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网络小说走红海外的启示
范文 陈朝辉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硬性較量正在逐步让位于文化与文明的软性实力较量。①在这种新的国际竞争态势下,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成为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对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局限于传统传播主体(政府为主体)、传统传播手段(以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等为主)、传统传播内容(尤其是过于硬性的、过于意识形态的外宣内容),②导致不同程度的文化“敏感性”和传播“排异性”。③
然而,令人惊喜的是,2015年初,中国网络小说开始在北美流行,并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国,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吸引了近百万英文读者,以至于有人将中国的网络文学与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美国的大片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奇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印发了《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对外交流,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去”。在当下中国文化输出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中国网络小说之所以能够克服文化折扣的桎梏,走进欧美受众的日常生活,明显是摆脱了以往传统的文化输出模式,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笔者在探寻其成功的具体经验时发现,中国网络小说由跨文化的译者担任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偏向通俗化和娱乐化,在传播手段上巧用搭车思维和借力网络社群。本文试就此展开论述,以期为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开出新良方,提供新思路。
一、跨文化的传播中介
文化的对外传播,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灌输式的过程,而是双向的、互动式的跨文化交流。④要提高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就要使用目标对象熟悉的话语,遵循目标对象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⑤近年一系列在海外引发关注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其背后都有一名外国译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的英译者是美国人葛文浩;《三体》《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其英译者刘宇坤是美国的华裔;麦家的《解密》畅销海外,其英译者是英国人米欧敏……这些外国译者往往具备跨文化交流的经历,不仅熟悉当地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趣味,还了解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和独特魅力。因此,作为跨文化的传播中介,他们能够以跨文化编码的方式,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接收之间的对接,从而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的落地与扩散。
中国网络小说之所以能够走红海外,进入海外亚文化圈子当中,也正是得益于一些对中国文化有亲近感的华裔和外国友人,以及一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国人的努力翻译和推介。巧合的是,目前最大的三家中国网络小说的英译网站的创办人分别代表着这三类不同的人群。武侠世界(Wuxia World)的创办者赖静平是美国的华裔,18岁时因为喜爱中国的武侠小说开始学习中文,之后因接触了英译版的《星辰变》,而走上了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道路。引力故事(Gravity Tales)的创办者GGP是个20岁出头的美国人,当年也是武侠世界的粉丝,因为太过痴迷中国网络小说,自己又创办了新的英译网站。沃拉雷小说(Volare novels)的创办者艾飞尔(etvolare)是台湾人,高中毕业后到了美国。小时候她爱读金庸小说、看武侠影视剧,高中时,她接触到中文网络小说,在翻译了一些作品后,创办了自己的英译网站。类似于国内的字幕组,中国网络小说翻译团队通常也实行项目制,不同团队的译者也多为这三类人群。此外,中国网络小说的输出,不但在欧美培养了一个读者圈,也已经开始逐步培养本土化的作者,比如蒂娜·林格(Tina Lynge),她在亚马逊上已经有几部以电子书形式发售的中式仙侠作品。
二、通俗化的传播内容
中国网络文学在东南亚地区取得成功,得益于先天的文化同源性,而在欧美国家掀起一股阅读热潮,则源自于其通俗化和娱乐化的传播内容。传统的中国文化输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强调文化的博大精深,内容多为一板一眼的“阳春白雪”,不够接地气,这在无形中竖起了一道高墙,令那些想接触中国文化的外国受众望而生畏。而中国网络小说则摆脱了这一传播局限,题材丰富,类型多样,能够满足国外受众的不同需求;内容浅显,语言通俗,故事结构甚至不太中国化,国外受众能够轻松理解。这类“小白文”重情节、轻内容的特点,也减少了译者的翻译难度,即使翻译作品的质量略有瑕疵,也基本不会影响读者对小说整体故事脉络的了解。此外,中国网络文学本身也是动漫、游戏等新媒介艺术的产物,与各种世界流行文艺具有天然的同盟性,⑥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其在海外的走红。
可见并不是中国文化不优秀,只是通俗文化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事实上,一般中国人接触的外国元素,也往往来自通俗而非精英文化,如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好莱坞电影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除了凭借美国的强权政治和宏大制作之外,关键还在于他们采用了诸如真实性、平民化、移情性、多元性、幽默性等包容性的叙事方式。⑦中国网络文学的这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学通俗化的表现形式,与美国好莱坞电影初期开拓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相似性,如果加以适当引导,使其在把握海外受众的需求习惯的同时,兼顾并放大自身的“文化吸引力”,对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有积极意义的。具体而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这些中国网络小说,不仅会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会间接促使他们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字,主动地去关注和了解他们感兴趣的其他类型的中国文化,这便是文化输出中所产生的“文化吸引力”,也是文化“附加效应”的表现。
三、策略式的搭车思维
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搭车行为往往被赋予贬义的感情色彩,认为这种行为会损害群体的利益,使得群体其他成员付出代价。⑧“搭车”这一比喻进入新闻传播领域之后,开始有了中性乃至褒义的感情色彩。⑨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延伸,本文认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搭车思维”的实质是借势其他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化元素的搭车,将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元素附着到需要传播的中国文化当中,先吸引国外受众的注意力,再引导他们关注中国文化;二是传播渠道的搭车,在与中国文化同源、又有大量海外粉丝的他国文化传播渠道上发布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以差异化的内容进行受众引流。
中国网络小说逐步打开海外市场,就得益于这种“搭车思维”的应用。从文化元素的搭车看,中国网络小说主要找准了两个切入点。一是武侠元素,因为李小龙、成龙的功夫片已经在美国运营了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的粉丝,武侠和功夫也成为海外受众认知中国文化的重要标签。而目前被翻译的中国网络小说多集中为仙侠、玄幻等类型,糅合了大量的武侠、功夫的情节,能够获取这类固定粉丝的好感和关注。二是科幻元素,从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全球热映,以及“雨果奖”“星云奖”等科幻小说奖的设置来看,科幻作品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而中国网络小说带有厚重的科幻色彩,在人物、故事创作方面又嵌入了中国文化元素,营造的文化亲切感和新鲜感,自然使其大受欢迎。从传播渠道的搭车看,中国网络小说借助了日本轻小说的渠道影响力。在中国网络小说走红海外之前,东方文化输出最成功的,就是日本的漫画和轻小说。在起步阶段,翻译的中国网络小说常常会发布在日本轻小说的版块里。当日本轻小说培育出的这批英语读者,逐渐厌倦了轻小说的写作套路时,便会顺理成章地将目光转向在论坛上零星出现的中国网络小说。在社交新闻网站红迪网(Reddit),轻小说版块一度被“[CN]”开头的中国网络小说刷屏,绝大部分读者是为了看中国网络小说而来,以至于管理员不得不删帖。最终中国网络小说选择了转移到新建的英译网站上,虽有所遗憾,但却将一部分的轻小说读者培养成了忠实粉丝,完成了前期的受众积累。
四、互动式的网络社群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有51%的海外受众倾向于通过新媒体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更是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渠道。社交媒体具有开放、参与、交互、分享、社区化等特征,越来越多的志趣相投的人开始利用社交媒体展开圈层交往,形成了类型多样的网络社群。网络社群就如同一个个文化圈子,在这里,信息的流通遵循着“兴趣-关注(关系)-推荐-互动-分享”的可循环模式。⑩在这一模式的助力下,将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网络社群,从而令某种文化产生裂变式的影响力。换言之,网络社群的出现,意味着整个文化生态的输出已经开始。如果中国文化能够在海外受众群体中形成一个个网络社群,必定能够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但网络社群的形成绝非易事,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内容能够引发个体兴趣,推动他们加入相关主题的社群;二是社群成员还必须围绕相关主题进行频繁的社交互动,包括信息分享、话题讨论以及其他层面的交流。11
中国网络小说既包含西方科幻小说的熟悉感,又携有中国文化的新鲜感和神秘感,两种文化的融合使其具备了形成网络社群的第一个条件。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正在被中国网络文学所吸引,他们自发建立网站翻译热门作品,在论坛上讨论情节、交流翻译经验,这又满足了第二个条件。从已有的受众规模和互动情况来看,中国网络小说已经在国外发展出了一个个成熟的网络社群。追更、讨论、剧透、赞助、表白作者和译者,已经成为了社群成员们的日常,他们甚至会用“血口喷人”“吐血”之类的词来表达情感,互称“Daoist”(道友),用“May the dao be with you”(愿“道”与你同在)来相互问候。随着网络社群的慢慢形成、不断扩展,更多原本对这一领域很陌生的读者也开始进入,成为“死忠粉”。他们在学习汉语的同时,试图了解“气”“道”“丹田”等概念背后的文化意蕴。
虽然网络小说走红海外的经验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些新路径还存在着一些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一是兼通中国文化与欧美语言习惯的跨文化译者匮乏。目前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译者多为业余爱好者,比较稳定的翻译者不足百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作品的质量和规模。国家应重视培养对中国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域外人才,同時加强国内翻译人才的国际交流与互动。二是中国网络小说的质量参差不齐,低俗内容夹杂其间。应加强对网络翻译作品内容的管理,译介既能更多地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又符合世界市场需要的优秀作品,让网络小说成为能够负载“中国主流文化价值”的软实力。12三是,中国网络小说在欧美的受众基础仍显薄弱,而且还没有发展出完整的商业体系。海外阅读人口是有限的,小说的市场很快也会饱和,从文化输出的长效角度考虑,应加快中国网络小说向影视、游戏等形式的转化。
「注释」
①蒋新卫:《论国际话语权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②刘轶:《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困境与突围》,《上海文化》2014年第4期。
③刘肖、蒋晓丽:《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困境与传播模式转换》,《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
④于运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光明日报》2017年3月30日第11版。
⑤张昆:《正视文化差异,增强对外传播的有效性》,《新闻记者》2013年第9期。
⑥吉云飞:《中国网络文学走红海外水到渠成》,《中国文化报》2017年3月1日第3版。
⑦朱永海,张舒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视觉表征与创新发展》,《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第7期,第13-19页。
⑧金盛华:《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03-404页。
⑨邹梦蝶:《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新闻爱好者》2016年第10期。
⑩蔡骐:《网络社群传播与社会化阅读的发展》,《新闻记者》2016年第10期。
11同⑩。
12郭竞:《也谈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以中国网络文学欧美热为例》,《出版广角》2017年第3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