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培养学者型编辑人才,提升学术原创图书品质
范文

    【摘要】? 学术出版物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和传播平台,它承担了为学术成果研究提供知识服务和学术成果交易、传播的功能,是学术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文章结合编辑业务实践,探讨学者型编辑在提升原创学术作品质量方面的重要性、作用以及需要具备的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出版社打造学者型编辑的路径。

    【关? 键? 词】学者型编辑;学术出版;原创作品;双向迭代

    【作者单位】恽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7.014

    学术出版物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和传播平台,它承担了为学术成果研究提供知识服务和学术成果交易、传播的功能,是学术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学术出版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出版业的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学术研究能力的强弱。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出版物的影响力还与我国的经济体量、影响力不成正比,而出版物中相对严肃的学术出版物的质量和水平,与我国的经济体量、影响力更不相称。

    一、学者型编辑比较稀缺

    我国学术出版物的质量和水平不高,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绝大多数学科或者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客观导致经得住历史推敲、受国内外同行认可的原创作品有限,优质的作者成为稀缺资源。优秀的原创学术作品本来就不多,再加上学者型编辑的匮乏,大大降低了这些作品被打磨成优秀学术出版物的概率。

    提升优秀原创作品的产出率,取决于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起步水平、资源积累和突破创新,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提升优秀原创学术出版物的转化率,却是较快时间便可成就的事,因为谙熟相关学科和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型编辑便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一位优秀的学者型编辑,应该具备什么特点,我们又怎样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学术编辑呢?

    二、学者型编辑如何炼成

    一般而言,一位优秀的学者型编辑至少要身兼学者、星探、朋友、教练和形象师五个身份。

    第一,优秀的学者型编辑是以编辑本人是一位学者为前提的。学者并不能和高学历画等号。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一个人即便攻读了博士学位,也未必能够成为真正的学者。倘若如此简单,学者型编辑似乎也无须培养,出版社直接引进一批相关学科领域的博士毕业生就可。

    学者必须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始终保持无限的求知欲,了解前沿,有自己的见解,又愿意以开放的视野不间断地跟踪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在某一学科、研究领域未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也可以成为该学科或该研究领域的学者。但无论如何,较好的专业知识背景是学者型编辑必须具备的。唯有如此,编辑才能与作者进行专业交流,才能准确把握作品主题、发现作品价值,才能看到书稿的症结所在,找到修改稿件的切入口。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都会存在知识盲点,学者型编辑自然也不例外。成熟的学者型编辑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自身知识缺陷产生的干扰,实现自身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良好结合,争取源源不断推出好作者、贡献好作品。

    第二,学者型编辑还要是一名星探,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作品的内在价值,慧眼识珠,发现优质作者和作品。一位作者是否适合进阶成学术明星,甚至公众人物?一部作品适合编辑成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之作,还是适合打造成洛阳纸贵的畅销书?这一切往往有赖于编辑对作者研究兴趣、学术成就的认知,对作者性格、社会交往能力的把握,以及对作品底子、架构和成长性的判断。对作者,编辑不能一概而论;对作品,编辑要用长远眼光看待。总之,学者型编辑对作者和作品要用星探一样的眼光去审视。

    第三,学者型编辑往往也是作者的朋友。一部高水平学术作品面世之前,所有的事情都是未知数,需要作者和编辑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也需要作者和编辑一起与作者所在机构、出版机构、资助机构甚至销售渠道、读者等各方面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这就要求学者型编辑必须能够与作者顺畅地交流。学者型编辑与作者一方面是诤友,互相指出对方不足,以求合作更完美,把作品做到极致;另一方面也是战友,彼此互相补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吸引尽可能多的资源,让作品得到最大的外部支持。曾经担任中国建设银行纽约分行负责人的金融家辛乔利,与笔者所在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便形成了这样的关系。2012年,辛乔利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肩并肩,一起锤炼核心观点,遴选素材并打磨文字,推出了《避税天堂》一书。2019年,基于之前合作建立的信任,辛乔利又把他花费五年时间创作的《现代金融创新史:从大萧条到美丽新世界》委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现在,但凡有新的写作构思,辛乔利都会怀着热情与编辑一起交流讨论,出版社也会积极反馈,并提出建议,双方始终保持良性互动,从而形成了深度的信任关系。

    第四,学者型编辑必须当好作者的教练。我们必须承认,出版物尤其是学术出版物的呈现,是一件技术性比较强的事情。合格的学者型编辑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够在学术作品创作前期就提前介入,根据作者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帮助作者设计合理的写作框架,然后能够全程跟踪,即时在作品的逻辑脉络、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保证学术著作的创作效率和效果。而在学术著作完成后,合格的学者型编辑要根据作品本身的特点和市场定位,整合各种市场资源,对作品进行推广营销。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营销推广是包括学者型编辑在内的所有编辑的必修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者型编辑颇像作者的教练。

    第五,学者型编辑还要是一个好的形象师。这里所说的“形象师”,主要是针对作品而言,作者完成的书稿往往只是初步加工完成的食材,如何做成一顿精美大餐,还要看编辑烹煮煎炸的功夫。书名的构思、图书封面呈现的效果、社会名人的推荐和封面宣传语的撰写等,都需要编辑进行策划和设计。

    三、打造學者型编辑成长的土壤

    在国外,很多知名学者都兼具编辑的身份。例如,我们熟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的作者罗纳德·科斯,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法和经济学》的编辑,可谓是典型的学者型编辑。而在中国,几乎每一位知名的学者型编辑都很关注学科的发展。比如,曾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掌门人的陈昕,几乎与现代中国所有知名的经济学家都有过合作。现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的谢寿光、前法律出版社社长黄闽等人,也均是广受业界尊重的学者型编辑。

    我国是学术出版大国,但还不是学术出版强国。我国要加快学术出版强国建设的步伐,除了继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推出尽可能多的高质量学术著作,为高品质学术著作多提供源头活水,还要尽快培养一批优秀的学者型编辑。现在,我国每年的学术著作出版作品有7万余种,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四分之一,是出版品种较多的板块。但同时,学术著作普遍存在印数少、销量低和盈利能力有限的状况,绝大多数学术著作只能依靠补贴才能出版,因而也是出版效率最低的板块。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术出版社的编辑每年要编校八九百万文字,出版二三十种图书,很多时候,受时间和精力所限,职能和工作似乎也越来越简单。学术著作的编辑也常常自嘲是拉书的,不仅缺少做学者型编辑的意识,而且缺少做学者型编辑的底气。这种现状把学术编辑的职业之路带入了误区。学术编辑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向学者型编辑转型,积极发现作者和作品价值,并实现作者和作品价值。

    1.建立出版和学术身份自由变换的旋转门

    2018年底,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东亚历史研究所青年学者冯立君创作的《唐朝与东亚》一问世便受到社会广泛好评,登上了多家媒体的好书榜单。冯立君曾经就是一位学者型编辑。他硕士毕业就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从事学术出版工作,用7年的时间,从一名青涩的普通编辑最终成长为颇有建树的学者型编辑。多年的编辑经验积累,使他知道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更知道在作品的出版过程中如何与编辑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交流。所以,他在转换身份、全身心投入研究之后,很快便从一名优秀的学者型编辑变成一名优秀的学者。

    在出版界一直以学术化、专业化著称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致力于建立出版和学术身份可以自由转换的旋转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常说:“专业的事要由专业的人来做,这是现代出版的最突出特点。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够建立一道出版和学术进出自如的旋转门,对一个专业的出版人而言,编辑和研究二者应当是合一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学术著作的原创性和专业性决定了出版社必须依靠学者型编辑出版高质量作品。而出版社也从这一现实出发,为学者型编辑们的未来考虑,鼓励他们随时从学者型编辑的频道切换到学者频道。

    笔者认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这种做法值得推广。一些具有优秀传统的出版社,比如,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以及许多知名大学出版社,都有培养学者型编辑的优势,进而形成出版者和学者身份自由变换的旋转门机制。

    2.出版社要为学者型编辑成为真正的学者提供便利

    出版社可以考虑为学者型编辑提供学术年假,每年让学者型编辑有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学习、思考和写作。同时,出版社要激励学者型编辑参加其关注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学术会议,不一定带约稿、组稿任务,但要带分享任务,回来和同事进行小范围的主题性交流,倒逼其提升观察、提炼、总结能力,使编辑从各个视角对自身关注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梳理。待时机成熟时,出版社也可以根据学者型编辑个人意愿,推荐其以兼职、专职身份加入学术机构,使其接受专业学术研究环境的熏陶,让学者型编辑更深入地参与学术问题探讨。

    3.学者型编辑要不断拓宽视野,进行双向知识迭代

    一方面,学者型编辑要深入研究出版规律,提升学术出版品质。虽然我国每年出版近十万种学术著作,但是我们对学术著作的创作规律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更没有形成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的高质量学术著作的可持续生产机制。从人才培养、学术环境和政策支持的角度,如何为高质量学术著作的产生打造合适的土壤?如何把竞争、过程评价、后期追责和奖励等手段用好,为高质量学术著作的产生提供制度保障?一系列问题亟须出版社解答。

    另一方面,学者型编辑要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兴趣,做一名真学者,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高质量学术出版物。学术出版不能奢求一劳永逸,更忌讳故步自封或不着边际。因此,学者型编辑的心态、视野要入世,对新趋势、新进展和新热点要烂熟于胸,要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关注前沿科技发展,致力于高质量出版物的挖掘。同时,学者型编辑还要出世,要有跳出争论看症结、跳出热闹看门道、跳出想法真落地的本领,不仅能发现有价值的选题,而且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时间、主题和市场多重约束条件下,挖掘出高质量的作品。

    高水平学术著作的出版是一个国家出版繁荣、学术繁荣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做好学术出版是我国学术界和出版界义不容辞的共同历史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整体经济实力,特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大幅提升,我国具备了做好学术出版的基礎。致力于学术出版的研究机构、出版机构、研究者和出版人,适逢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毋庸置疑,更多学者型编辑的涌现将助力中国学术竞争力、贡献力的提升,推动学术出版的持续优化,进一步满足广大读者对高质量学术著作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肖宏,等.中国学术出版影响力分析[J].出版人,2019(1):29-43.

    [2]杨帆.谢寿光与他的学术出版实践[J].出版人,2017(7):26-27.

    [3]谢曙光,等.学术出版研究:中国学术图书质量与学术出版能力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