学课程体系上有了突破,较早地将通识教育体系引入并实施于学校课程教学中。

    传统的教育模式因为重视对专业的细分,对培养单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卓有成效,但是这种模式在实现塑造全面的、综合性的“完整的人”(well-rounded person)的目标时则存在弊端,甚至因为专业过度划分导致知识体系间的割裂,导致学生更易以一种片面的、单一的和功利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样的培养恰好走向了我们期待的反面。通识教育的引入,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修正,而且让我们重新理解高校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启通识教育课程,一方面是要在课程结构上作进一步的优化均衡,改变专业技能型课程在全部课程中占比过高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期望对学生的培养不止于工作就业这一具有功利性的直接目的,学校更期待的是虽然作为三本院校的学生,但在毕业走向社会后能保持较强的竞争力,能满足当今社会对“跨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为此,学校作了如下探索:

    (一)开设小班教学,强化师生互动。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了使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探知欲望,首先在有条件的院系开启了小班教学。之所以称之为小班教学,是限定该类班级所容纳的学生人数上限为26人,以避免普通高校中习以为常的动辄超过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课带来的师生互动不足的弊端。因为班级中学生人数不多,授课教师能更好地观察、审视学生们的听课、思考状态,并及时就学生们的疑问作出解答。

    (二)让老师将知识的“输入——输出”过程变为学生的“输入——输出”过程。

    推行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融会贯通不同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对不同学科有所把握并能突破各学科不同的符合体系、逻辑体系所造成的认知盲区,从而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2](83-86)。笔者认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融会贯通不同知识的能力是不能单单依靠教师传授培养的,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对学科问题认知辨别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课后思考和探索。换句话说,学生要把课堂外的拓展学习作为其提高学习能力的主体来源。应该把课堂变为教师引导下学生们就思考、探索、分析出的思想观点进行重复交流、展示、甚至争辩交锋的场所。学生自主提出对问题的思考并给出解决的方案、路径,从过程上看,学生的“输入——输出”过程意味着学生的全程参与,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正大力倡导实施通识课程的教学班级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来听课、带着思考的多元化结论来争辩、带着包容的心态聆听不同观点及带着质疑的精神再度求索论证。

    (三)改变部分学生在看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上的功利心态。

    受社会不良风气、生活压力和就业形势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大学生有一部分是带着功利的心态看待和进行大学学习的。为什么进入大学及大学生活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是什么,在一部分学生看来或许就是与未来的工作职位、薪酬待遇发生关联。专业课程的划分设置,进一步让他们强化了学什么样的课程是有用的,而有一些无助于就业的课程从一开始就被视为无用的。这既不是一个合格大学生应具备的资质,又不是任何一所高校所期待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目标和结果,更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相。面对这种短视化、功利性的学习态度,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启正是一项有针对性的改进举措。

    笔者十分赞同“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商人、企业家或专家”[3](75)。在一个以短期现实目的和过度功利化衡量是否有取舍价值意义的社会环境中,通识教育注重人的内向发展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通识课程教育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连接通汇,让学生们带着思辨的思维从多元的视角看待事物与问题。另一方面通识课程内容的非职业目的化、学习过程的非速成化、考核模式的非背诵化、答案结论标准的非一元化等都有助于让学生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潜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深入学习。唯有学生将学习过程本身视为探索未知、认识世界和为今后改造世界做准备、打基础之时,学习的动力才会涌现,学习的毅力才会持久,学习中需要的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将被激发。从这个成效上看,笔者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带给学生们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改变他们思想上认知的偏颇,重新寻找内心自我的宁静与坚持,重塑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最终实现传授知识和育人的双重良效。

    通识教育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实施是一次重要的尝试,相较于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日趋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移通学院的通识课程还存在初创期的种种不足。但是,存在的不足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去完善和改进。移通学院通识教育的引入与开设,不仅对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师生关系转换、学生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增强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还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更在于让我们通过通识教学反思和审视多年来因强化专业教育而存在的积弊,使高等教育重新回归“育人”这一最核心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尤克冬.基于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建设对策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6(12).

    [2]蒋圣娟,王松华等.通识教育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7(5).

    [3]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继平,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校级项目,项目编号:(YTJG20183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