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CCTV NEWS里的外籍雇员:发展轨迹与现实动因
范文 朱焱
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1986年底开播,当时只有两个外籍雇员,负责英语文字把关。现在,英语新闻频道(CCTV NEWS)的外籍雇员接近250人,遍布所有工作岗位。从两个到两百多个,哪些因素促使外籍雇员大规模、全方位介入中国国家电视台的新闻采编呢?从CCTVNEWS27年的发展当中我们或许会得到答案。
《英语新闻》阶段(1986年底-1996年中期):三五个改稿编辑的开始
1986年底,中央电视台对外部开办《英语新闻》(English News Service)节目,每天15分钟左右,目标观众是来华工作、旅游和学习的外国人。栏目聘请了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专家做改稿编辑,把文字关。由于节目量有限,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外语栏目聘用的外国专家数量一直是三五个人。美国的电视新闻产业发达,但是当时没有聘用美国电视记者,原因有两个:一是没关系,找不到;二是太贵,聘不起。
《英语新闻》聘用外国专家的工作岗位只有改稿编辑(Copy Editor)。虽然叫外国专家,但是聘用标准并不高。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解释,改稿编辑属于文教类专家,只要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和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即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来中国的外国人较少,人们的思想也比较保守,节目主创人员并没有想聘请外国人当新闻播音员。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中国继续改革开放,大家思想比较活跃,因而萌生了聘请外国人当播音员的想法。
其实,《英语新闻》开播的同时,已经有外国人开始主持新闻类节目了。当时有一个英语时事专题节目《焦点》,每周一期,主持人是英籍华人彭文澜。彭文澜1981年开始全职为CCTV工作,担任《星期日英语》主持人。她是CCTV聘用的第一个外国专家。彭文澜主持《焦点》节目大约有两年多时间,这期间没有人对这个外国人主持时事节目提出异议。这或许是因为她早已被国内观众认可,也或许是《焦点》没有《英语新闻》政治性强。但不管怎么说,这个CCTV正式聘用的第一个外国专家在对内和对外节目中都开了一个好头。
1992年,CCTV制定了外宣三步走规划,提出建设英语频道。1993年底,组建了海外电视中心。1996年中期,海外中心外语部开始为筹建英语频道做准备。1997年9月20日,英语传送频道开播,节目信号基本实现全球覆盖,但这是一个飘在空中、没有落地的频道。2000年9月25日,英语国际频道(CCTV-9)正式开播,内容以新闻为主,目标观众是西方主流社会。
英语国际频道阶段(1996年-2010年):从播音、主持到特约报道员的尝试与突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领导对外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九五(1996-2000年)”外宣工作规划提出,到20世纪末争取使中国的声音能够到达世界上主要地区,进入各国主流社会,使各国广大公众能够听到我们的声音或为我们说话的声音,而不只是西方传媒一种声音,以初步打破西方的舆论垄断,使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1996年是“九五”的开局之年,时任国家总理的李鹏同志在中央电视台上报的一份有关电视对外宣传的材料上批示:“对外宣传,开办外语频道看来比开办中文频道更有必要。”2001年,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来到CCTV海外中心座谈,他明确提出了CCTV-9的工作目标:“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十五期间CCTV-9能在世界上产生相当的影响力,通过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CCTV能跟CNN争一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英语新闻节目负责人进行了多方尝试。而更多地引进外籍人才,显然可以弥补中国采编人员的语言欠缺,提高节目质量和对外针对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筹办英语频道的时候,海外中心外语节目负责人正式向上级领导提出建议,聘请英语国家的外籍华人担任新闻播音员。此建议得到时任中央外宣办主任曾建徽同意,但很快又被有关领导否决,因为“话筒不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没过两年,这一明文禁令却在有意无意间被突破了。1997年香港回归,CCTV进行连续41小时的英语直播。直播中需要主持人根据中文频道的直播内容大量即席翻译,难度很大。海外中心领导大胆启用了美籍华人陈晓薇,收到很好效果。这在当时曾有非议,因为直播香港回归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更何况外国人不能担任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禁令还在。时隔多年以后,当年的决策者解释说,陈晓薇不是电视台正式聘用的外国专家,是一个去美国拿了博士学位后回国打工的留学生,没把她当外国人。就这样,一次外籍人才使用的突破完成了。
后来,陈晓薇还主持过国庆50周年和澳门回归等重大时政类直播节目,并开办了CCTV第一个英语访谈节目《周日话题》。现在看陈晓薇的使用,人才创新就是客观需要加事在人为。虽然突破了限制,但是只要实际效果好,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当然,这个认同可能有一个统一思想的过程。
20世纪末,海外中心外语节目负责人提出,“必须解放思想,洋为中用”,“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西方社会、是洋人。我们对西方社会对洋人的了解不如洋人自己,我们讲洋话也不如洋人自己讲得地道……要解放思想,大胆地聘用有一定水平和经验的洋人参与配音、播音和主持工作”。这里所谓的“洋人”已经不限于外籍华人了,而是指西方主流社会的标志性面孔——白人。两三年后,这个想法实现了。究其原因,也是形势所迫,客观需求使然。
在外宣工作中,我们给海外观众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中国的电视节目缺乏公信力。这是因为我们将“于我有利”的外宣工作做得直白了些,宣传味道过浓。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中央电视台聘请了外国人做CCTV-9的节目主持人,还请了一些国外媒体的资深记者来润色稿件;注意语态和语境,在制作节目时避免文件式语言,用外国人熟悉的、容易接受的语言来表述,使节目更容易被外国观众所接受。
2003年的频道改版进行了“用外国瓶装中国酒”的大胆尝试,启用外国专家主持节目。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中国财经》聘用了英国人Chris Gelken播报财经新闻。此人之前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的新闻播音员,他成为第一个走上中国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持人岗位的洋面孔。
在2004年的频道改版中,更多地启用外国专家担任主持人成为一大亮点。十多位外国主持人走上CCTV。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新西兰籍播音员Edwin Maher。他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工作了20年,是一位西方主流电视媒体的新闻播音员。他为CCTV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境外媒体关注。2007年底美国《洛杉矶时报》对他进行长篇报道,文章引用西方评论者的观点,称他是对中国政府唯唯诺诺的无耻之徒,让所有西方记者背负恶名。中国媒体立即予以反击,一时间Edwin Maher成为中外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
在总结2004年改版经验时,频道负责人认为:“从长远考虑,我们还要增加各种肤色的外籍人士担任主持和出镜记者,甚至聘用外籍制片人负责节目的策划和制作,使CCTV-9真正成为国际化的中国电视频道”。可见,CCTV-9的管理者开始考虑扩大外籍人才的使用范围了。
2008年,CCTV-9开始酝酿聘用外籍特约报道员。由于国际新闻长期依赖路透社和美联社通稿,国际突发事件的独家报道和现场报道无从谈起。为此,CCTV-9负责人与路透社和美联社协商,希望以商业模式通过两家通讯社在各国物色人选。2009年,CCTV-9负责人与各级领导多次沟通,在没有得到明确的赞成和否定意见的情况下于年底开始试用海外特约报道员。几个月后,CCTV-9改版为CCTV NEWS。此时,在世界各国大范围招聘特约报道员得到分管台领导的明确支持。特约报道员极大提高了英语频道的国际新闻采集能力,在2011年利比亚战争期间就曾发回大量精彩的独家现场报道。
在CCTV-9阶段,外籍人才使用的规模也上了一个大台阶,从十几个人增长到五十多人。其中包括海外特约报道员和随之产生的新岗位——北京本部的通联编辑(Assignment Desk Editor)。通联编辑负责特约报道员的业务管理,比如选题的策划和审批,以及人员的调动。
英语新闻频道阶段(2010年以后):外籍雇员全面介入带来里程碑式的成长
2010年4月26日,英语国际频道全面改版为英语新闻频道,屏幕左上方的CCTV-9被CCTV NEWS取代。2012年初,CCTV非洲和北美分台相继开播,两个分台都成立了制作英语节目的区域制作中心。两个中心以外籍雇员为主体,中国员工的角色以管理为主。现在的CCTVNEWS每天24小时在北京、内罗毕和华盛顿三地制作播出。两个区域制作中心的约130名外籍雇员,加上37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名海外特约报道员,极大提升了CCTVNEWS的国际新闻采集能力和电视制作水平。
北京本部的外籍雇员在数量、年龄结构、专业素质和工作岗位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2013年的招聘计划,北京本部的外国专家队伍将扩充至百人规模。在年龄结构上,2011年的平均年龄为30岁,现在是40岁。用人标准也有较大提高,应聘的外籍工作人员应具备本科学历和5年以上媒体工作经历,没有国际知名电视机构从业经验的应聘者一般不予考虑。变化最大的是工作岗位,从以改稿专家和播音员为主到频道顾问、制片人、执行制片人、记者、策划、撰稿人、通联编辑、视频编辑、演播室主管、多媒体编辑、视觉创意等全方位覆盖。新闻采编和节目生产各个环节的全面介入,是英语新闻外籍人才使用的又一个里程碑。
外籍雇员全面介入节目生产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非洲和北美分台相继开播,两个区域制作中心都是百人规模。这么多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从北京本部派出,因此两地均采用了本地雇佣的办法。推行本土化策略,充分体现鲜明的本土内容特色,贴近当地需求,有效提高传播时效,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本土化主要体现在内容本土化、人才本土化、运营管理本土化等方面。另一方面,在组织机构的设计上,外语频道在2010年组建了外籍员工管理组,随后,CCTVNEWS内部增加了外专组和通联组。外专组结束了CCTVNEWS外籍雇员管理无全职人员、无办公地点的分散状态。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CCTV NEWS管理层参照国际惯例,将外专管理的部分服务外包。2013年初,一家CCTV下属公司聘用美国人事经理,在招聘、沟通等诸多方面做了很多专业性工作。
动因与启示:历史的必然选择
外籍雇员从一开始就参与了CCTV英语新闻节目的建设,并一直发挥着保证和提升节目质量的作用。随着提高频道品质建设的进一步要求,外籍雇员的数量继续增长、并更广泛参与频道建设的趋势已经形成。
越来越多的国际雇员加入CCTV NEWS,其动力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需要;二是节目负责人解放思想,大力推动。改稿编辑、播音员和主持人、海外特约报道员以及通联编辑,都是应客观需要设置的岗位。在这些岗位上,外籍雇员的优势明显。纵观CCTV英语新闻节目的建设历程,提升影响力的目标和压力一直存在,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日益迫切。对于节目的负责人来说,提升影响力就是提高节目质量和针对性。在操作层面,聘用有经验的国际电视人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目的。因此历任英语频道负责人都解放思想,突破限制,大力推进外籍人才的使用。面对诸多的国际竞争者,在语言、资金、理念和体制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的形势下,这也是CCTVNEWS追赶先进的唯一捷径。
从更广泛的视野分析外籍人才参与中国国家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建设的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主动融入国际社会、获取自身利益的一个侧面。通过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中国获得了巨大发展利益,但是经济强势与舆论弱势形成反差。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是得到国际主流社会的认可。因此,吸引国际主流社会的专业人才来参与机制、组织和功能建设是合理选择。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