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在阅读推广中的应用分析
范文

    

    【摘 要】 文章根据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通过相关调研报告和实例举证,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志愿服务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优势、存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 键 词】志愿服务;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作者单位】李昊霖,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

    【基金项目】2019年内蒙古民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志愿服务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探析”(NMDYB19033)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9.026

    “志愿服务”一词最早的文献可追溯到1959年Wayne Gordon和Nicholas Babchuk发表的一篇关于志愿组织分类方法的论文[1]。文章将志愿服务按照三个标准划分,即志愿组织对志愿资格的限制、地位授予能力和志愿组织给志愿者提供的功能[2]。莱斯特·萨拉蒙在《非营利部门的兴起》[3]一书中论述了志愿服务兴起的原因和发展趋势。他认为,志愿服务的力量源自民众、教会、私人社团以及各类官方援助性机构[4]。

    国外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研究领域广泛,对志愿服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较深入的研究。笔者在中国知网通过选取主题“高校图书馆”并含主题“志愿服务”进行检索,发现自2008年1月至2020年1月累计文献为110篇,文献量整体较少。笔者将所有检索的文献按被引量排序,选取前50篇文献并利用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发现研究者普遍侧重于对志愿服务与读者服务相结合的领域进行研究;部分研究者侧重于对志愿精神和服务精神进行研究;近三成作者通过实例研究或者案例分析进行研究,这些文献和案例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撑。

    一、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应用优势

    1.高校志愿者群体优势

    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社会群体,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一定限度上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情感投入,并且在激发大学生社会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同时,为其提供志愿服务的原动力。

    2.高校志愿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化

    近年来,通过自媒体和移动APP进行志愿服务的机构和个人明显增多,诸多志愿服务机构和组织已经具有良好的移动互联运行体系,志愿服务平台也愈发成熟,如 “志愿汇”公益网络平台及各高校开发的志愿服务APP等。志愿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化能够快速、广泛、准确地集结有相同服务意愿的志愿者,并为他们提供相应服务。同时,移动互联志愿平台具有良好的激励措施、稳定的服务以及较为成熟的评估机制,方便了多人多线志愿服务的开展。

    3.高校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追求,是一种从消极心态转变为想通过努力而改变现状中不利因素的行为[5]。大学生社会主体意识不断变强,渴望参与社会活动,进而展现才能,并实现自我价值。志愿服务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大学生志愿者能够通过自愿服务展现自身价值。

    二、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在阅读推广中的应用

    1.志愿服务在阅读推广中的实际应用

    我国很多高校都有将志愿服务运用到阅读推广的成功案例。广东省将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与“幸福广东建设”相结合,丰富了“幸福广东建设”的内涵[6]。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发挥专业优势,在志愿服务中实现外文乐谱翻译、有声读物录制、音乐文献馆藏建设等工作,在提升专业类文献建设的同时,为学生志愿者搭建艺术学习和专业展示的平台[7]。东北大学图书馆推行“1+1+X”志愿服务伙伴计划,围绕图书馆、学院和志愿服务团队搭建平台,建立志愿者實践基地,推进阅读推广工作,极大地丰富了校园志愿服务文化[8]。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积极利用“志愿汇”服务平台,通过志愿者协会、学院和志愿服务平台三级联动,成功举办了多次阅读推广校园文化活动。

    很多经典阅读推广活动把通识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高校作为“书香校园”建设的主场,承担了弘扬传统文化、提升阅读品质的重要使命。这些功能的实现既需要学生广泛参与,也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投入。志愿服务在一定限度上优化了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配置,对阅读推广活动整体规划和创新起到积极作用。笔者通过实际调研和文献查阅发现,部分高校成功地将志愿服务队伍打造成品牌队伍,以经典阅读推广活动为起点,结合学生志愿者的优秀创意,将摄影、绘画、话剧和微视频等各类形式的活动融入阅读推广活动,提升了阅读推广活动的质量。高校图书馆以需求为导向,以志愿者为桥梁,注重多角度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提升了阅读推广的服务效益。

    2.志愿服务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分析阅读推广中志愿服务的现状和问题,笔者根据“志愿汇”平台热度的统计,选取三所注册志愿者数量高于1万人且志愿活动活跃人数(至少参与过有组织的两次以上的志愿服务活动)大于3000人的代表性高校进行调研,即兰州大学、福州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三所高校。

    笔者从志愿者服务种类、服务心态、服务积极性和服务认知等多角度切入,以期全面地反映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现状、志愿者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服务动机和服务认知情况。问卷发放以软件“问卷星”为载体,共回收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50份,无效问卷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有效回收日期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问卷被调查者来自三所高校各50名同学,分布于兰州大学17个学院、福州大学11个学院和内蒙古民族大学19个学院。

    (1)服务意愿情况分析

    根据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脑力负荷 (即工作者注意力分配、做出判断和决策并执行时的精神需求) [9],我们将志愿服务意愿分为偏脑力型志愿服务和偏体力型志愿服务。因大学生脑力活动主要集中于信息的浅加工,所以,我们将完成工作中脑力信息处理占用资源较高的活动定义为偏脑力型志愿服务活动。

    在志愿服务意愿调查中,偏脑力型志愿服务与偏体力型志愿服务基本持平。笔者经过具体调研,发现影响大学生意愿选择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已有经验并且容易理解和操作的志愿服务活动,但是大学生也表现了对活动策划、角色体验等创新型志愿服务活动的期待。因此,偏脑力型阅读推广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良好的学生志愿服务基础。

    (2)阅读推广中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阻碍

    调查显示,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因时间问题不能参加阅读推广志愿服务活动、不清楚能否很好地完成志愿服务和不想从事较复杂的志愿服务等(见表1)。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发现,遇到最多的问题是“喜欢参与阅读推广类志愿服务,但是时间不允许”,该类志愿者为80名;50名志愿者选择了“不清楚自己是否能在活动中有很好的表现”;32名志愿者认为“单次志愿服务时间过长,精力付出过多”;35名志愿者期待能有更好的奖励或者激励措施;28名志愿者在参与活动中认为“没有明显的能力或者技能的提升”;30名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3)志愿服务情况分析

    通过观察志愿服务平台后台检索数据以及其他高校相关案例,笔者发现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同时,愿意用文字、照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将自己在阅读推广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所感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分享。不少高校在举办活动时鼓励志愿者用自媒体进行记录分享,部分活动还专门开辟专栏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刊载、评奖。

    笔者通过实际调研发现,诸多学生反映在志愿服务活动初期可以保持极高的兴趣和专注度,能够较好地完成相关工作,但是在重复性工作持续一定时间以后,就会出现消极和焦躁的情绪。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志愿服务工作质量。馆员应在工作中防止此类情形出现,积极调整工作节奏和工作分配,以确保学生愉快、高质量地完成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服务时长是“志愿汇”平台根据志愿者实际服务时间计算的时间证明,部分高校将其作为评定学生学分的一项内容。大部分学生志愿者虽然最初了解志愿服务是因为有获取志愿服务相应时长和积分的需要,但是学生实际参加志愿服务的目标和意愿更多是志愿服务本身。图书馆更应该注重阅读推广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建设,用更好的活动吸引志愿者,通过良好的内涵建设长久地吸引更多同学参与阅读推广活动。

    三、志愿服务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应用的解决方案

    1.强化培训机制,构建志愿服务体系

    志愿服务需要统一的组织领导。志愿者协会等学生志愿者团体虽然能起到聚集志愿者的作用,但是针对图书馆特定的活动难以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安排。图书馆的简单培训很难让志愿者的技能和相关素质有明显的提升。这就需要引入一个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图书馆可将每年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集合成电子册,做成专栏定期向学生发布,同时在新生入馆教育以及图书馆举办各类活动时讲解志愿服务在阅读推广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與。针对有意向长期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学生,图书馆可以设立专门的志愿服务部门对其进行长期的培训管理。

    图书馆在志愿服务培训中可以加入多元化、个性化的培训,为某些具有特殊技能的学生安排学习和实践。比如,图书馆可以安排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初级文献编目知识,安排传媒专业学生根据图书馆活动情况拍摄、制作宣传视频等。同时,图书馆可以筛选出表现较好的学生,让他们进行长期志愿服务,并给予相应学分奖励。

    2.创新奖励机制

    部分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的初衷是获取志愿服务积分。图书馆想要维持长期、优质的志愿服务,则需要建立更加完备的奖励机制。馆员要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尊重志愿组织的集体意见和个人建议,积极构建团结、互助的志愿服务文化,并给予言语激励。图书馆应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引入赠书、赠纪念品等奖励机制,并积极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使志愿服务活动与素质拓展平台联动。图书馆也应积极与社会志愿服务机构接洽,推送优秀志愿者参与省级、国家级大型志愿服务活动。

    3.发挥院校特色,持续推行特色文化阅读推广服务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图书馆将专业特点和志愿服务有效地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理工类高校图书馆将智能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民族类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民族文化系列志愿服务讲座等。高校图书馆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使命,要积极发挥学生志愿者主动性强、活动参与动力足的特点,积极拓展更多、更好的阅读推广志愿服务活动。

    4.创新宣传渠道,引导学生参与

    学生获取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渠道种类较多,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拥有自己的宣传媒介,但是较少拓展与学校权威部门联合宣传的渠道。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与本校的宣传部、团委、学工部等部门保持良好的联系,利用微信公众号、QQ群、钉钉和微博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宣传。学生志愿者可以通过校级官方的微信公众号、志愿服务群等自媒体平台了解并参与志愿服务相关活动。

    近年来,大量志愿服务团体和个人加入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这对图书馆拓宽发展路径、提高阅读推广效能有极大的帮助。高校图书馆只有不断地实践创新,才能使志愿服务体系趋于完善,推动图书馆志愿者培育工作稳步进行,更好地建设“书香校园”。

    |参考文献|

    [1]龚万达. 国外志愿服务研究综述[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6-41.

    [2]C. Wayne Gordon,Nicholas Babchuk. A Typology of Voluntary Associations[J].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1959(1):22-29 .

    [3]〔美〕莱斯特·萨拉蒙. 非营利部门的兴起[A]. 何增科. 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C].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Lester M. Salamon. The Rise of Nonprofit sector[J]. Foreign Affairs,1994(4):109-122.

    [5]梅霞.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蒋家红. 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在幸福广东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 情报探索,2013(11):52-56.

    [7]刘纪刚,张剑. 艺术院校图书馆读者文化志愿服务策略探究——以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为例[J]. 江苏科技信息,2019(15):22-25.

    [8]董光芹. 基于伙伴关系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研究——以东北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学刊,2018(1):78-82.

    [9]Naveed A. Concept of Mental Workload[R]. FlightStandards Directorate, 200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