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化学“问题教学”初探 |
范文 | 史美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5-0024-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5.010 一、“问题教学”的由来 “问题教学”是对我最初教学思想的否定。早在师范念书的时候,我就形成了这样的教学思想:只要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有声有色,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学习成绩就会随之提高。而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课堂上讲过的练习,搬到试卷上常常错误百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效果,低得令人咂舌。有什么办法改变现状,问题的结症在哪里,我苦闷,我思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我朦胧的意识到:老师讲,学生听,教不出成绩,提不高能力。原因是:学生没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是被动接受。这样怎能培养出能力,怎能提高教学效果?有什么样办法,把学生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用什么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教学”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何谓“问题教学”,我认为就是利用“问题”来组织教学,利用“问题”来展开课堂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媒介,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求发展的路标。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问题教学”关键是设计有质量的问题,才能收到效果。怎样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有哪些原则和方法。 1.设计问题要难易适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问题,就不能只顾几个尖子,要考虑好、中、差,要兼顾各类学生。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对各学生有启迪。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过难,学生望而生畏;过易,失去思考的价值。只有难易适中的提问,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为了把握好这个度,我们在设计问题时,把每章每节的知识,根据难易,由高到低排序,分成多个层级,逐层设计,淘汰过难过易的,选择针对性强,能诱发各种层次学生思维的问题,供课堂提问之用。例如:学习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什么叫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2)如何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混合物?(3)例举生活现象说明分子的存在?第一个问题,虽只涉及简单的记忆性的知识,但也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作些思考、鉴别,方能答对。好的同学,可能答得快一点;基础差的,费时长一点,答出来也不十分吃力,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要答对第二问,就不十分容易了。首先要知道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这一点通过看书大部分学生能搞清楚,但未必能解释,因为这是一道综合题,考查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等以下的同学,在这里要卡壳,要略作提示点拨,才能过关。至于第三个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能回答,只不过有的学生例子多些,有的学生例子少些,由于大家都在动脑,都在寻找答案,人人都在想,都在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高潮迭起。那些平常思维活跃、考虑问题深刻的同学,还能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尽管有些说法是不妥当的,但我看重的不是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看重学生是否参与了知识的建构,是否在动脑思维。 2.问题设计要与教学目标挂钩 为了不出偏题、怪题,让每一问题都能发挥作用,我们设计问题很注意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使之不脱离目标,使之为达成目标服务。例如:学习初中化学第二章有关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制取氧气的装置有何异同?是否可以选用适当的药品用制氧气的装置来制二氧化碳?设计这一问题鉴于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装置作一个完整的比较,从中懂得如何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合适的装置。(2)通过思考作出选择,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验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提问紧紧围绕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才能事半功倍 设计问题,要能激活学生思维,就必须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情境的提问,引不出兴趣,不会给学生带来刺激。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情境创设。例如:学习初中化学第四章中“燃烧的条件”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物质在水中能燃烧吗?在初中学生的常规思维中,水火不相容,怎么能在水中看见火呢?问题提出后教师提议用实验来证实。此时课堂中每一位学生都迫切希望看到这一现象,思维处于高度受激状态,学生看到开水中白磷燃烧起来,无不感到惊讶,于是教师因势利导,随即又向学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此时全班学生都能顺利找到答案。再如学习第七章《酸的性质》,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铁桶装硫酸吗?化工厂的稀硫酸能不能用铁桶装运?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这种问题,既好奇,又百思不得其解,认知发生了严重冲突,求知欲陡升。此时安排实验,学生没有一个不投入,没有一个敢掉以轻心,不用老师费口舌,人人都在探究,人人都在找答案。实验完毕,答案不说自明。由于情境创设得好,效果就好,学生越学越有兴趣。 三、及时作“问题”使用情况小结 课前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积极付之实施,还不是“问题教学”的全部。要使课堂问题更好地发挥作用,还要写好课后的小结,写好教学后记,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上完课后都要认真反思课堂上使用问题的情况和效果,对那些使用效果好或使用效果不理想的地方,尤其要多作分析,要及时总结经验,好的发扬,有问题的及时改正,以免重蹈覆辙。例如,学习初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质量守恒定律”,课堂总结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化学变化前后没有改变的是什么?本来只要求学生回答反应前后原子、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就可以了,而学生在回答时却提到了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也不变,这就提示教师部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不透彻,就有必要从化学反应实质方面作补充说明,让学生真正理解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有的学生则提到反应前后质子、中子、电子也不改变,这说明部分同学在作更深入的思考,他们无意中又多了一次训练的机会。根据这些情况我就觉得这类提问很有必要,而且效果很好。这是宝贵的教学经验,我写进了教后记,对今后的教学作用不言而喻。又如在学习氧气性质时,当做完了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实验产物推断石蜡中含有什么元素。虽然已向学生介绍了水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但还是出现了“冷场”,当时我很奇怪,这本来是顺理成章的答案,却没有学生能回答,仔细一想,是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结果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学生对元素还没有形成概念,怎么能回答呢?经过反思总结,我调整了提问时机,学习了元素后,我再提出该问题,结果令人满意。 四、“问题教学”收获 经过两年摸索与实践,现在已有了一套分课时的课堂问题,用这些问题来组织教学,课堂气氛活跃,走神的同学少了,爱动脑的同学多了,课后争议问题的气氛浓了。学生更留心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并能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学习化学的兴趣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越来越浓了。有位已升入高中的学生来信告诉我说:“初中的学习使我迷上了化学,可惜现在高中每星期只有两节课,真不过瘾。”这使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问题教学”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问题教学”的成果更坚定了我继续探索、继续研究的信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