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壮剧的育人价值传承探析 |
范文 | 王凯 摘? ? 要: 壮剧作为独具特色的壮民族文化瑰宝,具有朴实的教育资源和朴素的教育功能。继承和弘扬壮剧蕴含的育人价值内容和精神内涵,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形成传承发展壮剧文化的合力,促使壮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育人工作文化内涵。 关键词: 壮剧? ? 育人功能? ? 价值传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壮剧作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为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魅力、朴素明快的艺术风格,包含着壮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意愿、审美习惯、精神追求和文化特征等,具有独特的民间地方特色、民族艺术风格和社会功能作用,形成反映壮民族地区同胞的价值理念。弘扬壮民族地区优秀传统壮剧文化,需要广泛挖掘壮剧拥有的教育资源,深入分析壮剧特有的教育功能,选择提炼壮剧文化蕴含的育人价值,促进壮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基,增强育人工作的文化内涵,繁荣发展壮剧文化。 一、壮剧具有朴实的教育资源 壮剧继承了壮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说唱等艺术特点,富含生动形象的神话传说、艰辛愉快的劳动场景、向往美好的创业经历等朴素题材,涵盖了壮民族同胞生命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人文历史、道德品质、生产实践、文学艺术、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影响着壮民族人们的生产生活。 1.壮剧能够传授生产生活常识。壮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传统农耕社会,以耕种水稻、养殖家禽家畜、种植山坡林地等农业经济为主,人们需要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常识和自然知识。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壮民族同胞根据收集积累的日常生活常识、人文自然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结合壮民族地区的地理气候和物种繁衍,按时令节气和耕作程序确定精细生产制度,以小品、山歌、快板等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编入戏剧,融知识传授、娱乐审美和教育普及于一体,充满许多自然常识和生产知识的介绍,人们可以通过演戏、看戏和娱乐、审美需求学到衣食住行涉及的生产生活知识和人文自然常识。壮剧作为壮族民间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知识宝库和文化载体,蕴含着壮民族丰富的发展历史与民俗文化,已发展成为壮族各种知识代代承袭的传播媒介和重要渠道。 2.壮剧能够培养必备的基本技能。壮剧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与教育传播的主要形式,兼具唱、念、做、打、舞、表等综合艺术表演手段,涵盖思想道德、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生产实践、民俗民风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在传授各种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人的基本生存技能、生产实践技能,开发潜能。壮剧集歌舞技能于一体,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能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规定的套路,通过背记表演台词、规范表演程序、练习表演动作等表演习得培养记忆力;通过独到的手、眼、脚、身、法、步等协调配合培养观察力;通过丰富的技巧姿态、娴熟的表演技艺等表演功底培养集中和分配的注意力,提高身体各部分的技术能力。壮剧通过表演者在一定观察力基础上用想象化的手段展现演艺技能,从实用角度传递生活技能,培养审美能力,对人的先天素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壮剧具有朴素的教育功能 1.壮剧具有传承厚重民族传统文化功能。壮剧艺术主要流行于壮族人民聚居区,壮剧的剧目题材、演出内容来源于壮民族地区人民纯朴的生产生活和劳动实践,折射着壮族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反映了壮族人民朴素生活精神面貌,展现出壮族人民勤劳勇敢的高贵品质和宽容善良的文化心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壮剧在继承壮族民歌传统语言形式、音乐唱腔和表演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音乐唱腔、表演技艺融汇了壮族的民间故事、民歌舞蹈、神话传说和民俗艺术之精华,将传统道德要求与曲调形式完美结合,演艺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生动场景,展现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厚的民族思想和深厚的地域色彩,让人们在观赏艺术过程中得到道德教化。壮剧作为壮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和有效的平台载体,发挥着传承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民族文化自觉。 2.壮剧具有培育丰厚民族价值理念功能。壮剧来源于生活又融入生活,在形成发展、传承创新过程中广泛影响、引导和强化着壮民族同胞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和民族意识。在传统演出剧目中,以敬老孝亲为主题的剧目反映传统道德理念和文化价值,弘扬恪守孝道、个性善良的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风尚。在艺术表演形式上,完整的角色定位,鲜明的性格对比,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感情、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元素,体现了壮民族地区民众惩恶扬善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壮剧深藏着优秀文化因子和民族进取精神,壮剧传承过程就是壮民族生产生活过程,壮族人在传承壮剧的过程中提供了人们交往的机会,搭建了族群交流联系的桥梁,传递了民族历史文化知识,塑造了民族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壮民族同胞在载歌载舞时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场合,逐渐了解并熟悉彼此产生民族情感,全方位地满足个体的民族认同需要,拓展了民族内部聚合和群体交流,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三、壮剧的价值传承方式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创造的精神财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品质,已经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土壤,具有强大的时代生命力,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壮剧作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蕴含着审美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精神等民族文化特点和时代内涵价值。壮剧历史演进过程,既是不断汲取民族智慧深化文化自信的过程,又是引起人们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思想变迁过程,促进壮剧创新性发展,需要推进创造性转化。 1.推进壮剧从历史文化形态向现代文化形态转变。在科技进步带来社会急剧变化的新时代,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精华,引导和启发思想道德观念,已成为稳定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壮剧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传承壮剧文化,需要根据社会和人们思想的认同,坚持古为今用的观念,克服拿来主义或全盘否定的倾向,增强在文化继承和互相借鉴上的判断力,把壮剧文化纳入中国先进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善于发现和吸收壮剧文化的积极因素,深刻挖掘壮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人文精神,用科学的精神和辩证的态度批判继承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既注重彰显壮剧文化的独特性,又注重延续传统文化的同一性,体现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促进壮剧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发展成为当代思想文化丰厚的源泉,实现与社会进步同向同轨,提高文化育人质量。 2.推进壮剧从传授文化知识向培养文化修养转变。历史和社会发展延续的文化传统是人的思想精髓。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传授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阐释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把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说理要求与内在修养相联系,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内化为健康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体现文化深度和时代特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当代价值。壮剧具有壮民族地区成熟剧种的特有品质,其历史影响、艺术形态、发展成就在尊崇人伦观念、规范言行礼仪、调和人际关系、调适群体生活、提升道德水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传承壮剧文化,要合理吸收借鉴壮剧文化精神,注重壮剧文化知识、文化教育与人的思想发展需要相结合,发掘提炼壮剧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经典内容,以壮剧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公共意识和人文素质等内涵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的深度和文化厚度,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催化心灵的完善,提升人的内在文化品格和精神境界,对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担当精神、高尚品格具有激励作用,促进人们在理解认同中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3.推进壮剧从传统的道德教化向深化价值引导转变。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形成规范作用,具有道德教化的价值意义。壮剧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想道德意蕴和现实价值,蕴含向上向善的道德教化元素,与新时代的价值体系建设有很高的融合度。弘扬壮剧文化,要加强引导,科学借鉴,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强化功能顶层设计和实施途径设计,通过转换现代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赋予时代新的内涵,走进课堂,进入心灵,促进壮剧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融通,综合考虑人们生活的时代特征、获取知识的方式变化和接受教育的心理反映等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变成人们的内省和自觉,用厚重的文化传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性,在社会生活、思想养成上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壮剧文化教育活起来和影响力强起来,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四、壮剧的价值传承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壮剧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而面临发展考验和传承危机,需要整合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构建“家校政社”协同机制,采取有效的宣传教育形式,弘扬壮剧蕴含的思想底蕴和民族智慧,努力实现壮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壮剧的育人价值传承发展。 1.发挥家庭教育的主体作用。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习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组织和文化教育的起点。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个体产生极大的影响作用,家庭文化熏陶在人类知识传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家庭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继承和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特有的民族传统的同时,又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和改造着本民族文化。大多数文化事项的传承是由家庭成员的传习实现的。在传承壮剧育人价值过程中,需要发挥家庭传承壮剧的主体作用和有效性,营造熏陶和影响壮剧传承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间通过耳濡目染与口传心授相结合的互动学戏方式培养壮剧传承艺人,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孩子的心灵和人格,父母通过爱的传递培养孩子对壮剧的深厚感情,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相对一致的价值观念。 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学校对民间艺术传承的作用,积极开展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壮剧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壮剧文化同样需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注重寻求推动壮剧艺术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在传承壮剧育人价值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要立足壮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完善壮剧列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壮剧艺术引进学校教育课堂,纳入日益完善的基础教育教学体系,夯实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基础,研究阐述壮剧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分阶段、有序推进壮剧文化进校园活动,向学生们传播壮剧文化的民族艺术。要开展面向基层专业壮剧团的人才培养培训,为壮剧艺术人才的发现、培养、成长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壮剧人才业务水平,使其具有生生不息的恒久生命力,促使壮剧健康发展。 3.发挥地方政府的支持作用。民族文化传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的一项系统工程,与人们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壮剧文化作为壮民族地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壮剧育人价值传承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通过制定顶层设计和实施途径设计,确保壮剧发展的宏观规划与文化工程的具体项目相统一。组织实施壮剧文化建设工程,在法律或制度上建立壮剧传承人命名与管理机制,明确文化传承人的身份和地位,政策上支持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建立传承人“传帮带”的机制,吸引更多的民间艺人努力担当起传承的责任,让壮剧传承人成为一种受社会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打造一支扎根壯民族地区的业余壮剧剧团。 4.发挥社会组织的参与作用。社会组织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需要整合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资源条件,广泛开展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壮族传统社会里,壮族民众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丰富的民俗传统活动中,经过群体间的交往传承和师徒间的传习,耳濡目染地了解与认识更多壮剧的内容。壮民族地区社会组织要创造条件建立壮剧的保护平台,成立壮剧艺术培训机构,组建壮剧人才智库,组织开办有利于壮剧传承发展的培训班、艺术展和研讨会,开展有益于人们身心发展的壮剧文化活动,挖掘壮剧育人价值传承发展的典型案例,不断激活活动过程中的文化因子,有意识地培养壮剧演出人才,营造传承壮剧文化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氛围,积极引导人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壮剧文化蕴含的深刻内涵,引导社会组织以新的生命力重回壮剧保护的重要位置。 壮剧是壮族民间的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剧面临发展考验和传承挑战的时期,需要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壮剧的教育资源和育人功能,不断探索壮剧育人价值的传承方式和传承机制,共同促进壮剧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发展和良性传播。 参考文献: [1]梁庭望.壮剧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7). [2]罗章.土家山歌:经验的生长与互动[D].重庆:西南大学,2006. [3]陈丽琴.传播学视野下壮剧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戏剧,2008(1). [4]郑海花.北路壮剧的传承与发展——以一个民间艺术家的沉浮人生为例[J].传承,2009(5). [5]肖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现状及其开发的措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壮剧文化传承发展历程考察及涵养化育人功能研究》(项目编号17FKS009);2018年广西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项目编号201811825092);2019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研究项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