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有趣、有料、有深度的“说古道今”
范文

    牛宏艳+赵鲁臻

    【摘 要】 习骅博士所著的《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以“制度”为内在线索,生动讲述了历史上值得思考的人物故事,并结合现实,以古鉴今。该书思路清晰,问题意识突出,观点推陈出新,再加上文字风趣,故读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腐败斗争与深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是一本“料足味美有嚼头”的读史感悟。

    【关 键 词】历史;教训;制度;反腐

    【作者单位】牛宏艳,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赵鲁臻,华北电力大学(保定)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庆亲王在理财方面绝对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可谓前无古人,开风气之先……(他)格外信任和青睐外资银行,特别是英资汇丰银行,民族金融机构里没有他一分钱!……堂堂大清宰辅绕着本国企业走,真是耐人寻味;庆亲王要是迟生100年,不是个怀揣外国护照、见首不见尾的‘裸官,那就怪了!”[1]这段描写清末巨贪庆亲王奕劻的文字,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教训》的一个缩影:生动风趣地讲述历史,发人深省地照见现实。

    当下,各种与历史有关的通俗读物、脱口秀节目等层出不穷,但是能够真正触及历史深处,并使读者、观众从中汲取新观念、新思想、新智慧的读物或者节目却不多。有些为了制造噱头而戏说历史、恶搞历史。有些虽比较严谨,但往往老生常谈,仍旧遵循传统的春秋笔法,即把贪官、奸臣等“坏蛋”抓出来痛批一顿,然后展开苦口婆心的道德说教,号召大家向“好人”学习。这当然也是一种历史教训,但如果教训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的话,并不足以避免后世重蹈覆辙。因为这种将治国理政问题当作道德倫理问题来看待的做法,就相当于把那些“坏蛋”作为一切问题的替罪羊,而忽视了对历史进行细致的“病理”分析,导致制度中的漏洞与缺陷这样真正的“罪魁祸首”逍遥依旧。正如著名历史学家茅海建先生所说,这种解读历史的路径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最易接受的历史分析法,并在今天仍有其影响力”[2]。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基本上跳出了这种窠臼。作者通过对历史长期、深刻的思考,结合自身纪检工作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分析“引擎”。这也是其一出版便引起多方关注并被多家权威媒体鼎力推荐的根本原因。

    一、全书的独到之处

    1.形散神不散

    这本书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24个历史故事的简单集结,如果说“军机处的兴废”是全书“讲述清代吏治教训的一条暗线”的话,就不难发现这条暗线的真正内核是“制度”二字[3]。“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制度规范”“制度完善”“制度创新”等都是书中的高频词汇。作者讲的这24个“古今”故事,基本上都紧紧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

    《皇帝的伙食费》一篇借清代皇帝衣食费用问题,讲了许多内务府在财务报销上中饱私囊、上下其手的故事,从而阐释了制度建设可以引导人性、规范人性的重要意义。但是,有了制度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因为“权力天生具有蹂躏制度的欲望,责任感很容易被趋利的人性侵蚀”[1]。所以,作者通过《慈禧收礼》《庆亲王的作风问题》等文章,反思了历史上那些规矩被破坏、制度的墙角被挖开的例子,并且用《一把扇子与制度设计》《吴江县令的从政环境》《张之洞借钱》等大量篇章描述了由此所形成的恶劣官场生态,甚至逼一些“我本善良”的官员随波逐流,跟着学“坏”。因此,要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为官环境,不仅要建立制度,更要维护制度、强化制度与创新制度。

    全书围绕“制度”二字展开的逻辑线索还是比较清晰的。正如作者在前言所说,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加深对党中央大思路的理解。作者在看似零散的故事之间埋藏了一条内在线索,借助历史故事来阐释党中央反腐败斗争、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这就使全书乍看之下是一本“故事汇”,但细细读来却能发现其拥有自身的思想体系,各个故事之间有机相连,形散而神不散。

    2.老调不重弹

    如果作者借历史故事的“微言大义”只是老调重弹,那即便其形散而神不散,也无法引起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这本书之所以有分量,能够引起共鸣、引发热议,关键还在于作者所具有的强烈问题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新观点、新见解。如在《皇帝的伙食费》中谈到内务府腐败现象极为严重时,就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如“内务府的干部天生都是坏蛋吗?”“不是坏蛋就不能到内务府工作吗?”显然,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他们都是经过层层把关选拔进来的,如果政治不可靠、品德有瑕疵、业务不精通,根本没有机会为皇帝管理家务和财务。可是在清代,内务府却是最臭名昭著的部门,是腐败分子暖洋洋的温室,贪腐案件易发多发,许多干部都成了明火执仗的劫匪,而且谁都拿它没辙。同样一个人,怎么会由天使变成了野兽呢?”[1]作者能提出这个疑问,就表明他不可能满足于将贪官一顿痛骂了事,而是试图寻找更精确、更实质也更有意义的答案。于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浮出水面:贪腐现象的出现难道仅仅是个人道德败坏所致吗?在这种问题意识的牵引之下,作者挖掘出了比纯粹道德批判更有价值的东西:制度的终极意义。因为人是理性动物,“趋利避害是人类的理性选择,本无所谓好坏——这是人性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生物学原因。当攫取丰厚利益的机会无处不在、暴露的概率又低时,利害相权,只要有利无害或利大于害,他就可能选择当坏人”[1]。从这个角度来说,“好人”“坏人”其实都是制度的产物。传统政治理念中那种寄望于提升个人道德修为,来抑制人性欲求以做到“不贪”,其实是靠不住的。因为要求人人都如圣贤一般能够安于清苦、时时自省、处处自律,显然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设计。这不仅难以造就出“圣贤”,反而会诱使人们在标准很高的“规则”之下,心照不宣地发展出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导致“伪君子”的大量出现以及各种各样想治都治不了的弄虚作假、营私舞弊。就像文中所描述的那样,道光、咸丰、光绪等几任皇帝都知道内务府有猫腻,但查来查去最后都只能认栽。道理很简单,运行于黑暗处的人性,自然要远比公开透明的欲求更难以引导、规范和管理。因此,作者在书中精辟地指出,虽然“运用道德约束、思想教化等来改良人性,理论上具有根本意义和终极价值,但却不具备现实的、工具性的制约功能,不但效率低,而且不可靠”;“与其寄希望于发现‘好人,不如多花功夫在建立健全制度上”,去“承认人性的现实,顺应人性的规律,通过基于人性特点的科学设计,诱导人们主动克服兽性、弘扬人性,主动选择做好事、当好人”[1]。唯有秉持这种理念,才能破除主要依靠道德治国或者将国家治理混同于社会道德伦理问题的传统观念,才能找到病根,对症下药地解决贪腐问题,才能真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再如作者在写到《巧官曹振镛》里那个上有对策、下有“顺”策,把朝廷制度如打太极一样化解于无形的“三朝元老”时,也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不贪不懒的官员,或者甚至说是清官,就可以同好官画等号吗?这位作者笔下的“老曹”,是整本书中刻画得最惟妙惟肖的人物之一,也是这个问题最典型的反面案例。曹振镛历三朝、相二帝,死后还得到了“文正”的上谥,可谓官场常青树,生前位极人臣,身后极尽哀荣。考其为官,既不贪——要求家人不许经商,也不懒——成天在皇帝跟前忙忙碌碌,好像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这位曹文正公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没有问题”:“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办事和稀泥、能糊弄就糊弄——“大家赞襄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因此作者感叹,国人历来比较痛恨的是中饱私囊之贪官与尸位素餐之懒官,但是却忘了还有一类像曹振镛这样的“巧官”存在。这种“巧官”的危害其实并不比贪官、懒官小,特别是他们造成的万马齐喑、不痛不痒的局面,使制度不能尽其用、志士不能展其才。由于他们不贪不懒,有些甚至还带着“清官”光环,形象完美,所以百姓并不会把责任归咎于这些人的头上。在这里,作者敏锐地抓住了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观念误区,那就是至今仍不鲜见的“清官情结”。在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贪官污吏的普遍存在使清官成了“稀有物种”,备受珍视,在民间甚至在官场上便出现了一种“清官情结”:当官似乎只要能清廉,就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功绩”,清官就是好官,就是一副完美无缺的样子,以至于一“清”可以遮百丑。即便到了现在,这种观念依然还有市场,荧屏上的“清官戏”也依然火爆。这本书告诉人们,褒扬清廉无可厚非,但是也应该明白廉洁其实只是为官的及格线,而不是高分线。更何况,“清”不能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若清廉而无学、无能、无抱负,清官就有可能蜕变成曹振镛这样的昏官、庸官、巧官。甚至廉洁本身,都有可能变成不作为、乱作为的挡箭牌和护身符,于国家人民无丝毫益处。这也提醒了广大的党政干部,千万不要陷入这种“清官情结”之中,认为自己不是“苍蝇”更不是“老虎”,就有了某种道德优越感,就可以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不思进取,也使党员干部们由此深入领会党中央在全体党员中展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必要性。

    又如在《吴江县令的从政环境》《张之洞借钱》中,作者都谈到了一个问题:本来有操守的官员在恶劣的官场生态下,是否还能够坚守得住呢?《吴江县令的从政环境》一篇中的县令郭琇,原本并不是一个贪婪无德之人,但是他当过一段时间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原因就是他必须拿钱进贡自己贪得无厌的顶头上司,否则别说升官,甚至连当时的乌纱帽都保不住。《张之洞借钱》一文也提到,张之洞为了出任封疆,一展抱负,不得不一改自命清高的脾气,去找山西票号借钱,到处打点,上下疏通,否则也就没有后来那个“中兴四大名臣”、洋务运动领袖之一的张文襄公了。当然,张之洞之流也可以为了坚守原则,拒绝随波逐流,不去学“坏”。但正如《一把扇子与制度设计》中的一句话所说,假如他们始终坚持不变“坏”,这一辈子就交代了。可寒窗十载、辛辛苦苦地通过科举考试,又有谁愿意让这些努力就这么轻易“交代了”呢?因此,更应该追究的不是这些人为何没能把持住自己,而是整个官场环境及其背后的制度问题。的确,如果当时权力制约机制、监察审计制度、官员任用以及追责问责机制等都健全、有效,他们也就不需要靠克扣来进贡上级以求自保、靠借钱来打点官场以求重用。由此,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狠抓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充分体会到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心为何如此坚定。

    此外,书中在谈“古今”的同时,也不忘对比“中外”。不少人认为,苏联解体、苏共下台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和平演变与戈尔巴乔夫的背叛,书中对此提出了质疑。在《苏联政治笑话中的干群关系》一文里,作者直言不讳地指出:尽管任何社会现象的发生,都有数不清的促成因素,但内因永远是变化的根源;苏共是被自己而不是被敌人推翻的;如果不正视这个事实,就不能吸取它的教训。书中还写道,当群众得“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时候,苏共领导干部的特供却已经制度化,甚至有人提出不愿配豪华轿车时居然被批评是搞“特殊化”;当群众与其离心离德、“火车”已经开不动了的时候,苏共领导人却还“一起摇晃身体,装出火车还在走的样子”,拒绝改革。这种无所作为与反向作为,直接决定了苏联的命运。因此,苏共的结局“完全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1]。这就使我们明白,苏共虽然是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由于其缺乏自我净化与制度革新的能力而退化变质。这种鲜明的對比,也更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先进性。尤其是这五年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种种举措,以及那种壮士断腕般誓把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更使苏共领导人望其项背。

    3.妙笔可生花

    当然,这本书之所以好看,在于其文字生动、风趣甚至不乏几分老辣。文字不够诱人或者居高临下式地掉书袋、堆理论,自然会让读者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但作者的文字却没有这种平庸乏味与故作高深,其笔触虽沉稳但又充满激情,虽通俗却也彰显智慧,且三言两语间便能把种种历史人物或伟岸、或愚蠢、或贪婪、或卑劣的面相描绘得入木三分。即便书中的文章被拿来当作党风廉政教育活动的学习材料,也不会让人打瞌睡[4]。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这些读史感悟就是在思考反腐倡廉教育中“上面认真讲,下面不爱听”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因此他的目标就是要“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这一点非常值得广大党政宣传教育工作者学习。

    二、结语

    《中国历史的教训》借历史故事来写时评,在讲述过程中就不免做了些夸张或者简化的处理。如《作风建设与历史周期律》一篇中关于嘉庆年间癸酉之变的描述,就有若干与史实有出入的地方。再者,该书在微言大义的同时,也稍显用力过猛。特别是对雍正皇帝的评价,似乎便因其严肃法纪、整顿吏治的举措而有些褒奖过度。不可否认,雍正皇帝在整肃官场与改革制度方面的精神以及某些手段确实值得借鉴。但是,不能盲目肯定其“严刑峻法”,因为雍正的一些苛刻、残酷的手段也并非全然为了国家和人民。现在,党中央强调从严治党的“严”,是坚决维护党纪国法、不容许肆意妄为的“严”,绝不是封建君主任由性情、嗜杀好戮的“严”;国家需要的是铁面无私、客观公正的执法者、监察者,而不是封建时代那些心狠手辣、轻率武断的酷吏判官。

    瑕不掩瑜,《中国历史的教训》仍然是一本“料足味美有嚼头”的读史感悟。作者在后记中很谦虚地说这是一本“小书”。从页数来看,这本书的确不厚,但总结的教训却足够厚重;就内容而言,讲的故事确实不大,但思考的格局却相当宏大。而其最有价值的地方,还在于读者可以借助作者的“慧眼”,通过作者的“妙笔”,更清晰地发掘历史的幽微之处,破除很多观念中“想当然”的东西,并由此更好地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相信在读过这本书里的“古今中外”之后,大家也会更加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为期不远、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习骅. 中国历史的教训[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毛东红. 《中国历史的教训》总结了什么教训[N]. 中华读书报,2016-3-23.

    [4]曹颖新. 反腐倡廉的历史镜鉴——读《中国历史的教训》[N]. 学习时报,2016-3-1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