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机器人新闻的优劣势及记者与高校的应对策略 |
范文 | 张思远+于娇娇+杨亮亮 摘 要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进步,机器人记者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国外的新闻媒体如《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等,国内的腾讯新闻、新华社等纷纷使用机器人编写新闻。机器人新闻与传统记者采写的新闻相比,既有优势,又有不足,这就对我国新闻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我国培养新闻人才的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机器人新闻;新闻记者;高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6-0001-01 2015年11月,新华社正式宣布用“快笔小新”进行新闻写作,这也意味着我国成为率先利用机器人进行新闻生产的国家之一。其实早在2014年,美联社就已经利用机器人撰写财经新闻。不断发展的科技对传媒行业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不断追求效率的今天,机器人写新闻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甚至有人预言,未来有90%的新闻将由机器人写作完成。 机器人记者完成一篇几百字稿件的时间一般只有几秒钟,将机器人融入新闻写作,将大大提高新闻生产的速度,将新闻记者从繁重的基础劳作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完成深度报道和评论等机器人不能完成的工作。 1 机器人新闻产生的原因 1.1 科技水平的进步 近些年,科技发展水平相当快,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越来越进入人们的视野。人工智能和传统的传媒业结合就诞生了能写新闻的机器人,机器人新闻的诞生大大的提高了传媒业的写作效率,也改变了传统新闻的写作模式。 1.2 数据新闻的发展和成熟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这个词语渐渐被人们熟知。现在,大数据已经逐渐代替传统的少量数据,成为主流,数据新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新闻的报道模式。数据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①。大数据的发展成熟为机器人写作新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机器人写作新闻就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采编,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根据新闻模板而生成新的新闻内容,是像新闻记者一样全新创作出新的内容,并不简单的是对原有新闻内容的整合选取。 1.3 对新闻准确性和时效性的要求 对于一些专业的新闻记者来说,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是他们的长处,但是再严谨的大脑也抵不过机器。在记者写新闻稿件时,复杂而大量的数据会增加记者犯错的概率,对一些微小细节的疏忽也会导致新闻稿件的不严谨性。 在2014年,《遂宁日报》记者刘欣雨在一篇时政报道《遂宁市召开教育实践活动第二环节推进会确保批评与自我批评“有辣味”》中把有关领导的名字写错,被报社领导批评,当天晚上被发现自杀身亡。因为记者一时的疏忽大意而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令所有人唏嘘。记者每天要面对大量的数据,尤其是财经类记者,一个数据的错误,就会导致新闻失真。但是机器人新闻就能很好地规避这一短板,它有严格的数据库和写作模板,能最大的提高新闻的准确性。 2 机器人新闻与记者新闻的对比 虽然机器人写新闻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事物,但是其发展不容小觑,和专业记者写作的新闻稿件对比,它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1)机器人新闻的优势十分明显,相比于传统记者,它的时效性更强,也能将记者从传统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时效性强。在信息共享的时代,做“独家新闻”基本上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媒体更专注于追求速度,不仅如此,现在受众对于新闻报道快速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出现后,受众可以实时的了解新闻动态,这也就使新闻时效性变得更加重要,这正是机器人新闻最大的优势。 2016年3月,韩国一家金融新闻编辑部正式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写作财经新闻稿件,该智能机器人仅需0.3s就可以完成一篇股市行情的新闻报道,这是人工不能企及的速度,机器人写新闻明显的提高了新闻写作效率,能满足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 解放传统记者。虽然目前的机器人记者是在人工设定的情境下完成新闻写作的,依然不能被称为真正的成为“新闻记者”,但是它可以分担以往记者要做的大量繁杂基础的工作,让记者从这些冗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做深度报道,做更加有针对性、有个性、有批判力的文章。在未来,传统的记者势必要和机器人记者相结合,这样做既能提高新闻作品的产量,又能增加新闻作品的质量,这也将会是未来新闻写作的发展方向。 2)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就目前机器人写作而言,报道模式单一、范围有限等劣势也是不容忽视的。写作模式单一。现在看来,机器人写作模式单一,完全依赖于现有的模板,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写作,经常会出现格式单调,内容乏味的情况,这样的生搬硬套不仅会降低受众的阅读兴趣,甚至有些时候会出现基本的语法错误。 报道范围有限,深度不够。机器人记者报道范围有限,现在的机器人记者基本只能适用于财经类、体育类等类型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的共同特征是有大量数据、图表,而且报道模式相对单一,这样机器人写作就有了相对固定的模板。 其次,报道内容也不够深入,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产品,虽是智能,却不能代替人们进行思考,所以无法写出有深度的文章。记者在进行一个事件的报道的时候,能够根据自己所看、所思加上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维,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文章,机器人只能在数据中进行检索,没有思维意识的机器注定不能称为新闻报道的主角。 3 新闻记者与高校的应对策略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的机器人新闻会克服这些短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机器人新闻的到来并不意味着记者的失业,但记者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与写作模式,高校也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来适应机器人新闻时代的到来。 1)重视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经验丰富的记者根据新闻事件的具体情况做出自己的评价,现在的受众并不满足于事件本身的情况,更希望能透过现象看到新闻事件的本质,新闻评论就起到这样的作用。新闻评论也能引导社会舆论,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社会的稳定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机器人并不能进行新闻评论的写作,新闻记者要牢牢的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的进行新闻评论的写作。 2)根据受众需求写新闻。记者是专业院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比一般人更具有新闻敏感度,也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受众的需求,记者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灵活的进行新闻的采编。比如重大事件排在头版,机器人记者虽然能及时写出文章,但是却不能对版面作出调整。记者可以根据受众的需要编写新闻内容,并且可以和受众进行积极的互动,了解受众的想法,以此来赢取受众。 3)高校改进教育模式。现在的实际情况已经表明,机器人完全可以胜任基础而繁琐的新闻写作工作,而且效率比传统记者要高出许多。但是,机器人写新闻是对数据进行挖掘、整合、分析,而机器人对数据的整合是基于一定的模式的,而这个模式是要有人设定的,但是目前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大部分是计算机专业,绝大部分的新闻人对数据的开发应用并不了解。 以后高校培养新型的新闻人才必须也要教授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了解数据分析和整合的知识,这样才能根据新闻稿件的需要更好的设定机器人收集整理数据的模式,这样机器人搜集的数据更能符合记者的要求。所以,以后高校培养新闻专业人才必定是专业记者和技术型记者的结合体。 注释 ①刘义昆,卢志坤.数据新闻的中国实践与中外差异[J].中国出版,2014(20):29-33. 参考文献 [1]黄可.机器人记者:本质、模式和意义[J].中国记者,2015(5). [2]韩立新.机器人记者对新闻人才培养的冲击[J].中国传媒科技,2015(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