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抓课堂意外 绽生物光彩
范文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已不再是封闭、狭窄的教学禁锢,它更多地走向了生成,走向了开放。关注生物课堂的动态生成,需要我们教师更理性的理解和实践。期待中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让课堂显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显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关键词:动态生成;生物;课堂

    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事件”是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挑战,也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验。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倾听、发现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做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因此我们要明确,动态生成不是盲目的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来生成,必须考虑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生成的“目标制约性”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是有效生成的关键,任何课堂的有效动态生成都必须是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来进行,如果没有这一“目标制约性”,那么,动态生成就很容易导致盲目生成,这既不符合学校教育规律,又有损于学生的最终发展。

    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如何整理、转化课堂上生成性的问题呢?接下来我就来谈谈自己课堂上的经历和心得。

    一、 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

    在《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实验课中,学生都在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有光与无光处鼠妇的数量情况。突然,一位学生问道:“老师,为何我们的鼠妇长的不一样呢?”听到这个问题我心里一震,因为我自己对鼠妇了解甚少,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我赶紧走到他们的实验桌前仔细观察,果真如此,有的鼠妇颜色深,壳硬尾短;有的鼠妇颜色浅,壳软尾长。我非常高兴地表扬了他观察仔细,“顺水推舟”的发动全班一起观察。其他人听到这个问题都仔细观察着自己盒中的鼠妇,发现了和这组相同的现象。很快有两个观点诞生了。有的说:“是不是这两种一种是雌一种是雄?”有的说:“会不会是品种不同?”大家的兴趣高涨起来。这时我说:“大家活动桌的抽屉中都有ipad,利用网络来查找答案,验证一下到底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吧!”各组都开始忙活起来,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答案——鼠妇的品种不同。颜色深,壳硬尾短的是光滑鼠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瓜虫。颜色浅,壳软尾长的是长鼠妇。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討论、辩论、查找资料得出答案,观察的热情更高了。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长鼠妇作为实验材料更合适。因为长鼠妇运动快,对光反应也较光滑鼠妇灵敏,而光滑鼠妇一遇到震动它就缩成一团不动了。

    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掀起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高潮!让我在感慨之余亦觉得收获颇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可是,很多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理解往往仅停留在PPT、Excel、Word、Flash动画的运用上,忽略了对网络技术、网络资源的随堂利用。课堂的时间有限,如果让学生当堂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让学生放学后回家查找资料,都是不太现实的,这时就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已有的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及时上网找寻资料。

    二、 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教育”日渐关注,因此在中学教学中,生物学顺理成章地成了传播“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在准备《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这节课时,我充分考虑到了中学生的害羞和敏感,考虑到了家长对于生殖问题避而不谈的态度,所以之前做了很多的预设和应对方案。可以说整节课都是在我的意料之中进行的,很多的问题也都被我及时地解决了。正当一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位同学举起了他的手,问:“胎儿在母亲的体内呈倒立状态,它为什么不会脑充血呢?”听到这个问题,我一震,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相当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我一时半会儿也无法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好在时间已经很有限,于是便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感兴趣的同学让他们课后探究。这样一来,一方面调动了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给了自己课后查找资料的机会。

    这节课上,可以说学生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在知识方面的欠缺,但同时我也看到了学生闪光的一面,他们敢于对我们常见的现象发问质疑,充分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已不再被动,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后来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我找到了原因,原来母亲体内的羊水可以缓冲胎儿头部的压力,调节胎儿在母亲体内的体位,除此之外,胎儿在母亲的体内并不是一直倒立着的,只有到了第34周时,宝宝的头才会转向下方,进入骨盆,为生产做好准备。

    同学们后来课上的汇报和我找到的资料也都差不多,可是,由于是他们自己劳动的成果,大家听起来都非常的认真,讨论起来也兴致高昂,端正了他们对人类生殖话题的态度,消除了害羞心理,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个小插曲,虽然横跨了两节课,但是它让我受益匪浅,使我认识到,我们可以相信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只要你敢于放手,他们一定可以做出让你惊喜的成绩,一定能够让你的课堂彰显精彩。

    三、 遗传病和优生优育

    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可是全球几十亿的家庭中,却有很多家庭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有无法用药物治愈的疾病,如:色盲、先天性愚型等。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课前我考虑再三,最终选择了胡一舟(舟舟)的例子作为新课的开始。

    或许是现在的独生子女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相应的爱心,当我将舟舟的照片展示出来的时候全班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大声地嘲笑他。我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继续说下去,因为我没有想到学生对舟舟几乎是抱有鄙夷的态度。待教室渐渐地安静下来,我也整理好了自己的思绪。我表达了对他们一开始态度的不满,并告诉他们,对于舟舟来说,他其实也并不希望自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他愚,但却具有很多人无法具有的音乐天赋。上帝无情地给他关上了心智的窗户,但是同时又慷慨的为他敞开了一扇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这位特殊的音乐“指挥家”难道不应该受到我们的尊敬吗?

    学生被我说的哑口无言,从他们的眼神当中我看出了他们对自己刚才行为的懊悔之意。不一会儿班长就作為班级的代表为他们自己刚才的行为做了检讨,表达了他们应该对这些特殊人群给予关爱、支持与帮助,而不是讥讽与嘲笑。

    见到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内心感到了丝丝的安慰。这节课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对于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教育的目的是树人,而我觉得,树人要从树德做起。

    四、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动物与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动物们可以运动。羚羊的奔跑、鹰的飞翔、鱼儿的游泳……让我们的自然界更加的多姿多彩。

    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想,动物的运动方式作为中学生来讲大家都知道,那么应该如何让这节课变得有趣一些呢?于是在前面班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寻找校园中的动物来记录它们的名称与运动方式。但是我发现,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好。首先,在城市中豆腐干大小的校园里很难发现一些动物,而且非常有局限性;其次,很多学生凑在一起并没有好好地去观察、去记录,而是嬉打哄闹,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一节课下来很难达成预期的目标,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于是我迅速地对自己原先的教学进行了调整,找到了一部描述动物运动的科学实录。后面的班级我采用录像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看录像,记录录像中提到的动物及他们的运动方式。有录像看,学生都挺开心,顺带完成一些任务他们也无怨无悔。科学实录结束后,我查看了他们的笔记发现完成情况非常好,而且有不少同学还在旁边记录了如此的运动方式与它生存之间的关系,很好地达成了目标,而课堂的情况也得到了有效的把握。

    从这节课我感到,生物课堂教学可以摒弃传统的讲授法、实验法、调查法……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以采用录像法来寻求新的可能,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学生的能力,我们虽然不可高估,但更不应该低估。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包含有许多可变的因素。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不断追求美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不仅有知识的构建,方法的生成,更有学生疑惑的萌生、情感的流淌、心灵的感动。皮亚杰说过:“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一个博学之才,而是一个‘智慧的探索者”。这就告诉教师,我们的课堂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成为学生成长的花园,而不是注重知识的单线灌输,使它成为埋葬学生创造性、开拓性的坟墓。

    动态的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天地,也是教师成长的场所。那么,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有些学者认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即作为动态生成资源的识别者、动态生成资源的激活者、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者、动态生成资源的捕捉者、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者。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节成功的“动态课”少不了课前充分的预设,更少不了一位机智的教师。所谓“机智”就是指“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只有机智的教师,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识别者、激活者、开发者、捕捉者、运用者,才能实现我们与孩子的教育互动。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已不再是封闭、狭窄的教学禁锢,它更多地走向了生成,走向了开放。无论是在教师意料之中的生成,或是教师意料之外的生成,都需要依赖弹性、灵活的教案设计和充满机智与激情的现场应对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生物教学中不惧怕学生随时出现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借助充裕的空间和沉着的应对,追求“意料”和“意外”的精彩生成。

    参考文献:

    [1]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

    [2][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M].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

    作者简介:于铭哲,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