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培育民办高职院校护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途径的探索研究 |
范文 | 贺佳婕 陈梅 严峻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 ? 护生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外化途径 一、志愿者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联系 (一)志愿者服务是志愿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表现 志愿者拥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志愿者拥有的爱心和所做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践行。每当国家发生危难时总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日以继夜的战斗在灾难现场,他们虽然没有口口声声喊着“爱国”两个字,但他们的行为就是最好的体现。在志愿者的眼中,工作的意义是为他人和社会带来多大的好处,自己所获得的报酬则放在了第二位,基于这一目的,他们对于工作更为认真,也会在工作中倾注更多的热情,这就是对敬业最好的诠释。诚信是志愿者们普遍具有的优秀品质,他们参加志愿者这一团体,就是在履行着对于他人的一种承诺。在工作中他们言出必行、善始善终,努力践行对于社会的承诺。志愿者服务工作要求志愿者在与人交往中是友善的,这是因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工作,遵守诺言的人在面对他人时一定是友善的。 (二)志愿者服务制度化是有效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还处于初始阶段,仍然存在着活动开展不够经常、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服务水平不够高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建立志愿者服务政策和法律保障,建立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用法律制度保护好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当志愿者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我们会发现社会中的许多不文明现象慢慢减少,邻里和睦,公民友善,社会和谐。因此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 志愿服务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之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既是志愿服务的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原则。近年来志愿活动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活动方式单调乏味、服务范围有限、服务水平不够高等问题。高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志愿服务的管理部门,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水平,使志愿活动能够长远发展。还要在学生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如志愿服务体验会、志愿服务文化节等来培养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志愿服务的吸引力与魅力,增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心。还要创造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拓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范围。高校可以与其他组织或机构合作,为学生们寻找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们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护理专业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必要性 (一)巩固与提升专业知识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护生可以将课堂上所学的书面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由于课堂的局限性,所学习到的知识并不灵活,护生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环境,将知识运用到志愿者服务中,既有利于巩固知识,对知识有着更进一步的理解,还能查漏补缺,在实践中学习一些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 (二)形成良好的職业素养 服务型的志愿者活动能够提高护生的专业价值观,促使护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护生在志愿服务中能够真切的认识到护理在健康领域中的意义和重要性,对于推动专业伦理道德建设,认同护理专业价值观取向有正确的引导作用。 (三)增强奉献意识 研究显示,参加具有教育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护生的人文素养和能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使护生学会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激发了护生的爱心与同情心,增强了护生为患者奉献爱心的热情,升华其职业情感,使护生进一步理解护理岗位的真谛,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与岗位,形成良好的医德。 (四)提升沟通技能 沟通能力已经被护理界认为是最能体现护理职业价值的三大护理行为之一,但在现实情况中护生在与患者、患者家属的交流过程中经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和不知所措,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护生创造了多样的交流机会,不仅增强了护生的交流技巧与沟通技能,还提高了护生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四、构建护理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应具备的条件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为广大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有效平台,能够保障志愿服务活动有序持久的发展。在为护理专业学生构建志愿者服务基地时,需要具备以下几项要求。 (一)数量充足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护生志愿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志愿服务氛围不断浓郁,就需要更多的志愿者服务基地,以支撑本校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二)专业特色 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就要以护理为特色,涵盖大多数护生课程内容,全面的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行志愿服务的有效平台。 (三)效果明显 我院目前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建立了包含医院、养老院、社区的三大体系志愿者服务平台。自护理专业设立以来,历经十余年的自愿者服务平台建设始终贯穿学院重点工作。随着志愿者平台数量及参与人次越来越多,我院志愿者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志愿者服务基地的建立与发展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护生体验社会、了解社会,为大学生今后走入工作岗位提供了基础,为有效的开展志愿者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强化了护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护生的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促进护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会贯通。 五、建立护理专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途径 (一)加强宣传志愿服务精神 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它不但要求志愿者具有的仁爱之心、公益之心、奉献之心,更需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与公民义务感,因此学校要运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我们应引导志愿者在坚持固有的志愿精神的前提下,寻求志愿服务经典理念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為志愿者服务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建立明确的管理机制 首先,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设定招募条件,层层筛选。其次,建立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机制。由于大学生自身能力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定期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指对出勤率高、活动积极、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进行表彰或奖励,奖励的形式有多种,比如颁发证书、举行表彰大会等,确实能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第四,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课程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能够激励更多同伴加入到志愿者这个团体中来,壮大志愿者的队伍,更好的服务社会。 (三)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首先,志愿服务事业的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呼吁群众增加对大学生志愿者权益的关注,对一些侵害志愿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督,引导人们对志愿服务活动予以尊重和支持。第二,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有关志愿者的法律法规,明确志愿者的权责,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能有效保护自己,有法可依。第三,整合社会资源,使大学生志愿活动项目化、长期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充分发挥本位特点和区位优势,开发一系列优质志愿服务项目,并使其固定化、长期化。 六、结语 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载体,护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能够增加护生的社会感知度,学习到新的知识与技能,既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同时还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 参考文献: [1]徐春艳.全球化视城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01). [2]张敏.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4]王美春.志愿服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J].新商务周刊,2017,(03):231-232. [5]刘艳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1). (上海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立项通告,课题名称: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途径的探索与研究——基于护理专业志愿者服务基地,课题立项号:X2018020;作者单位: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