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情境视域下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
范文 | 徐平 【摘 要】教学时,教师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以学生思维起点和数学本质为前提,探寻源泉性的生活情境,凸显合情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实践,通过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提升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将情境基于知识,用语境促进思维,通过互动表达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 【关键词】情境;问题解决能力;策略 一、审视:数学课堂的“情境”误读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们积极实践情境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主体,突出教师的主导,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团体合作意识的培育。“情境”已成为“时代的话语”,老师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数学学习需要生动具体的情境。但是,笔者调查实际教学时发现了一些变味和走调的情境创设,主要有如下的表现: (一)“去数学化”现象 有的课堂将“情境”与“现实生活”等同起来。教师只关注了现实生活情境,丢掉了学科的特有本质,引发了“去数字化”的不良倾向。 (二)“为情境化”现象 有的课堂表现出为情境而情境。为了情境教学,教师绞尽脑汁为学生设计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发生的情境。与此同时,教师为创设与教学符合的情境,采用了胡编乱造的虚假情境,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和可能发生。 (三)“被浅薄化”现象 一些教师将蕴含数学信息的物化场景与情境混为一谈。在自然状态下,教师把蕴含数学信息的物化生活场景等同于“优化的生活情境”。审视以上几种数学课堂的“情境”误读,主要体现了一些教师“浅薄化”的情境理解,更是对情境学习概念内核的误读。 二、建构:基于数学情境创设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创设的情境需要生活元素,更要能承载数学学科的本质任务。基于数学学科自身的本质,关注儿童为课堂中心,让课堂生动、高效、有价值。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培养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一)探寻源泉性的生活情境,凸显问题合情解决 1.情境源于生活,激活生活经验 情境内容的选择应该贴近学生的真实状态,这有助于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思考和探索。围绕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情境材料要从学生的生活现实中来,能够激活生活经验,体验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 如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时,出示三种商品的价格:笔记本369元,书包369元,点读机369元,请你移动小数点到合适的位置。这里的笔记本、书包、点读机都是学生熟悉的商品,解决这类生活问题时学生用自己的数学本领,热情更加高涨,进而唤起生活与数学的亲密关系。 2.情境高于生活,提炼数学模型 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是教师教学的关注点,要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多样的数学活动如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等,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还应关注知识的数学本质和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提炼数学模型。 如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出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每箱橘子48元,每箱苹果62元,(1)200元够买4箱橘子吗?(2)300元够买5箱苹果吗?学生主要有(1)先精确计算再比较(2)先估算再比较这样两类解答。分析:什么情况是够?什么情况是不够呢?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首先应考虑选择哪一种答案,是近似答案还是精确答案,如果只需要一个近似答案就可以解决问题了,那只要估算就可以了。显而易见,解决上面的实际问题只要用估算。通过提出合适问题,教师带领着学生开展估算,学生的估算意识在解题中进一步得到培养。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时,教师让学生选择估算或精算,积累活动经验,提炼出估算和精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3.情境回归生活,实现应用价值 解决生活化的实际问题,可以充分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时这个过程激活了生活经验。而这种生活经验实际转化成了数学活动经验,正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近生活,探索生活中三角形特性的应用价值。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房梁应用三角形的形状,而不用长、正方形或梯形?应用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好处?走出教室,走进生活,通过具体实例,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真正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真谛,数学与生活世界相互融合。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经历转变为经验,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情境相融是问题情境的核心,主要体现为“寄情于境,入境会情”。 1.体验性教学活动,激发数学思维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加强启蒙,拓展思维空间。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创设情境表演:为什么自行车车轮的轴要装在圆心?如果车轮是其他形状,引导学生进行模拟骑行表演。学生明确自行车平稳骑行只有把车轴装在圆心,进一步认识圆的半径相等。这种体验性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共同参与,最大可能的拓展思维,激发思维活动经验。 2.挑战性数学问题,增强数学研究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创设“挑战性”的情境可以增强思维能力。 如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时,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得到3.14×10=31.4,3.14×100=314,3.14×1000=3140。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后,發现并总结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老师追问:仅凭这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吗? 怎么办?通过层层点播,学生走向更深层次的思索。通过“计算—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方法指导,学生独立自主研究小数点移动规律,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在这样的探究性情境中,学生乐于研究,也变得善于研究了,那种枯燥与隔膜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数学的“有滋有味”。 3.多形式主题训练,促进思维建构 教师开展主题研究训练,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 如教学“认识整千数”后,开展“1000有多大?”的探究性主题研究。如“1000张纸大约有多厚?你的1000步大约有多长?1000名学生站成做广播操的队形需要多大的场地?”在不同情境中,学生通过对1000意义的理解,感受数与生活的内在联系。 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探究性数学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在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建构。 (三)构建互动性的交流情境,提高过程表述质量 表达,包括任何让学生明确陈述某个领域中的知识、推理过程或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学生展示数学学习中的方法、疑惑和感悟,促进知识内化和思维发展。基于学生的“口语数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加强学生的表达和互动培训,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思维过程表述的质量。 1.以说为引导,建构知识结构 学生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的教授,而是学生自己的构建,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教学效果就显著。“口语数学”教学情境总是时刻用心,环环设点,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学前和课后是学生自习和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2.以说为目标,落实思维发展 “口语数学”反映了学生的說必须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情景和场景让学生“说”,这样他们可以有话可说。说理训练分布在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每次训练确保学生在整节课中有说的点、有做的事。 3.以说为突破,带动全面提升 从本质上讲,数学教学是一门围绕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进行的教学。在小学生学数学中,以“说”的形式表述数学学习的思路、感想和方法,这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以“说”为突破口,实施“口语数学”语言情境,可以提高学生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后进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改善。 综上所述,教师以学生思维起点和数学本质为前提,把知识融入情境,用语境促进思维,通过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柳小梅.“智慧庄园”中的散步:我的情境数学行与思[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