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字时代“小人书”的创新设计路径研究 |
范文 | 【摘 要】 “小人书”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鲜明印记的一种书籍形式,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小人书”却面临着边缘化的命运。文章从“小人书”的发展历程和艺术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数字时代背景下“小人书”发展创新的路径,试图寻找“小人书”与时代的契合点和突破点,以期为其发展创新寻找新的设计路径。 【关 键 词】数字时代;创新;“小人书”;书籍设计 【作者单位】姚化化,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艺术系。 【中图分类号】G232.3 【文献识别码】A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书籍和传统阅读方式既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迎来新的机遇。 “小人书”又称连环画,是很多70后、80后不可磨灭的童年回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曾经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小人书”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曾经辉煌的“小人书”面临着消亡的命运。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看成是时代赋予“小人书”一个创新的使命。如今,“小人书”要想扭转当前的发展局势,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迎合新的需求,探寻新的发展路径。 一、“小人书”的发展历程 “小人书”是连环画的俗称。连环画作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鲜明印记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战国时期,那时候就有用多个画面形式记载战争的场景。根据已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的图形来看,汉代已经具有连环图画的雏形。到了宋代,雕版印刷的繁荣发展使得连续性的插图开始在书籍印刷中流行起来,元明小说和戏剧的盛行又让这种连续性插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清末石印技术的引入和“回回图”的兴起,使得连环图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直到民国时期,“小人书”才开始真正流行起来。那时候,无论是从事人员还是技术水平,都已初具规模,尤其是在上海。当时上海拥有着中国技术最好的印刷厂和发展得最好的图书业,出版了大量的“小人书”,“连环画”的正式定名,就是由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第一套《西游记》而来[2]。当时定名为“连环图画”,后来随着叫法的简化,逐渐被称为“连环画”,自此,“小人书”有了正名。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小人书”在当时担负着“扫盲”的社会责任。当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出版了数万种连环画册,有表现生活的,也有古典名著、戏剧故事、英雄事迹,等等,形式多样,风格多元,“小人书”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实现了文学和艺术的完美融合,甚至还进入国际文化交流领域,并获得了金奖[3]。但“文化大革命”使“小人书”的发展陷入低谷,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又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在这个时期,“小人书”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这也是“小人书”最后的黄金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变得丰富多样,“小人书”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逐渐被淡化。曾经风靡一时,在人们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小人书”,现在则更多作为一种特殊时期的文化符号流入收藏领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二、“小人书”的艺术价值 1.小而生动 “小人书”之所以被称为“小人书”,是因为它的开本较小。“小人书”的尺寸普遍是64开,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每一页小小的纸张里都是一张情节生动的图画,再配以简短的解说性文字,小而生动,趣味性十足。 2.雅俗共赏 “小人书”作为曾经担任过重要角色的艺术表现形式,通俗化和大众化是其显著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小人书”没有高雅的艺术价值。恰恰相反,在“小人书”的兴盛时期,有大量艺术精湛的画家和人才投入到“小人书”的创作中,如陈丹旭、李树丞、金少梅、章兴瑞、朱润斋、刘伯良、周云彤、沈曼支、赵宏本、陈光镒、严邵唐、江玉山、梅颜华、钱笑呆、陈宣明等[4],画家们各展所长,百花齐放,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同时,创作人员对文学脚本的重视,使得“小人书”无论是在绘画上还是文学上,都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谓雅俗共赏,这也是如今“小人书”依然具有收藏价值的原因。 3.情节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小人书”虽然是由书籍插画逐步演变而来,但是与书籍插画相比,其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情节性和连续性高度统一。“小人书”的每一张图都讲述一个情节,并且页与页之间、图与图之间情节连续,完整流畅,仿佛是一本生动形象的静态图画故事,使人读完后回味无穷。正是这种情节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使得“小人书”脱离书籍插图的形式,以独立、成熟的形态呈现于世。 4.艺术性与文学性的融合 首先,创作人员在艺术造诣上的高水准,使得“小人书”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其不仅蕴含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髓,更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西方的写实表现手法,具有非常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其次,“小人书”不仅重视绘画造型艺术,也十分重视文学脚本的创作,每一页里短短的几行字,不仅是画面的说明和补充,还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感染力,使得每本“小人书”达到了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融合。 三、“小人书”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创新设计路径探索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利益追求、各种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以及外来动漫的冲击影响等,都给“小人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使得“小人书”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逐渐走向边缘化。在这种形势下,“小人书”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新的突破。 1.借助多种媒体,拓宽出版平台 如今,信息传播媒介丰富多样,擴展着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为传统书籍提供新的出版平台。“小人书”的创新应抓住这一机遇,借助多种媒体,努力拓宽出版平台,并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和对应的人群开发出新的产品。 事实上,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使人们进入到读图时代,“小人书”以图为主的表现形式具有与生俱来的发展优势。根据最新的资料统计,大众阅读的比例在时间上和占有率上都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只是这种阅读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以纸质为主的传统阅读,而是以丰富、多元化的形式存在人们的生活中,如利用手机、kindle阅读器、平板电脑进行阅读。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喜欢容量丰富、功能强大、携带方便的阅读载体,这正是“小人书”乃至所有传统纸质书籍所不具备的。因此,为了适应当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需求,“小人书”应在传播媒介上进行改变和创新。 2.注重“五感”设计,突破单一形式 数字时代传播媒介和消费生活的多元化,使人们不仅对传播媒介有了新的选择,同时也对产品本身有了新的要求。人们喜欢追逐新奇有趣的事物,科技的发展又为各种艺术形态的实现带来了无限可能,设计软件、互动APP的开发,让艺术产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存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仅对阅读的视觉体验有新的追求,也对听觉、触觉甚至是味觉、嗅觉有新的要求,也就是日本著名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的“五感”理念,即书籍的设计应该从单一的视觉功能扩展到全身心的感官体验。而当今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书籍“五感”设计带来了无限的发挥空间。“小人书”的创新应契合这一点,突破单一的视觉形式,在“五感”上做出新的尝试,多角度、全方位地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首先,在视觉上要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提升视觉阅读层次。如传统“小人书”多以静止不动的画面来表现故事情节,虽然这样可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想象空间,但却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很难吸引广大消费者的目光。因此,在进行“小人书”的创新开发时,可以利用flash动画等为“小人书”的表现加入特效,实现由静态形式向动态形式的突破。另外,可以在人物、场景等设计上融入3D技术,带来立体化的视觉感官体验,吸引读者的目光,增强阅读的体验。其次,在听觉上加入声音特效,让场景和人物的塑造更加丰富、饱满。从文图并茂变成文、图、声并茂,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再次,在触觉上,从书籍纸张的材质触感,到电子书APP的互动触感,都将是“小人书”创新设计的研究方向。最后,在“小人书”的创新研发设计中,注重传承“小人书”的文化精神内涵,不可操之过急,落入俗套。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五感”设计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可能和发挥空间,“小人书”应时刻关注数字技术发展以及行业动态,力求为读者带来全新的、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3.关注读者感受,增强互动体验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书籍设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数字产品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还应把互动体验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互动性是数字时代的产物,数字时代的设计注重个性体验,关注个人需求。对于“小人书”来说,在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时,应关注读者的个人感受,利用现代交互设计手段,使其能够根据个体的需求进行人性化设置,增强互动体验。此外,MPR跨媒体书籍形式也是一种典型的、具有互动体验的书籍形式。MPR即多媒体印刷读物,在书籍上配有对应的数码芯片,读者在阅读时可以通过触碰这些芯片来激活信息,从而得到相对应的扩展知识和内容。目前,MPR在很多儿童读物中有大量的应用。“小人书”的创新设计也可以参考这一形式,根据不同的书籍内容和读者人群进行合理的互动设置,从而增强阅读的趣味性,体现人性化的设计需求。 4.丰富表现内容,扩展表现领域 首先,传统“小人书”多是以名著改编、历史人物等内容为主,当然,也有很多表现生活题材的,但随着近些年“小人书”的没落,表现新时代主题的“小人书”屈指可数。因此,“小人书”必须在内容上进行丰富和创新。“小人书”应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进行原创故事创作,如汲取流行的元素进行创作,甚至还可以改编各种网络IP小说、游戏等,通过丰富的内容来吸引不同的人群。 其次,传统“小人书”的表现领域基本上都是在文学领域,但随着人们文化生活领域的不断丰富和扩充,“小人书”也应拓展其创作和应用领域。徐俊在《基于iphone平台的电子连环画交互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将连环画应用到对外汉语的教学领域,以中华传统故事为蓝本,实现故事语音和中英对应的功能,并配有英文翻译,供外籍学习者参考[5]。这样既丰富了表现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在无形之中传播了中华传统艺术文化。 四、结语 “小人书”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兴衰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有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但不能说“小人书”由此消亡。抛开“小人书”曾经的社会角色不说,仅凭其自身具备的高水准艺术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就值得我们传承下去。在数字时代,各种传播媒介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小人书”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小人书”要想谋求新的发展路径,就必须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利用数字时代优势,拓宽出版平台,突破固有形式,增强互动体验,丰富表现内容,扩展表现领域,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生。 |参考文献| [1]牛玉慧. 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广告发展策略[J]. 出版广角,2016(16). [2]徐志,张勇. 边缘化趋势下的连环画收藏研究——以湖南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情报论坛,2010(4) [3]钟燕玲. 新中国传统连环画的兴与衰[J]. 图书馆建设,2004(1). [4]阿英. 中国连环图画史[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5]徐俊. 基于iphone平台的电子连环画交互系统设计与实现[J]. 包装工程,2011(8). [6]邓琴. 浅析数字化时代传统连环画的继承与发展[J]. 美与时代,2016(7). [7]李钟隽. 数字时代跨平台出版的书籍设计与发展[J]. 中国出版,2012(23). [8]谢晋业. 数字时代纸质书籍设计理念的转变[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4). [9]宛少军. 中国连环画寻踪[J]. 美术,2007(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