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山东大学出版社:坚持学术本色 |
范文 | 王化兵 山东大学出版社位于山东大学正门的对面,地理位置颇佳,走进于良春社长春意盎然的办公室,书柜中摆满了书籍,办公桌上图书、资料、文件井然有序,从中不难看出一位学者的严谨。在交谈中得知,于社长目前还是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科研任务也很繁重。提及出版,于社长朴素的话语中透出由衷的热爱。 出版参考:此次书市在泉城召开,也使大家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山东出版业的发展。请于社长介绍一下山东大学出版社的最新发展情况? 于良春:山大出版社是1983年建社的,已经有26年历史。作为高校出版社,始终定位为为教育科研服务,主要出书品种是教材和学术著作。2008年销售码洋达到了1.3亿元,发展势头非常好。现在每年出书品种新书大约有200种,重印书有200多种。 目前出版社员工有100多人,属于中等规模的出版社。作为依托大学的出版社,拥有的学术资源比较多。山东大学以文史学科见长,知名学者、文化新秀云集,所以出版社也以文史学科教材和学术著作知名。2000年,山东大学与山东工业大学及山东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山东大学。随之,山大出版社的出书品种也在增加,现在出书范围已经拓展到工程技术和医学领域。另外还做一部分中小学地方教材——传统文化。 现在山大出版社可挖掘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譬如下一步计划重点做的数字出版、版权贸易等等。山大出版社作为一个企业,从发展阶段来说,还处于快速发展期,远没有进入成熟期。 出版参考:作为一位刚上任一年多的出版社社长,您如何定位社长的工作? 于良春:出版社工作我认为非常有挑战性,可作为的空间也很大。与我以前的教师工作比较有很大的差异性。社里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相当琐碎而具体,涵盖范围也很广泛,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政治责任、印刷质量、政治敏感问题等等,在社长这个位置上可以说是如履薄冰。 出版参考:您执掌山东大学出版社以后,感觉目前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如何使出版社能够继续保持优势,更快速地发展? 于良春:大学出版社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学术资源,编辑素质普遍比较高,并且熟悉专业领域,有一部分编辑本身就是有教研能力的高校教师,缺点就是离市场远而离象牙塔更近,对市场、对社会需求变化不敏感,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让出版社职工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策划选题。做市场、读者需要的图书,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当然,有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譬如充实、发展队伍,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建立健全良好的运行机制等等。 出版参考:您如何看待目前正在火热进行的大学社转制?现在山大出版社转制情况如何?改制会不会影响出版社的一些公益性出版项目的进行? 于良春:大学社转企改制是大势所趋,我们当然支持。改制为大学社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通过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出版社可以顺势而为,在体制机制上做一些变革与调整。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改制也是同样,关键是如何做到趋利避害。 现在山东大学出版社的改制方案,已经得到学校党委的同意,得到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考虑到出版社的特殊性,山大出版社由山东大学直接领导,工商登记后的全称是山东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可以沿用山东大学出版社作为简称。从目前进程来看,改革会是平稳的着陆,变化不会太大。改制前员工是事业身份的改制后还是事业身份,改制前是企业身份的还是企业身份,身份不变。变化的是机制,薪酬制度会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来设计,管理方式也按照企业方式来管理。在这一过程中会尽可能减少改革带来的摩擦与成本。 大学出版社改制后并不会影响其承担的部分带有公益性质的学术文化出版的项目。因为大学社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服务学术,服务大学,首先应该追求社会效益,这是毋庸置疑的。 出版参考: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山大出版社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有何战略规划? 于良春:山大出版社的发展不会过分追求规模的扩张,而是要追求内涵式发展,力争做出特色与品牌。 我认为出版界未来的格局是既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出版集团,还有相当一部分小型、有专业特色的出版社。山大出版社要突出特色,规模适度。工作的着力点在于扩大社会影响力,多出一些传世之作、名作,为社会积累宝贵的精神财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