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难忘的时代回声 |
范文 | 薛春燕 【摘要】2020年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80周年。本文对人民广播80年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围绕人民广播从求生到“学会自己走路”、再到“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发展主线,回顾中国广播史上留下的一幕幕精彩时刻,充分展现人民广播对 “自己走路”的探索追求。 【关键词】人民广播 ?80年 ?广播事业 ?精彩时刻 【中图分类号】G220 ? ? ?【文献标识码】A 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西郊王皮湾村一处人迹罕至的山沟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拉开了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序幕。80年来,伴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民广播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记录下一幕幕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和伟大实践的时代印迹,也留下了众多独具魅力的精彩时刻。 一、吹响人民的号角,开天辟地露锋芒(1940?1949年) 广播作为一种现代大众媒介,具有宣传教育、传播信息、文化娱乐、提供服务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会因不同时代和特定环境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利用。在战火纷飞、物质极为匮乏的抗战时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突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舆论封锁,在艰难中诞生,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中国革命真理通过电波传送,吹响了人民大众革命和国家救亡的号角。当时的人民广播首先是斗争的利器,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得到了最强有力的发挥。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个“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媒介,用好这一舆论宣传工具推动革命事业。电台播音后不久,《新中华报》《新华日报》和《大众日报》等都做了报道,公布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波长和播音时间,介绍了广播的内容,包括:国内国际的重要文章、名人讲演、革命故事、科学常识等,并经常有音乐节目。因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条件,广播的播音时间和传送质量经常得不到保障。尽管如此,人民广播还是顽强地发挥了战时宣传动员作用,使大后方和沦陷区的广大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施政方针,鼓舞民众士气,奋起反抗侵略和压迫,在解放战争时期起到了分化瓦解国民党军队、推动解放战争胜利步伐前进的积极作用。1949年4月21日,已经迁入北平的新华广播电台以气壮山河之势反复播出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同一天,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千千万万同胞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毛泽東亲自撰写的两篇脍炙人口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报道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是人民广播第一次以实况直播、全国联播的方式在世人面前亮相。为了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并让世人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气氛,从传播的速度和时效性等方面考虑,实况广播使用了当时最先进且可利用的传播手段。1949年10月1日下午,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首都30万群众在这里集会。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洪亮声音已深深刻入几代中华儿女的脑海中。在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场地情况下,要达到这种扩音效果并非易事,转播技术人员巧妙地设计出了“九头鸟”喇叭,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铿锵豪迈的声音响亮地传到大江南北。直播中,朱德总司令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队列,步兵整齐有力的步伐声,骑兵疾风骤雨般的马蹄声,炮车、坦克驶过的隆隆声,飞机掠过上空的轰鸣声,群众的欢呼声、口号声,广播一一做了忠实记录。播音员丁一岚、齐越用简洁明快的语调把这一幕幕场景报告给亿万听众。 “整个广场,欢声雷动,(开国大典实况)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到全国的城市和乡村,并且远达海外。千千万万的人民聚集在收音机和高音喇叭周围,聆听着首都的声音,热烈庆祝新的历史时刻的到来。”这场群策群力、代表了当时人民广播最高水平的实况直播持续了约6个半小时,是人民广播报道新生的共和国开天辟地的精彩时刻,也是人民广播彪炳史册的经典一幕。 二、探索广播特点,“自己走路”绽精彩(1950?1983年)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严峻的国内外政治形势和经济建设局面,以战时宣传为中心的人民广播必须迅速转变角色,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时代要求鼓与呼。1950年2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在京津新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广播电台应以发布新闻和传达政令、社会教育及文化娱乐为主。在此形势下,胡乔木同志提出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为新中国广播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在“自己走路”理论指引下,人民广播在随后30年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坚持并开创性地赋予“自己走路”新的内涵,一次次绽放出属于人民广播独特的精彩。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广播为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配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土地制度改革、“三反”“五反”等重大事件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模范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等人的事迹随着广播深入亿万中国人民心中。作家魏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经广播播出后,“最可爱的人”成为全国人民对志愿军指战员最尊敬和亲切的称呼,激励了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志。在团结教育和鼓舞全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艰苦奋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广播作为重要的舆论工具,将上世纪60年代大庆工人战天斗地的光辉事迹,雷锋、王杰、王进喜、欧阳海、焦裕禄等先进形象传到千家万户,这些经广播塑造的一批批时代英雄的群像刻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在当时起到了贯彻国家意志、教育激励群众的良好效果,这些精彩的声音至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如果说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是人民广播固有功能的体现,那么,广播体操的流行则是在建国初期人民体质普遍孱弱的情况下,人民广播发挥独特的媒介优势,服务群众实际需求的全新探索,客观上起到了提高国民体质和精神意志的作用。1951年12月1日,为配合中央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了《广播体操》的音乐。到1952年6月,全国各地已经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北京、天津、上海等40座人民广播电台播送广播体操节目,每天使用52个波长,总计1205分钟。同时,人民广播器材厂为解决收听不便或收听设备不够完善的地区的需要,先后供应了3800张广播体操唱片。 广播体操无需器材,对场地几乎没有要求,简便易学,一经推广,在全国各地的学校、机关、部队、厂矿、农村大规模盛行开来。当时北京城大街小巷全民做操的画面让20世纪50 年代来华访问的苏联诗人吉洪诺夫惊叹不已,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当北京人出来做广播体操,把最后一个梦魇赶出睡乡,城里整齐的小巷大街一下子变成了运动场。”“现在开始做第x套广播体操,原地踏步——走”,近70年来,这个浑厚洪亮的男中音经无数个大小喇叭响遍大江南北,伴随着一代代人度过童年、少年,跨进大学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广播体操在掀起全国健身热潮、提高全民体质的同时,也成为亿万中国人对广播最亲切而深刻的记忆。 实况转播体育比赛是广播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探索“自己走路”、发挥文化娱乐功能的一大体现。1961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功转播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的世界性体育比赛——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体育解说员张之对徐寅生“十二大板”的解说扣人心弦,通过电波传遍四方,奠定了中国体育转播的风格和地位。连毛主席听了都说:“好紧张,听得心都要跳出来了。”在体育赛事实况转播中,体育解说员通过解说,让坐在家里听收音机的听众和坐在现场的观众同样感受到了身临其境的紧张刺激。不同于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传播,广播是纯听觉的媒体,听众完全依靠听觉和由此引发的想象来了解比赛,解说员充当听众的眼睛,生动鲜活的比赛细节和赛场动态,跌宕起伏的场上节奏和比赛氛围,都通过解说员的解说词以及语音、语调等来完成。多年来,人民广播记录下一场场精彩绝伦的体育赛事,体育健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体育风采的高光时刻得以彰显。 进入新时期后,人民广播在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的同时在尝试主持人节目形式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再次为时代留下了精彩的声音,焕发了新的活力。20世纪80年代初,黑龙江双城堡火车站野蛮装卸事件、吉林北站扩建工程互相扯皮十年事件等调查性报道先后经广播播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981年元旦,由徐曼主持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空中之友》节目问世;同年4月,广东电台李一萍主持的《大众信箱》与听众见面,主持人节目吹起了广播界的一股新风。 三、“自己走路”再提升,“汇精扬独”显魅力(1983年至今) 党的十二大以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城乡經济体制改革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此背景下,1983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强调“宣传工作改革要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同时广播工作一以贯之的“自己走路”方针升级为“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是广播在主动适应社会新发展形势下,对“自己走路”的重要补充和生动形象的阐述。 在“汇精扬独”方针的指引下,人民广播回应社会发展和广大听众新要求的精彩“手笔”接连不断。1986年12月15日,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座经济广播电台——广东珠江经济台应时而生。此后几年间,一大批省级、市级经济广播诞生,珠江经济台率先实行的大板块、主持人直播、听众参与等传播方式得到推广,此类节目形式灵活,与社会实际和群众生活贴得紧,收听率大大提升。珠江经济台的收听率长期保持在50%左右,在覆盖广州市和周围地区的近十个广播频率中高居首位,甚至超过了港澳电台。与此同时,在听众对广播的需求出现多元化、具体化的趋势下,电台系列化布局也拉开帷幕。1987年3月,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把五个频率分别改为新闻经济、专题服务、文艺、教育、调频立体声文艺。系列频率设置的众多节目和栏目涉及人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适应了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听众的需要,使广播的多种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1991年9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率先打造交通广播,这种被称为“车轮上的广播”为大城市出行的人们提供路况信息播报和出行服务,提高了广播媒体的收听率。在电视媒体发展高歌猛进的时代,广播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生存空间。从1986年到1995年的10年间,广播的人口覆盖率从70.2%增长到78.7%,覆盖人口达9.5亿。 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让广播强大的应急播报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扬独家优势”在急难险情下凸显出来,在助力灾区人民和灾后重建中发出广播独有的精彩之声。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雨雪冰冻灾害,中央电台立即推出特别直播节目《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作为第一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中央应急措施和相关信息。同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后,道路堵塞,通信中断,就在地震发生4个半小时以后,中央电台启动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开始了广播史上空前的24小时不间断大直播,无线电波承载的救援及相关信息,通过相对易获取、易携带的收音设备源源不断传来,为灾后稳定人心、助力救援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早已淡出公众视野的农村有线广播再次迎来高光时刻。如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地处偏僻、网络信号极不稳定的贵州凤冈县鱼泉村,该村的两位小学老师利用村里大喇叭为孩子们搭建起“空中课堂”。各个村里的广播大喇叭向群众统一播报疫情进展、疾病防控等相关信息,为防控疫情发挥了积极的社会作用。 进入互联网时代,面对快速迭代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日新月异的媒介发展环境,人民广播再次发扬“自己走路”的精神,拥抱新的媒介技术,主动融入媒介融合大潮,为自身发展开拓出一片新空间。自从1996年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创立我国第一家广播网站以来,各级广播电台纷纷设立网站,各类丰富的节目资源可以通过网络电台、手机来收听。新时代,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进程中,电台广泛使用如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络音视频等各类新媒体形态,形成台、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一体化传播的新局面,成为三大传统媒体中的一枝独秀。 今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品质声音聚合分发平台“云听”正式上线,这是总台基于“5G+4K/8K+AI”等新技术,利用总台优质声音资源,推动传统广播向移动音频转型,适应广播听众向声音用户转变趋势的一次尝试。 四、结语 从偏远的陕北小山村一路走来,80年来,人民广播的发展始终与民族兴亡、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连,在不懈进行探索的同时,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做党的喉舌,发出人民的声音,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发挥重要的功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人民广播发展之路。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传媒生态如何变化,优质的广播节目将是受众永远的需求。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大背景下,人民广播唯有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物质文化需求出发,不断与时俱进,主动拥抱新技术、回应新需求,才能不断续写一路走来的精彩。 注释 杨兆麟、赵玉明:《人民大众的号角——延安(陕北)广播史话》(增订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9页。 即为了扩大天安门城楼上的音量,再通过电台收音装置传到全国,把九个喇叭都焊在钢板上分成三排,一排三个,俗称“九头鸟”。 杨兆麟:《回忆开国大典实况广播》,《炎黄春秋》,1999年第10期。 《全国各地普遍推行广播体操,半年来已证明确是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有效办法之一》,新华社,1952年6月20日。 侯楠楠:《“广播体操现在开始”》,https://www.sohu.com/a/319979139_174270. 朱琳:《广播体操:一个民族的时代记忆》,《文史博览》,2014年第12期。 樊新征:《难忘中国之声——广播传奇》,搜狐网,2016年11月5日,https://www.sohu.com/a/118225116_394097. 1982年10月,时任广播电视部部长吴冷西在无锡召开的华东六省一市广播电台第二次新闻节目经验交流会上提出广播电视要“扬独家之优势,匯天下之精华”。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他作了进一步分析说明。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4年版,第322页。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的《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7年版至1996年版“统计栏目-事业发展情况-无线广播”统计数据。 覃榕、覃信刚:《新中国70年广播的主要经验及成就》,《中国广播》,2019年第2期。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黄一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