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多维度阅读鉴赏 |
范文 | 胡晓莉 摘? ?要: 古诗词阅读鉴赏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古诗词鉴赏有章可循,可从不同角度对其鉴赏,作者结合多年高中语文从教经验,对如何提高古诗词鉴赏的得分率,通过“冠”“衣”“色”“神”“风”“气”“足”等多个维度阅读鉴赏诗词。 关键词: 高中语文? ? 古詩词阅读鉴赏? ? 多维度 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阅读鉴赏不仅是教学重点,而且是高考必考题型,在分值150分的语文试卷中占11分,分值不小,但学生的答题得分率不容乐观。诗词阅读鉴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苦恼于诗歌的晦涩难懂,高考试卷中的选材范围逐渐呈扩大态势,命题者常常避开家喻户晓的名家名作,选材常是一些名家非名作或非名家作品,更注重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把握与分析,诗词阅读鉴赏难度增加,学生对诗词阅读鉴赏技巧的把握,常常理不出头绪。 如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力和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老师必须深入探究的课题。其实古诗词的鉴赏有章可循,可从不同角度对其鉴赏。笔者结合多年高中语文从教经验,对如何提高古诗词鉴赏的得分率,做了如下尝试。 初读诗词,犹如与一个陌生人邂逅,想了解这首诗词的内容,就犹如了解一个人,读诗如读人,品诗如鉴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诗词,即使不能一眼看出玄机,但可一见之下,对此首诗词有整体感知。下面结合高中诗歌鉴赏题,尝试通过“冠”“衣”“色”“神”“风”“气”“足”多个维度阅读鉴赏诗词。 一、品“冠饰” “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后代圣人易之,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缨緌”(汉·《舆服志》)。冕冠是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的礼冠,通天冠是皇帝在朝贺、宴会等场合佩戴的。不同的场合佩戴不同的冠饰,同时官员级别不同,冠饰也不相同。看一个人先从上到下打量一番,先看其冠饰,犹如读诗,先看诗题,诗题是诗歌内容与读者情感第一个触动点,提供给读者窥视诗歌内容的视角之一。诗歌的标题富含诸多信息,比如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歌的题材等。在教学中需提醒学生,品读诗歌先分析标题,才能窥见诗歌中蕴含的信息。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二 陈子昂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余。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春夜别友人二首》通过品读分析标题,能看出此诗表达的是作者与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第四句直接写“离忧怅有馀”,五、六两句通过渲染离别时凄清寂静的环境表达离别的悲伤。 打量一个人的冠饰可以知人,品读读一首诗的标题可以知诗,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即所谓的观“冠饰”,知内容。 二、观“衣装” 一首诗词中的意象,犹如一个人的着装,观察着装,可推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甚至职业等,诗歌中的意象,已不是客观存在的客体,而是融入了主体感情色彩的物象,诗词中的意象能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意象,可推知诗词所属的题材是哪一类,即观“衣装”,知内容。如“月”“捣衣”“砧声”是思乡题材类意象,“阳关”“酒”“长亭”“南浦”“灞桥”是离别类题材意象,“断梗”“浮云”“飞蓬”“飞絮”“浮萍”是羁旅行役题材类意象。人间生活千姿百态,不仅有快乐幸福,而且有忧愁悲伤,在诗歌中,人们的愁苦忧伤,也凭借着意象表现出来。 相见欢 〔五代〕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诗词的“衣装”是什么呢?意象“梧桐”即“衣装”。梧桐树是鸟中之王,凤凰所栖之处,可见其品行高洁。但凤凰不来,又风吹落叶,凄凉雨落,成为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这首诗词是亡国之君李煜的愁苦,自己被幽居在孤独深院,顾影自怜,本是一国之君,而今却成了人家的阶下囚,看着梧桐枝叶缝隙中洒下来的清冷月光,万千愁绪,满腔忧愤,这亡国的满腔仇恨如何能解? 打量一个人的衣装,可以知人,解读一首诗的意象可以知诗,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即所谓的观“衣装”,知情感。 三、看“脸色” 《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留意观察别人的话语和神情脸色,揣摩别人的心意,诗词的脸色就是意象的颜色,颜色不同,诗词色调就不同,营造的氛围就不同。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黑蒲森森”满塘黑压压的蒲草,一个“黑”字与“森森”写出了蒲草的茂盛,“桑柘深”一个“深”字写出了桑树柘树翠色葱茏,“前溪渌”“渌”字写出了溪水的清澈,“黑”“深”“渌”写出了意象的色彩,增加了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池塘里铺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清闲嬉戏,如家禽般不怕人,桑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 阅读鉴赏诗词,需要学会察言观色,再推敲其情感和内涵就容易多了。 四、察“眼神” 《孟子·离娄章句上》“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的观点,一言以蔽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神可以看出人的心灵,眼神即诗歌中的“诗眼”,“诗眼”能够直接反映思想内容。“诗眼”是一首诗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眼”是洞察诗词旨意的窗口,是诗词的灵气所在,一字传神,诗句解说要紧扣“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古人论诗,有诗眼之说。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加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能找准“诗眼”,就能从大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阅读鉴赏诗词,应该学会察“眼神”。 五、审“风度”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赞美严子陵是白云中的山巍峨,江水浩浩汤汤,严先生的风度仪态,像山水那样高尚清远。 “风度”就是诗词的“语言风格”,犹如看人,应观察其言谈举止,一举手一投足表现出的风度,就是诗词呈现的语言风格,人的风度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亦不相同,或含蓄隽永,或粗犷豪迈,或沉郁顿挫,或清新雅致……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的挂念问候,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那情那景那境,显于言外,隐于留白,三言两语,含蓄隽永,仿佛看见一个客居巴蜀而归家不得的游子。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字里行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情感激荡、格调昂扬、风格豪迈的浪漫游仙形象。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字句之间尽显沉郁顿挫之风格,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忧国忧民、漂泊天涯的老儒。 长干行 〔唐〕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好似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准确把握诗词的“风度”,体味其语言风格,对概括主人公的形象及揣摩其思想内容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六、品“气质” 诗词中“气质”和“风度”两个概念看似难以区分,实则有着本质区别。“气质”偏向于内在,“风度”偏向于外在。“风度”是风格,“气质”是精神品质。人的气质各不相同,有的人品行高洁,有的人狂放不羁,有的人忠君爱国,有的人……当人的气质发而为诗,也就赋予了诗词气质,品味诗词的气质,就品味了诗词的精神内涵。 李白的诗自由奔放、意境奇妙,那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自由自在精神,让人读来痛快淋漓、轻松畅快。纵观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生,他骨子里流淌着道家文化的血脉,纵情山水豪放不羁,体现其精神世界的诗歌便自然而然地张扬着这种自由奔放的精神。“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能让自己的人格委屈,更不能在权贵面前低三下四,精神与人格的自由才是人生的本真,这就是道家的做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情兴发,飘然欲飞。诗人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奔驰不羁的野马。在诗人的精神世界里,一扫世俗的羁绊,如神仙般自由任性,翱翔自得,展现出飘逸不群的仙风道骨。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这首秋夜即景诗,上联写景,突出了清幽寂静之意;下联景中寓情,用残叶迎风尚有声响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诗写得苍凉悲壮,雄劲有气势。此诗写秋风残叶,却不写其衰飒败落,突出其不惧风寒的神韵。读完此诗,诗人那种宋代士人的孤高品格跃然纸上。 品对了诗的“气质”,品读诗词思想内容时就不会偏离诗的旨意。 七、看“足衣” 足衣是华夏古代服饰名,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古人的鞋因制作材料不同,而有履、屐名称,其间有异有同。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汉代,凡祭服穿舄、朝服穿履、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打量一个人最后一步打量足衣,可以知其身份及出席的场合。 观人看足衣犹如品诗看注释,培养学生在鉴赏时关注“注释”的意识。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释:“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 注释中“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可以推知此诗表达思乡之情。 高考诗歌鉴赏的注释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为之”,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考生解题的“蛛丝马迹”,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即可“顺藤摸瓜”,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冠”“衣”“色”“神”“风”“气”“足”即从“冠饰”“衣装”“脸色”“眼神”“风度”“气质”“足衣”多个维度鉴赏,是诗词阅读鉴赏中不可或缺的角度,可以将诗词的意象、情感色彩、思想情感集中体现的诗眼、语言风格、作者的精神氣质等方面把握清楚,不会造成诗词阅读理解方面的遗漏。 在目前高中新课标古诗词背诵篇目增多的情况下,应当确立古诗词阅读鉴赏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教学方法应当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陶福兴.诗歌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1). [2]刘士林.中国诗词之美[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3]丁稚鸿,万云骏等.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