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消费主义视野下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探析 |
范文 | 【摘要】 近年来,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异军突起,逐步发展成为综艺节目范畴下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节目类别,受到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热烈追捧。文章主要探究了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特色,并从消费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消费主义表现,在媒体的泛娱乐化背景下,进一步对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消费主义倾向进行反思。 【关 ?键 ?词】偶像养成;综艺选秀;消费;泛娱乐;《创造101》 【作者单位】谭亚丹,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8.021 2015年7月,国内首档偶像养成类真人秀节目《星动亚洲》在安徽卫视开播,2016至2017年,各大卫视及大型网络视频平台先后上线《国民美少女》《蜜蜂少女队》《加油美少女》《夏日甜心》《Hello!女神》《明星的诞生》等多档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该类节目也逐步发展成为综艺节目范畴下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节目类别。2018年爱奇艺推出的《偶像练习生》与腾讯视频推出的《创造101》更是将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影响力推向新高峰。这两档选秀节目有着极高的播放量与话题热度,在全民中掀起pick的热潮。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是以唱歌、舞蹈和表演等为表现内容,以舞台演绎为表现形式,以比赛为竞争手段,以明星打造为目的,以练习生制度为培养模式,选拔、培养全能艺人,并记录、展示其过程的节目类型[1]。节目选拔召集一定数量的优质少男少女们成为偶像练习生,练习生们在明星导师团队的指导下,经过十几期节目的训练展示,表现个人特质与才艺本领,观众作为其成长的见证者对练习生们进行投票,投票数决定着练习生们在舞台上的去留,由此确定最终胜出的出道练习生人员。 一、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特色 纵观近年来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发展情况,梳理其共性,可以将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特色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1.创新的“才艺选秀”+“真人秀”模式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是才艺选秀节目的新发展。传统的才艺选秀节目是通过才艺竞演不断淘汰选手的方式推进比赛进程,节目形式單一,节目内容局限于歌舞的竞演。例如,《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节目在早前获得受众的广泛关注,同质化节目扎堆出现后,使得此类节目观赏性不足与节目意义欠缺的弊病难以遮掩。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采用的是“才艺选秀”+“真人秀”模式,展现的是练习生的整个养成过程。与传统的才艺选秀节目以歌舞竞演为节目全部内容不同,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不仅有着精彩纷呈的舞台表演,同时还展现了练习生们的养成全过程,这一过程在女团偶像养成类真人秀节目《创造101》中就包含练习生们的排练及创作过程、宿舍生活、深夜食堂、战队告捷庆功宴、寝室文化节、体能课、考前辅导课、“你不知道的我”个人展示、女团创始人粉丝见面会等内容。富有戏剧冲突的排练及生活场景能够增强节目的观赏性,同时有意识地呈现练习生们除舞台歌舞竞演以外更多的个人特质,使练习生人物形象真实可感,更能贴近观众了解练习生的需求。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创新的“才艺选秀”+“真人秀”模式具备“才艺选秀”的专业性与“真人秀”的生活性,舞台表演与幕后生活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既是对才艺选秀节目的创新,也是拓宽真人秀实践领域的有力探索。 2.较强的粉丝参与感和互动性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粉丝参与感和互动性较强,尤其是依托大型视频网站平台进行播出与宣传之后,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其一,互联网平台丰富与灵活的互动机制使得受众的节目参与度更强。在以《创造101》为代表的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当中,网民可以参与决定练习生们的竞演曲目,甚至练习生们每场竞演后的去留与最后出道的人员都由网友们的点赞数决定。观众及粉丝们的参与和反馈直接作用于节目的运作过程,粉丝的参与热情被最大限度调动起来。其二,节目播出后视频网站会布局多档衍生节目。例如,《创造101》每期节目播出后,衍生节目《创造101导师教室》《火箭少女101研究所》应势而出,节目制作方通过邀请粉丝参与节目录制、举办粉丝见面会等线下活动,进一步满足受众立体式、全方位了解并接近偶像的诉求,粉丝得以通过线上的点赞支持与线下见面会的近距离接触等方式参与偶像养成的全过程。就如同“文化参与”的激励使得媒体内容不再由专门的媒体制作者分配,而是消费者通过粉丝网站、社交媒体、互联网平台实现对内容的塑造、整合、重构、分享与传播[2]。 3.突出的竞赛叙事规则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遵循综艺选秀类节目的淘汰与晋级机制,按照既定的规则决出晋级的选手。练习生们在一定的比拼规则下展开公平竞演,竞争成为节目最核心的叙事规则。节目以淘汰赛制不断演进,最终获得网民支持数最高的练习生拥有出道资格。同时,节目中的“练习生等级评定”“battle环节”“点赞数的比拼”“不同导师战队的比拼”等内容均是节目竞赛叙事规则的体现。竞赛叙事规则是综艺选秀类节目常用的叙事策略之一,而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创新之处在于,晋级规则是既定的,但晋级的选择权不在评委或是导师手中。导师们只拥有对练习生进行评级以及对她们的舞台表演进行指导的权力,但选手去留的最终决定权则在网民手中,节目制作方、导师团队、练习生自身对于网络点赞数无法预料,也无从干预。上述竞赛叙事规则在最大限度上设置了悬念,使节目充满戏剧性的可能,从而能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当节目接近尾声时,点赞数排在前面的练习生得以晋级,从而完成“加冕”型叙事。 二、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消费主义表现 1.“被消费”与“带动消费”相统一的身体消费 消费文化强调对身体外观的推崇,以制造身体消费的需求为最主要目标,通过对身体外观的呈现和展示延伸到社会文化的多个领域。在偶像养成类节目中,身体消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练习生们作为被消费的客体而存在,满足受众的感官享受;二是练习生们作为引领消费风潮的主体而存在,通过自身的消费与影响力带动受众的消费。美国历史学家克恩曾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痴迷于外表美丽和青春的时代,电视、电影图画和占主导地位的视觉媒体不断地提醒我们,优雅自然的身体和面带笑靥的脸庞,是获取幸福至关重要的因素。”[3]媒介塑造着人们对“美”的认知,身体沦为媒介操控的对象,电视、广告、互联网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完美”的身体形象,大肆宣扬服饰、化妆品、珠宝首饰、保健品的巨大功效,引导受众通过消费拉近自身与“完美”身体形象的距离。偶像练习生们凭借着自身的“个人”魅力吸引着众多粉丝追随与效仿,其广告代言进一步拉动受众的消费需求,形成“被消费”与“带动消费”相统一的身体消费闭环。 2.“梦想让渡”的符号消费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以舞台、灯光、音响、练习生的表演等内容制造出刺激感官的影像及视听符号,受众全情地投入到媒介所建构的视听现场,通过群体性的参与及游戏规则的碰撞来收获直击人心的感性体验。在节目当中,媒介通过娱乐狂欢的方式满足受众知觉层面的娱乐快感需求。巴尔特认为,神话的第一级系统是语言学的系统,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符号,而这个符号又作为第二级系统中的能指,再与自己的所指构成新的符号系统,也就是二级符号系统,即神话符号系统[4]。在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中,偶像练习生是能指,偶像练习生的才艺展示为所指,其神话的第一级符号意义是普通的少男少女作为偶像练习生,只要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舞台才艺表演就有机会出道成为偶像,这个符号意义成为新的能指,新所指转向的意义是练习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其梦想与价值,神话意义是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是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该类节目所营造的神话与虚拟的梦幻体验满足了受众对梦想与奇迹的想象,弥补了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缺憾。换言之,观众将自身难以实现的愿望或理想等精神追求寄托在这批年轻的偶像身上,这种情感的让渡就是粉丝追星所“购买”的符号价值。 3.“自我带入”的情感消费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情感消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节目养成属性自带的观众情感的大量投入。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突出特点在于节目的养成属性,“偶像养成”表现在观众对节目形式、观看方式、投票主导等多方面的参与。偶像养成类综艺实现了互联网时代视频选秀节目与网友的深度互动,每一位网民都是决定比赛进程的关键性力量,网民在观看与参与节目的过程当中投入大量的情感。其次是观众情感体验的操纵。在以歌舞竞技为主要内容的综艺选秀节目中加入真人秀的成分,使得《创造101》等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更具看点。在舞台歌舞表演呈现的同时,进一步挖掘练习生们背后的故事,展现其个人特质,并将台前与台后的素材加以组接、渲染、烘托,搭配煽情的音乐与富于意义的灯光,使观众的注意力與情感在不自觉中被节目引导。最后是观众自我情感的共鸣与疏导。“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的商品,它们体现了梦想、欲望和离奇的幻象,它暗示着,在自恋式地让自我而非他人感到满足时,表现的那份罗曼蒂克式的纯真和情感实现。”[5]在消费主义的大环境下,观众不再将唱跳技艺作为偶像选择的标准,而是倾向于选择一个能够投射自己情感的偶像。观众将自身的经历或是愿望投射到被认同的偶像身上,获得一种虚假“介入的参与感”,其实质则是观众在消费主义操纵下的集体狂欢。 三、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消费主义倾向的反思 1.陷入群体狂欢,泛娱乐化特质明显 从《创造101》《偶像练习生》《明日之子》每档节目高达几十亿的播放量来看,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火热程度非同一般。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通过动感、绚丽的舞台表演刺激观众的感官神经,运用过度的情感渲染获取观众的同情,不断制造话题来博取节目持续的关注度,采用铺天盖地的宣传和灵活多变的营销方式为节目造势,吸引了大批的粉丝。粉丝在对节目持续关注的过程当中,倾注大量的时间、金钱与情感,在感官的浅层愉悦之下,陷入群体的娱乐狂欢。泛娱乐化产生于资本控制下的信息全球化过程中,资本的逐利性要求媒体占有最广泛的受众,资本依托于媒介载体不断地将受众的需求商品化,将节目受众变成商品消费者。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具有明显的泛娱乐化特质,存在着身体消费、视觉消费、情感消费、符号消费的消费诱导倾向。大众媒体的泛娱乐化现象是值得警惕的,它的危害在于“娱乐戏耍”渗透在各种类型的媒介节目当中,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大行其道,使得受众沉迷于节目浅层的感官刺激,被资本所裹挟而盲目消费,对现实生活的思辨能力下降,从而对我国的社会文化观念及青年民众的发展造成误导。 2.思想内涵不足,文化价值缺乏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通常设置十期左右的内容,每周播放一期,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比赛就能打造出粉丝百万甚至千万的新“偶像”。《创造101》以“逆风翻盘、向阳而生”为节目口号,设置“勤奋C位”“能力C位”等环节,试图通过练习生竞演晋级的比赛规则,营造出凭借努力才能赢得成功的景象,其实际内核依旧是“偶像神话”的复写。尽管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制作方及播出平台想方设法为自身标榜“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价值定位,但通过设计出来的“真实”与节目传达的“出名要趁早”的价值理念,加深了社会的浮躁心态,传递了急功近利的错误观念。偶像练习生们的舞台表演内容大多局限于流行歌舞的展示,练习生的形象展现亦相对单调。总体来说,此类节目缺乏文化性与艺术感,片面呈现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类型,节目流于形式,缺乏文化价值。在资本的驱使下,娱乐性成为节目的唯一追求,受众陷于“娱乐至死”的危险境地,而真正文化价值深厚的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未能得到展示空间,久而久之,则会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晨. 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特色与发展策略探析[J]. 南方电视学刊,2017(3). [2] 郝婷. 美国跨媒介叙事运作机制对我国文化IP开发的启示[J]. 中国编辑,2017(10). [3] Mike Featherstone,Mike Hepworth,Bryan S. Turner. The Body:Social Process and Cultural Theory[M]. Sage Publications Ltd,1991. [4] 刘怀玉,伍丹. 消费主义批判:从大众神话到景观社会——以巴尔特、列斐伏尔、德波为线索[J]. 江西社会科学,2009(7). [5][英]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 刘精明,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