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记者要善于积累档案资料
范文 胡煜坤+康美权
新闻记者要想在新闻报道上做出较大成绩,成为优秀记者,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建好档案。拥有了丰富的档案资料,新闻写作就会方便快捷、事半功倍。
记者的接触面非常广,遇到的采访对象和话题都是形形色色的。记者不是全知全能,必然会有不知道或不了解的事情。因此,必须在采访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了解采访对象的情况、背景、喜好、性格以及新闻发生的环境、意义等,做到采访时心中有数。
恰当的运用资料,能增加新闻的厚度和力度,使简短的消息变成深度的报道,使单一、片面的事实凸现出深远宏大的主题。比如对于重大的会议报道,必须动用资料,如会议的背景,以前相关的会议情况,领导的发言、指示与以前相比有何异同,原因何在等。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报道的主题就会更加明确深刻,新闻报道的效果也就更好。
新闻界前辈范长江说过:“记者写一篇报道需要有广泛的知识、深厚的积累。报道的时候,别人提供的材料要尽量少用,只能占三分之一,其余的三分之二应该是记者自己的积累和观察。”这的确是经验之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称职的编辑记者,必须对自己工作范围内的各方面情况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中央某大报记者在参与报道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过程中,仅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发了45条消息、多张照片。事后同行向他讨教经验,他说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多新闻,全凭十多年与航天打交道的学习与积累。
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往往善于运用档案资料,完整展现历史演变过程,深刻分析特定背景,从而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事实真相。在纪念建党90周年报道中,新华社采用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以新视角、新表达,推出90集大型电视系列片《共产党人》,用影像谱写了一曲浩然长歌,荣获第五届“纪录·中国”优秀纪录片评选一等奖。正是档案资料的有力支撑,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共产党人,使得该片不仅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反观时下,或许由于信息异常发达,或许认为随处都可以找到资料,善于积累资料的“富”记者屈指可数。有的新闻单位连图书室、资料室都没有,有的记者甚至连自己发表过的文章都懒得剪贴留存。由此产生了这样的现象:有的记者拿出了题材很好的稿子,但显得太单薄,往往缺少新闻事实以外的东西,没有立体感,在参评好新闻时就缺乏竞争力;有的记者越干越吃力,拿出的稿子与数年前作品没有什么两样,文章里找不到生动感人的细节,干巴巴的还是那几句套话;更有一些记者,“穷”到了写稿只能赶浪头、只会观点套事例的地步。
贯穿采访全过程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档案创建工作。它通过采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研究资料,再运用资料、保存资料。新闻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档案,善于运用档案管理知识有目的地留存、积累有价值的新闻资料以备今后利用。
收集储存的资料应该是广泛的、有价值的,不仅包括各类采访记录、会议材料,各类经验总结、报告、统计资料、交流材料、剪报等,而且包括风土人情、民间故事、群众语言等方面的内容。有些有价值的材料还应分门别类,按时间顺序妥善保管。
档案资料的积累包括看得见的资料和看不见的资料。看不见的材料积累是知识的积累。积累知识,一方面是从读书中来。邓拓介绍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读书经验。他认为一定时期应选择一定的主攻方向,规定自己十天读一本什么书,多长时间又读一本什么书。天文、地理、动物、植物都要读。另一方面,也靠平时的调查研究。要多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即使在不采访时也要多和人谈话,采访某个问题时不能就事论事,谈话范围不妨广一点,以便了解更广泛的信息。还要有意识地作专题调查。比如到了一个地方,就要专门对这个地方的历史、现状、变化作调查,这是积累背景材料的必要手段。
看得见的材料积累,包括通过摘抄、笔记、简报等,形成自己的资料库,用的时候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一个记者要有自己信得过的资料库。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记者要做有心人涉猎各个知识领域,接触各类人物和有意思的事件,广收博取,随时随地积累各种有价值的资料。这就一要勤快,二要坚持,若能够持之以恒,必受益不浅。可以按类别来积累档案资料,如根据资料的内容进行分类,工业、农业、商业、文教、体育、卫生、军事、娱乐等;按地区的不同进行分类。有关一些地理特征、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资料,可进行区域性分类,按照不同专题进行分类。
(作者单位:吉安广播电视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