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文学消费对于文学发展的意义
范文

    柯坤良

    摘? ?要: 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促进文学繁荣、长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今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之际,“微文学”发展如雨后春笋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本文具体分析“微文学”思想主题的微小化、创作手法的技巧化、作者读者的大众化,联系实际,探讨“微文学”文学消费活动对于文学发展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 文学消费? ? 文学发展? ? 新时代? ? “微文学”? ? 文学形式

    引言

    文学消费作为人们一种通过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丰富内心世界、提高修养的精神文化活动,一方面属于一般的商品消费,另一方面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消费。在这种以陶冶情操、丰富内涵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精神文化活动过程中,文学消费对于促进文学发展、推动文学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一方面是文学生产活动中的最后一步,另一方面是读者精神产品消费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微”越来越成为生活在新时代里的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日常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生活。在经济社会与网络科技双重迅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下,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由于社交平台高度的互动性与传播性,催生出“微文學”这种崭新的文学形态,使其成为新时代下独具特色的文学消费活动。

    一、新时代“微文学”的主要特点

    “微文学”是近年来借助“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快速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学模式,以简短化、凝练化、表意直接化和载体多媒体化著称,主要表现形式大多为简短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文章和“短信”“彩信”等。从“微文学”的思想主题、创作手法、作者读等方面来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思想主题微小化

    由于知识的迅速更新和社会的快速变化,对于奔波在工作和生活中早已分身乏术的读者们来说,潜心仔细品味长篇巨著越来越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奢侈品,越来越多的人在空余时间宁可选择用玩手机、看电脑打发时间、放松自己,也不愿意抱着厚重的经典著作“硬啃”。在新时代背景下,“微文学”结合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导致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潜心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现实状况,一改传统文学追求立意高远、主题深刻、千古流传的常态,选择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发人深思,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作为叙述的切入点,将一个个“小场景”描写得活灵活现,将一个个“小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将一条条“小道理”讲述得头头是道。用“聚焦式”的创作手法向读者展示着新时代下的微生活、微情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微人物、微事件,同时兼具传统文学应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简单而不失深刻,“微文学”在思想主题上是微小的。

    (二)创作手法技巧化

    “微文学”阅读是一种读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的快速、浅显、零散,并体现实时、交互、便利等特点的浅阅读。由于人们进行“微文学”浅阅读的目的在于在最短时间内最快地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而非和传统文学一样为了获得境界的提高与情操的陶冶,因此“微文学”创作的技术化、技巧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种文学形式能否得到绝大多数读者的青睐。因此,相较于传统文学形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特点而言,“微文学”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创作手法的多样化与技巧化的使用,往往力求在内容、构思、手法等方面出人新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此吸引更多的读者,开拓更大的文学消费市场。

    (三)作者读者大众化

    在以诗歌、话剧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态里,文学是社会上层人物的专属品。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能够接受文学、创作文学的几乎都是出身显赫、家境殷实的上层人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既没有阅读文学的机会,创作文学的水平也不高,只是永远地活在作家的笔下,作为创作来源一般的存在。在新时代“微文学”迅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下,文学不再远离读者、远离世界被束之高阁,反而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接地气”,“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以开放的姿态成为普罗大众进行文学阅读与文学创作的新窗口、新途径,这里没有贫富之分,更没有贵贱之别,任何人都可以在法律范围内自由平等地使用文字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也可以在这里接收信息、联系世界,因此从作者读者角度来看“微文学”是大众化的。

    二、“微文学”消费对文学发展的意义

    (一)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创新文学生产过程

    文学生产过程包括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再到接受的过程和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即通常理解的“精神过程”和“商品过程”。在传统的文学形态中,文学生产的最后一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出版社对作家创作的文学文本进行印刷与发行、读者对印刷与发行的文学文本进行购买和阅读、社会对读者购买与阅读的文学作品进行传播和流传等,只有文学文本首先被顺利印刷、发行,其次被读者购买、阅读,最后被广泛传播产生深远影响,文学过程才圆满结束。在新时代的“微文学”中,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取缔了传统的纸质媒体,文学生产过程中繁杂的印刷过程变为“微文学”文本便捷的发送过程,一旦完成了文学文本的创作,意味着完成了文学生产的主要过程,读者无须等待出版社漫长的印刷与发行过程,更无须购买、阅读厚重又昂贵的纸质书籍,可以选择用轻便、快捷的移动终端阅读,使得“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成为“微文学”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这在文学发展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创新。

    (二)制约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丰富文学发展形式

    “文学生产的方式、内容、数量都要受到文学消费的制约”。没有文学消费,文学生产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文学生产方式、内容、数量除了受到社会的导向与读者的认可以外,更多的影响因素来自于文学消费。在传统的文学模式里,“文学类型”主要包括三种:从体裁上可以分为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从手法上可以分为抒情诗、讽刺诗、悲剧、戏剧等;从题材上可以分为历史小说、官场小说、纪实小说等。“微文学”作为当今时代的一种新兴文学形式,巧妙吸取传统文学模式百家之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将多种文学类型融为一体,继而开创出全新的文学样态。如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中随处可见的生活体验文、情感抒发文、哲理思考文、现实讽刺文等。事实上,这种融合并非将多种传统文学类型简单地组合再造,而是充分吸收各种文学类型的优势并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背景进行的优化组合,将多种传统文学模式的表达特点、艺术手法融合在同一种“微文学”模式中,开创并引领新型文学模式的进步与发展。加之“微文学”思想主题微小化、创作手法技巧化、作者读者大众化及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使现代文学的发展形式得到了极大丰富与创新,使得当今文学的发展规模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扩大。

    (三)体现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开拓全民文学时代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社會生活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在此前提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和多样化,从而促进了中国当今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但是纵观当今社会,传统文学与群众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生活在日新月异、高速运转环境里的读者,除去日常工作和生活外,没有时间潜心阅读多达数百上千页的经典文学著作。文学如何再次被大众接受和喜爱?无论哪种尝试都是有意义的。恰好“微文学”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使命。它的快速兴起及创作与传播高度的“互动性”,一方面降低了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阅读带来的快感,极大增加了普通读者的阅读机会。另一方面,增加了普通读者成为作者的机会,在法律赋予的公民表达自由权之下,任何人都可以依托互联网这个快速便捷的平台,自由平等地进行文学创作。而且,互联网时域性强、互动性高、个性化明显的特点,进一步掀起了“微文学”创作热潮。因此,“微文学”有利于吸引全民共同参与,开拓并加快了全民文学时代的到来。

    结语

    文学是“人”的文学,最终目的在于丰富人们的阅历,开阔人们的视野,陶冶人们的情操,娱乐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必不可少。当今,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为主要载体的“微文学”迅速兴起,创新了文学生产过程,丰富了文学发展形式;又弥补了传统文学形式的不足,赋予文学新的审美意味。因此,“微文学”模式的文学消费,对文学繁荣、文学进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应当充分肯定并接受这种新型的文学形态。对作者而言,在接受并发展“微文学”的过程中,应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使用优雅精致的语言、传递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对读者来说,应该选择合法合理的信息获取手段、阅读积极向上的内容、远离落后腐朽的作品,携手共进、多措并举,共同推动我国文学事业蓬勃发展、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童庆炳等.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6).

    [2]张奎志.“微时代”的文学使命[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5(8):68-69.

    [3]杨菁.新媒介时代“微文学”发展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1):4-5.

    [4]李存.数字媒介时代“微文学”的文化特质与审美向度[J].学习与实践,2018(08):119-125.

    [5]李泮琳.“微文学”:开创全民参与文学的新时代[J].美与时代(下),2016(12):76-79.

    [6]张佰娟.新媒介时代背景下“微文学”的审美特征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8):157-158.

    [7]史玉辉.透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J].文学教育,2007(6).

    [8]辛谊蕾.“微时代”背景下“微文学”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6.

    [9]胡友峰.论“微时代”的“微文学”[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03):43-56.

    [10]苏霖.浅析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微文学”的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1):71+119.

    [11]程道才.网络时代科技传播的碎片化策略[J].当代传播,2009(4):31-33.

    [12]欧阳友权.微信文学的存在方式与功能取向[J].江海学刊,2015(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