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媒介化社会语境下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范文

    【摘要】在媒介化社会语境中,如何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并利用传播媒介,帮助他们辨别和抵御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媒介化社会及其影响、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入手,阐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就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媒介化社会;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作者单位】周素珍,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在现代传媒技术高度发达、自媒体日趋多样化的今天,传播内容凸显商业化与娱乐化,如何培养和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帮助他们辨别和抵御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指导他们正确地、安全地使用传播媒介,提高他们对负面传播媒介内容的免疫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时代课题。如何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我国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和方法,是摆在研究者和实践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媒介化社会及其影响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传统社会加速向媒介化社会转变。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媒介技术加速了媒介化社会的发展,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对媒介的依赖促进了媒介化社会的形成,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拓展和延伸赋予了媒介巨大的影响力,在媒介、受众和社会共同作用下,我们已经进入媒介化社会。

    信息社会理论认为: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处于整个社会的中心地位,人们必须吸收大量的信息以满足关注和参与不断扩大的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的提高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媒介开始取代人与人直接交流这种方式的主要地位,成为人际、群体和大众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由于对大众媒介的长期依赖,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受到媒体的影响,在新兴媒介生态环境里,我们变成了“媒介化的人”。同时,大众媒介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渗透社会的各个角落,构建整个社会环境。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日益取代由事实所构建的现实环境,成为人们所感知的主要社会环境,由此,社会也变成了“媒介化的社会”。媒介化社会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发展到相当程度,以至社会中的个人、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对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了高度的依赖性。换而言之,大众传播媒介已日益渗透,或直接介入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构成之中[1]。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体已经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社会也在不断地塑造媒体,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了微妙的张力关系。作为一个现实概念,当下社会语境下的媒体与社会之间已形成更加复杂、微妙的关系,因为现在语境下的媒介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无论是在影响的深度、广度,还是在影响的形式和频度上都是如此[2]。

    在媒介化社会中,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大众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信息的依赖进而对媒体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迅速媒介化了。德国媒体教育家迪特·巴克(Dieter Backe)这样描述媒介化的日常生活,“生活的世界就是媒体世界”[3]。大众传媒利用它巨大的社会功能影响社会的变化,不仅重构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和意识形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社会价值观,而且日益渗透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速发展的新媒介使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世界。

    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技术迅速发展变化,大众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无所不在,然而,人们对媒介的了解和控制的能力却十分有限。因此,加快培养和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防止他们由于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受到不良影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媒介化社会与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当今媒介化社会,除传统媒体外,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人们每天与不计其数的信息接触,与媒介接触,这也意味着信息和媒介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媒介海量传输、信息鱼龙混杂,更需要的是激浊扬清。这对人们分析、处理信息和使用媒介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有关媒介知识的学习,对信息使用技能的掌握,能提高人们对媒介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媒介综合素养,这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迫切。一个具备媒体素养的个人,不是被动地接收媒介讯息,而是能从生活、文化、政治、经济等角度,以及媒介讯息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掌控权、广告等因素,发展出自主性的解读[4]。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帮助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即素养,如具备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一样。它是个体在现代社会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5]。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置身在一个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大量的时间是在电视和电脑前度过的,大众媒介在中小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媒介化社会里,大众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社会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已经渗透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了全新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认知能力、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审美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会不自觉地受到现实社会化的同化。但是,一些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传播低级趣味和有害的信息,会使中小学生的身心受到侵蚀和影响。中小学生是接触和使用大众媒介和自媒体较大的群体,毋庸置疑他们也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

    中小学是孩子们吸纳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他们能敏锐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憧憬。但是,由于人格尚处在发展之中,他们缺乏对外界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模仿,经常接触和使用各类媒介,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易于受到负面影响,思想容易出现混乱,行为出现偏差可能性大。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教师通过对中小学生开展有关媒介认知、媒介道德及媒介应用能力等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促使他们积极有效地利用媒介信息,理性地开展自己的传播信息活动。因此,针对中小学生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20世纪初,西方新闻学者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是基于传媒业对公众的影响日益加大,面对公众获取信息和维护自身权益可能面临的障碍,为提高公众的信息鉴别能力而生发的建设性思考。时至今日,诸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为中小学校设计了相关的教育课程和训练环节,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还处在起步和实验阶段,教育部的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媒介素养培养要求。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中小学生缺乏自行探索发现知识的能力,过于追求成绩,媒介素养的理念还没有在教师、学生和家长心中形成。如何有效地提升我国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在教育体系中全面引入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当前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现阶段,媒介素养的课程尚未被纳入国家中小学义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只能与传统学科相融合的形式出现,缺乏国家立法保护和教育部门的推广和指导。如何针对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制定策略,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对我国中小学构建媒体素养教育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1.政府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者,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中。

    在我国,既没有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立法,也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媒介素养教育仍停留在学界和民间呼吁、倡导层面。将媒介素养教育正式纳入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体系,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普遍做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就开始成为英国各级学校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瑞典等发达国家的正规学校教育中,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

    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前正在推进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要使其全面实施,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将这一课程独立开设或将其内容融入其他课程中。政府确立媒介素养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学科地位,促进教育系统内外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鼓励中小学和教学科研部门参与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设置媒体素养教育专业,开设媒介素养教育专业课程,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短期培训,为中小学培养有较高媒介素养、懂得媒介素养教育的高级专业人才。政府要组织编写与合理开发符合我国中小学生特点的媒介素养教材和资源,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媒介素养教育所需的教学时间、师资、资金等,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全面部署,推动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开展。

    2.中小学校要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设立独立学科或多学科渗透等方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中小学校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纳入现有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设置,这是实行媒介素养教育最理想的方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设置是不现实的,只能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渗透和融入其他的课程之中。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课程目标、课时、教材、师资以及经费等。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学校要对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专业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和教学水平。学校还应重视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媒介、自媒体,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广播电台、报纸、微博、微信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大众媒介的认识和运用,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全面、深入、系统地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媒介批评、媒介使用和媒介运用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良性循环,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减少大众媒介产生的各种消极信息给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使他们在媒介化社会中能从容地应对“信息爆炸”。

    3.大众媒介要积极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

    在媒介化社会中,大众媒介以其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社会功能成为社会建构的重要力量,其所建构的空间成为受众认知、表达与行动的主要环境。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的优势,让大众媒介参与媒介素养教育,是实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大众媒介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者,大众媒介应坚守公众利益高于一切,积极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严格自律,认真解读相关政策,报道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进展、新成果,避免负面效应的形成和扩散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唤起全社会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共同关注。我们还可以借助多种媒体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如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节(栏)目,提供能够提高媒介素养的电视、电影、杂志和新媒体内容,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网站,出版媒介素养书籍,开办面向中小学生关于媒介素养的普及性杂志,倡导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传播媒介素养知识,解读媒介素养教育政策法律,引导青少年批判地看待、判断媒介信息,树立正确的媒介消费观,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4.家庭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孩子培养媒介素养。

    我们正处在媒介化社会时代,接触大众媒介已成为现代人度过休闲时光最主要的方式。家庭作为人们休闲的主要场所,是大众媒介特别是电脑、电视等媒介信息传播的主要“终端”,也是家庭成员接触媒介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成员的教育状况、媒介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媒介素养教育在家庭的开展。因此,家长应不失时机地结合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健康的媒介鉴别能力,与孩子共同提高媒介素养,避免孩子遭受媒介的负面影响和侵害,实现媒介知识、经验、技能以及批评意见的有效交流。

    对中小学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政府、学校、大众媒介和家庭要共同努力。政府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尽快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学校应成为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众媒介和家庭要积极参与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只有政府、学校、大众媒介和家庭形成合力,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和编制相关教材,配备强大的师资力量,才能在媒介化环境影响下,使中小学生成为了解媒介和正确使用媒介的主体,成为信息时代和媒介化社会清醒的公民。

    [1]吕巧平. 媒介化生存——中国青年媒体素质研究[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涛甫. 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舆论表达[J]. 现代传播,2006(5).

    [3]殷晓蓉. 中国期刊的发展特征和媒介化社会的趋势[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陈启英. 媒体素养教育——E世代之新公民教育[J]. 中国传媒报告,2004(1).

    [5]卜卫. 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 现代传播,1997(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