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将思政教育引入艺术课堂的细化研究(下) |
范文 | 梁燕妮 摘? ? 要: 本课题以课程思政为主要研究方向,由思政课教师与艺术课教师团队共同参与完成研究。课题按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推进,每个阶段为期4个月,教师研究按计划商讨研究、共同备课等,并在课堂上加以实际操作,在实施过程中发放问卷调查,分析并记录数据,走访教师及学生,并根据教师及学生的教学体验、学习体验等反馈意见,在每个阶段对研究计划做出调整,使之完善。该研究的理论基础是音乐课堂为主导、思政教育为辅,在此前提下寻找最佳切入点,并对实际效果做出评估。 关键词: 课程思政? ? 课程体验? ? 音乐教育 一、引言 2018年12月,课题组申报了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教学科研项目“将思政教育引入艺术课堂的细化研究——以高职音乐课为例”并获批准。 在改革的浪潮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每个教师心中应谨记的信条。本着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课题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践研究,该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每個阶段为期4个月。在这个过程中对8个班共280名学生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大量走访了学生及教师,获取了第一手数据及材料,通过搜集案例、数据分析、课堂实践、方案调整、总结归纳等步骤,完成了本次科研项目。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总结出了一些基本规律,现提供给大家,作为参考借鉴之用①。 二、研究过程 应时代要求,“结合专业,突出特色,在艺术实践中拓展人文素养”[1](22-23)。课题组在课程设置、课堂讲解、课中及课后体验等方面做了如下跟踪调查和研究: (一)问卷调查 前期问卷调查人数为280人,收回问卷269份。中期问卷调查人数为280人,收回问卷277份。后期问卷调查人数为280人,收回问卷277份。 (二)中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中期问卷调查旨在研究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将思政课融入艺术(音乐、美术)课中,且考察效果如何,学生的课程接受度,以及教师的教学体验等。根据这些,初步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并寻找一个量化范围,供教师们参考。 1.教学内容 通过前期4个月的工作情况及数据调查,课题组拟定了第二个阶段的工作计划,在教学手段、课程的内容及设置方面做出了尝试性调整。 在第一阶段调查中发现,70%的学生认同并接受将思政课引入艺术(音乐、美术)课堂,同意在课前、课中或课后加入思政内容的学生分别占28%、23%和21%。针对这个情况,课题组拟定在中期实践的4个月中,在授课时间、授课内容上做出调整,请思政课教师每周固定进行课前介入教学实践,音乐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备课,协商教学内容,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根据初期问卷调查所呈现的学生审美观趋于多元化的特征,在教学实施中进行典型选材试点,譬如选取中国歌剧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外国歌舞剧《悲惨世界》等,让思政教师能够就当时的革命背景、人物原型、教育意义等进行剖析。在课中由音乐教师借鉴思政教师的方法,讲解西方古典歌剧《卡门》《悲惨世界》等。基于75%的学生希望让思政课专业教师参与音乐课堂,根据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为了便于操作和实施,调整为专题讲座、歌咏比赛等形式,请思政教师参与指导。这些尝试性的改变令学生们耳目一新,学习积极性比以往高涨。 经过四个月跟踪调查,与初期数据相比较有如下变化: 初期问卷调查中,33.83%的学生喜欢让专业思政课教师在课前讲5分钟。中期问卷调查显示,45.85%的学生更喜欢这种方式,认可度上升了12.02个百分点。首次问卷调查中,53.9%的学生喜欢让任课的音乐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期问卷调查显示,66.43%的学生喜爱这种授课方式,比初期上升了12.53个百分点。另外,由学生自发在课堂上谈感想,激发爱国情怀,由36.43%上升到了41.16%,提高了4.73个百分点。这三个数据表明:在第二个阶段方案实施过程中,由于思政课教师与音乐课教师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磨合初见成效,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2.教学手段 初期调研中,66.17%的学生希望参与课堂教学进行讨论和发言,65.06%的学生希望多看视频音频。根据这个现象,课题组将课程时间调整为课前5分钟,请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课中视频教学不低于3段,总时长不少于10分钟,由学生自发主导的爱国主义讨论不少于5分钟的5—10—5基本模式进行研究,采集数据。后期将慢慢加大时长,采用10—15—10的方式进行研究。“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不要拘泥于音乐教学目标,要更多地拓展学生主动思考、创造性思维能力”[2]。 3.课程体验 在中期调研中,课题组为了找出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除了收集学生的课程体验外,还广泛征询了任课教师的意见及上课实操体验,不断修正实施方案。譬如针对初期调研中出现的音乐、思政跨学科融合度生硬,学生接受度不高的问题,课题组专门组织了多次讨论与研究,根据初期问卷调查中学生的需求(63.94%的学生希望教师多介绍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历史,进行中外比较),改进了教学方法。譬如在乐理课上,思政课教师课前5分钟可以讲小故事,例如聂耳、冼星海、闫肃等音乐家的创作历程及对民族国家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经过这些实际操作,初期调查中只有33.83%的学生支持在音乐课中“说教”5分钟,中期数据显示,有49.46%的学生支持教师“说教”5—10分钟。学生接受度上升了15.63个百分点。还有31.41%的学生支持教师“说教”15—20分钟,45.13%的学生更喜欢生动的讲解而不在意是否“说教”。这些数据有助于不同水平、不同风格、不同学科的教师参考借鉴。 三、阶段性的问题与总结 经过前期与中期8个月的跟踪调研与实践,分析了两次问卷调查数据,课题组调整了后期实践方案: 1.请思政课教师循序渐进由课前5分钟的专业思政内容讲解增加到10分钟。 2.由音乐课教师提供主要课程内容纲要,思政课教师给予指导。 3.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寻找音乐与思政相结合的视频音频素材,建立共享数据库。 4.将好的教学方法记录整理出来。 在中期实施过程中,同时发现了如下问题: 1.学生学习体验问题 中期调研中发现,仍有29.6%的学生认为,音乐课教师最好一点都不要讲思政课内容,经过走访,了解到一是学生个人喜好问题,二是音乐课教师在某些点上融入思政内容略显生硬,都是今后值得注意的问题。学生的兴趣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旗帜鲜明地在艺术(音乐、美术)课中融入思政内容,是不容置疑的。学生的接受度也需要时间,教师同样需要成长和不断磨炼。 2.教师工作体验问题。 因为是跨学科合作调研,课题组非常重视教师的个人体验。部分思政教师反映很难找准契合点进行课前专业讲解,为此花费了大量时间准备,希望后期课题组能探索出一条通用路径,便于教师操作。 “公共音乐教师往往注重自身表演技能的提升,关注音乐教学理论、教学技法上的研究,较少关注交叉领域的合作研究”[3](76-77)。音乐课教师表示,在课程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内容后,感觉到了自身的匮乏,希望学校能多组织学习交流活动,提高修养。 四、小结 根据中期调研的情况,课题组将后期研究方向重点放在了改善教师、学生课程体验上,制订了实施方案,为了便于教师操作,专门进行了研讨,初步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和手段,这些将在第三阶段做出考察和评估,并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梳理归纳。 五、后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与总结 通过前期、中期的跟踪与调查,本课题进入了第三个实施阶段(4个月),也临近了尾声。通过前期和中期的铺垫与实际操作,课题组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对在音乐课中融入思政内容的方式方法、时间长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课程如何设置、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满意效果,等等,做了归纳总结。 根据后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在音乐课中融入思政内容,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 (一)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1.授课内容(74.73%)。 2.教师的个人素质(57.76%)。 3.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43.68%)。 4.多媒体教学,音频、视频(38.63%) (二)学生喜欢的教学手段 1.多播放音频视频(81.23%)。 2.教师生动地讲解(80.87%)。 3.同学们自发参与讨论(44.4%)。 4.师生互动、角色扮演,游戏等(38.63%)。 (三)学生喜欢的课程设置 1.日常课堂学习(64.62%)。 2.课外实践(60.65%)。 3.专题讲座(52.35%)。 4.课外活动,歌咏比赛等(43.68%)。 (四)取得的教学效果 1.积极人生观(81.95%)。 2.正能量(80.14%)。 3.热爱祖国(73.65%)。 4.提高了鑒赏能力,识别了庸俗与高雅(68.95%)。 六、总结 应时代要求,本着“一方面达到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目的”[4],思政教师与音乐教师跨学科共同寻求“一种既能提高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又能够促进其道德品质得到升华的教育方式”[5]。通过一年时间的努力,专业思政教师与音乐教师联手,将思政教育引入艺术课堂的细化研究告一段落,现将本次研究结果归纳总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1.将思政教育引入艺术(音乐、美术)课堂,可分课前、课中、课后多种形式,可请思政教师讲解,也可以由音乐教师单独完成。 2.时间上,近1/2的学生欢迎思政课教师课前讲5分钟。1/3的学生喜欢思政课教师课前讲10分钟。 3.内容决定受欢迎程度,如果讲解生动,就无所谓“说教”。 4.课上播放视频音频时间不低于10分钟。 5.教学内容大于形式,幽默风趣的讲解最受欢迎。 6.1/2以上的学生喜欢音乐教师旗帜鲜明地将爱国主义融入课中,随时随地讲解总结。 7.学生喜欢自发讨论总结,参与互动。 8.学生喜欢教师在分析艺术(音乐、美术)作品的时候,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9.教师的个人政治素养、知识面、语言决定了授课效果。 总之,“将思政教育引入艺术课堂的细化研究”由于时间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研究透彻,譬如有没有便捷方式让思政教师与艺术教师最佳契合;艺术课中引入思政教育的最佳比例,等等,后续仍需继续探讨研究。 注释: ①因前期研究过程及结果,已在《将思政教育引入艺术课堂的细化研究——以高职音乐课为例(上)》中发布,不再详述。本文仅就中期、后期的调查研究做出分析总结。 参考文献: [1]费兆亮,汪淼.艺术实践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为例[J].现代交际,2018(10). [2]王冬梅.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实践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6(9). [3]李花.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黄河之声,2018(2). [4]赵悦.音乐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与实现探析[J].戏剧之家,2018(8). [5]王新学.关于构建音乐德育教育模式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项目来源:教育类教指委2018年度课题“将思政教育引入艺术课堂的细化研究——以高职音乐课为例”(项目编号:2018GGJCKT1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