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拓展性问题的设计
范文

    钱琼华

    摘要: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之中进行拓展性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形成完善的科学思维方式,更好地探究化学知识。可以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拓展性问题的设计。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拓展性问题;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8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32

    化学教学很大部分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加强拓展性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本人在十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该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促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更多地动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探索,真正形成完善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精神。教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拓展性问题。

    一、从实验操作角度设计问题

    从实验操作角度入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这个实验的操作步骤比较简单,主要分为:计算;称量溶质、溶剂的质量和体积;进行溶解;转移装瓶这几步。实验操作虽然简单但学生却很容易出错,对实验操作失误所造成的影响也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实验之中,我设计了以下拓展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结合实验操作进行分析探讨,带动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教学的学习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对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拓展。

    [问题设计]

    (1) 要配置50g 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溶剂和溶质的量分别是多少?选用什么仪器可以获取?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让学生要学会物质组成的相关计算,还要求学生自己去选择合适的仪器,考虑哪种更加简单和方便,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在称量操作中哪些操作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考察学生实验误差的分析,同时又进一步巩固了实验操作中的规范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在溶解时又有哪些操作方法可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速率?该问题的设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在学生搞清楚什么叫做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 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碰到溶液的“浓”和“稀”的情况,例如,在使用农药的时候,太浓的农药可以杀死害虫,但是却也伤害了作物,太稀的农药却达不到杀虫的效果,那么在实际的配制农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溶液的组成应该是怎么样才是合理的呢?这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在学生进行完这个实验之后,我又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在原来50g的NaCl的溶液中再加入20g的NaCl固体,并提出问题:在溶液中,如果溶质、溶剂或者溶液的量发生了变化,那么溶液的浓稀程度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20g的氯化钠能全部溶解吗?这又将知识点引入到更高的领域: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上去了。这些拓展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自己通过计算的方式进行对比,拓展自己的科学思维,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深化。

    二、观察实验现象设计问题

    从实验现象入手来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更自主地进行探索和分析。化学实验的现象总会产生许多新奇的东西,教师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之中应该利用这样的内容去进行问题的设计,而不应该让化学实验教学就停留在实验之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知识的延伸和教学内容的展开,化学实验应该围绕教学这一内容,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这一目标来进行,因此,在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时候,还需要进行相关的问题的设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更为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例如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燃烧 ?燃料》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的现象设计一系列的拓展性问题。

    首先在一支燃烧的小蜡烛上罩上一个大集气瓶,小蜡烛一会便熄灭了。

    [问题设计]

    (1)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呢?很多学生回答说是因为杯子之中的氧气消耗尽了。继续提问:实际是这样的原因吗?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进行了反思,让学生学会更深层次地去研究问题。

    (2)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又分别以一个长蜡烛和短蜡烛来进行对比实验,当用两个同样的集气瓶罩住它们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哪只蜡烛会先熄灭,结果学生看到短蜡烛熄灭了之后,长蜡烛又燃烧了一阵才熄灭,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明显不是氧气消耗尽的原因,教师借助这样的现象提出了问题:①两只蜡烛不同的时间熄灭说明了什么?②是什么导致了短蜡烛先熄灭?

    (3)为了进一步探究氧气是否耗尽的问题,我再次进行了演示实验:步骤一如图所示取一小块白磷(着火点40℃),放在一铝箔制的小盒中,然后放入装有生石灰的锥形瓶内,点燃蜡烛。同学发现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根据现象提出问题:①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步骤二待冷却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水,立即关闭活塞。同学们发现铝盒中的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同时产生了大量白烟。再次根据现象提出问题:

    ②白磷为什么会燃烧?是哪些因素使它燃烧?

    ③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让学生进行思考之后,相互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得出了结论。蜡烛会熄灭是因为氧气浓度低了,但并不是消耗尽了,否则白磷不会燃烧起来。通过这一系列层层相扣的拓展性问题的设置,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可燃物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分析实验结果设计问题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些化学实验所消耗的时间较长,所以只能从实验最后的结果来得出结论。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金属与矿物》中金属的防护和回收这一节,我在课前先取来了四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A、B、C、D。其中A中盛干燥的铁丝绒;B中盛用食盐水浸过的铁丝绒;C中盛用水浸过的铁丝绒;D中盛完全浸没在新制蒸馏水中的铁丝绒,且水上有一层植物油。然后装配成如图所示的四套装置。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水面上升的高度/cm)。

    由于铁生锈的时间比较长,教师只能通过实验结果提出一系列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铁生锈的条件。

    [问题设计]:

    (1)烧杯里导管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2)请分析上表的实验数据,归纳影响铁生锈的因素。

    (3)分析哪些物质的存在能加快铁锈蚀的速率?

    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表中实验结果的分析很快就得出了影响铁生锈的几种因素。

    这时进一步提出问题:①结合生活实际,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又有哪些?②保护金属资源又有哪些方法?这两个问题的设置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拓展性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教师利用各个方面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来,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积极实践去分析和解决在化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华英.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

    [2] 陆良杰,杨松强.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J].广西教育,2010,(8)

    摘要: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之中进行拓展性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形成完善的科学思维方式,更好地探究化学知识。可以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拓展性问题的设计。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拓展性问题;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8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32

    化学教学很大部分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加强拓展性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本人在十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该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促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更多地动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探索,真正形成完善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精神。教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拓展性问题。

    一、从实验操作角度设计问题

    从实验操作角度入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这个实验的操作步骤比较简单,主要分为:计算;称量溶质、溶剂的质量和体积;进行溶解;转移装瓶这几步。实验操作虽然简单但学生却很容易出错,对实验操作失误所造成的影响也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实验之中,我设计了以下拓展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结合实验操作进行分析探讨,带动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教学的学习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对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拓展。

    [问题设计]

    (1) 要配置50g 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溶剂和溶质的量分别是多少?选用什么仪器可以获取?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让学生要学会物质组成的相关计算,还要求学生自己去选择合适的仪器,考虑哪种更加简单和方便,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在称量操作中哪些操作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考察学生实验误差的分析,同时又进一步巩固了实验操作中的规范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在溶解时又有哪些操作方法可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速率?该问题的设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在学生搞清楚什么叫做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 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碰到溶液的“浓”和“稀”的情况,例如,在使用农药的时候,太浓的农药可以杀死害虫,但是却也伤害了作物,太稀的农药却达不到杀虫的效果,那么在实际的配制农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溶液的组成应该是怎么样才是合理的呢?这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在学生进行完这个实验之后,我又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在原来50g的NaCl的溶液中再加入20g的NaCl固体,并提出问题:在溶液中,如果溶质、溶剂或者溶液的量发生了变化,那么溶液的浓稀程度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20g的氯化钠能全部溶解吗?这又将知识点引入到更高的领域: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上去了。这些拓展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自己通过计算的方式进行对比,拓展自己的科学思维,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深化。

    二、观察实验现象设计问题

    从实验现象入手来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更自主地进行探索和分析。化学实验的现象总会产生许多新奇的东西,教师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之中应该利用这样的内容去进行问题的设计,而不应该让化学实验教学就停留在实验之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知识的延伸和教学内容的展开,化学实验应该围绕教学这一内容,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这一目标来进行,因此,在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时候,还需要进行相关的问题的设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更为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例如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燃烧 ?燃料》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的现象设计一系列的拓展性问题。

    首先在一支燃烧的小蜡烛上罩上一个大集气瓶,小蜡烛一会便熄灭了。

    [问题设计]

    (1)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呢?很多学生回答说是因为杯子之中的氧气消耗尽了。继续提问:实际是这样的原因吗?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进行了反思,让学生学会更深层次地去研究问题。

    (2)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又分别以一个长蜡烛和短蜡烛来进行对比实验,当用两个同样的集气瓶罩住它们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哪只蜡烛会先熄灭,结果学生看到短蜡烛熄灭了之后,长蜡烛又燃烧了一阵才熄灭,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明显不是氧气消耗尽的原因,教师借助这样的现象提出了问题:①两只蜡烛不同的时间熄灭说明了什么?②是什么导致了短蜡烛先熄灭?

    (3)为了进一步探究氧气是否耗尽的问题,我再次进行了演示实验:步骤一如图所示取一小块白磷(着火点40℃),放在一铝箔制的小盒中,然后放入装有生石灰的锥形瓶内,点燃蜡烛。同学发现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根据现象提出问题:①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步骤二待冷却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水,立即关闭活塞。同学们发现铝盒中的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同时产生了大量白烟。再次根据现象提出问题:

    ②白磷为什么会燃烧?是哪些因素使它燃烧?

    ③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让学生进行思考之后,相互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得出了结论。蜡烛会熄灭是因为氧气浓度低了,但并不是消耗尽了,否则白磷不会燃烧起来。通过这一系列层层相扣的拓展性问题的设置,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可燃物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分析实验结果设计问题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些化学实验所消耗的时间较长,所以只能从实验最后的结果来得出结论。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金属与矿物》中金属的防护和回收这一节,我在课前先取来了四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A、B、C、D。其中A中盛干燥的铁丝绒;B中盛用食盐水浸过的铁丝绒;C中盛用水浸过的铁丝绒;D中盛完全浸没在新制蒸馏水中的铁丝绒,且水上有一层植物油。然后装配成如图所示的四套装置。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水面上升的高度/cm)。

    由于铁生锈的时间比较长,教师只能通过实验结果提出一系列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铁生锈的条件。

    [问题设计]:

    (1)烧杯里导管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2)请分析上表的实验数据,归纳影响铁生锈的因素。

    (3)分析哪些物质的存在能加快铁锈蚀的速率?

    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表中实验结果的分析很快就得出了影响铁生锈的几种因素。

    这时进一步提出问题:①结合生活实际,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又有哪些?②保护金属资源又有哪些方法?这两个问题的设置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拓展性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教师利用各个方面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来,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积极实践去分析和解决在化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华英.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

    [2] 陆良杰,杨松强.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J].广西教育,2010,(8)

    摘要: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之中进行拓展性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形成完善的科学思维方式,更好地探究化学知识。可以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拓展性问题的设计。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拓展性问题;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8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32

    化学教学很大部分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加强拓展性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本人在十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该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促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更多地动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探索,真正形成完善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精神。教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拓展性问题。

    一、从实验操作角度设计问题

    从实验操作角度入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这个实验的操作步骤比较简单,主要分为:计算;称量溶质、溶剂的质量和体积;进行溶解;转移装瓶这几步。实验操作虽然简单但学生却很容易出错,对实验操作失误所造成的影响也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实验之中,我设计了以下拓展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结合实验操作进行分析探讨,带动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教学的学习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对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拓展。

    [问题设计]

    (1) 要配置50g 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溶剂和溶质的量分别是多少?选用什么仪器可以获取?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让学生要学会物质组成的相关计算,还要求学生自己去选择合适的仪器,考虑哪种更加简单和方便,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在称量操作中哪些操作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考察学生实验误差的分析,同时又进一步巩固了实验操作中的规范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在溶解时又有哪些操作方法可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速率?该问题的设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在学生搞清楚什么叫做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 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碰到溶液的“浓”和“稀”的情况,例如,在使用农药的时候,太浓的农药可以杀死害虫,但是却也伤害了作物,太稀的农药却达不到杀虫的效果,那么在实际的配制农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溶液的组成应该是怎么样才是合理的呢?这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在学生进行完这个实验之后,我又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在原来50g的NaCl的溶液中再加入20g的NaCl固体,并提出问题:在溶液中,如果溶质、溶剂或者溶液的量发生了变化,那么溶液的浓稀程度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20g的氯化钠能全部溶解吗?这又将知识点引入到更高的领域: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上去了。这些拓展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自己通过计算的方式进行对比,拓展自己的科学思维,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深化。

    二、观察实验现象设计问题

    从实验现象入手来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更自主地进行探索和分析。化学实验的现象总会产生许多新奇的东西,教师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之中应该利用这样的内容去进行问题的设计,而不应该让化学实验教学就停留在实验之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知识的延伸和教学内容的展开,化学实验应该围绕教学这一内容,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这一目标来进行,因此,在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时候,还需要进行相关的问题的设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更为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例如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燃烧 ?燃料》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的现象设计一系列的拓展性问题。

    首先在一支燃烧的小蜡烛上罩上一个大集气瓶,小蜡烛一会便熄灭了。

    [问题设计]

    (1)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呢?很多学生回答说是因为杯子之中的氧气消耗尽了。继续提问:实际是这样的原因吗?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进行了反思,让学生学会更深层次地去研究问题。

    (2)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又分别以一个长蜡烛和短蜡烛来进行对比实验,当用两个同样的集气瓶罩住它们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哪只蜡烛会先熄灭,结果学生看到短蜡烛熄灭了之后,长蜡烛又燃烧了一阵才熄灭,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明显不是氧气消耗尽的原因,教师借助这样的现象提出了问题:①两只蜡烛不同的时间熄灭说明了什么?②是什么导致了短蜡烛先熄灭?

    (3)为了进一步探究氧气是否耗尽的问题,我再次进行了演示实验:步骤一如图所示取一小块白磷(着火点40℃),放在一铝箔制的小盒中,然后放入装有生石灰的锥形瓶内,点燃蜡烛。同学发现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根据现象提出问题:①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步骤二待冷却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水,立即关闭活塞。同学们发现铝盒中的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同时产生了大量白烟。再次根据现象提出问题:

    ②白磷为什么会燃烧?是哪些因素使它燃烧?

    ③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让学生进行思考之后,相互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得出了结论。蜡烛会熄灭是因为氧气浓度低了,但并不是消耗尽了,否则白磷不会燃烧起来。通过这一系列层层相扣的拓展性问题的设置,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可燃物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分析实验结果设计问题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些化学实验所消耗的时间较长,所以只能从实验最后的结果来得出结论。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金属与矿物》中金属的防护和回收这一节,我在课前先取来了四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A、B、C、D。其中A中盛干燥的铁丝绒;B中盛用食盐水浸过的铁丝绒;C中盛用水浸过的铁丝绒;D中盛完全浸没在新制蒸馏水中的铁丝绒,且水上有一层植物油。然后装配成如图所示的四套装置。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水面上升的高度/cm)。

    由于铁生锈的时间比较长,教师只能通过实验结果提出一系列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铁生锈的条件。

    [问题设计]:

    (1)烧杯里导管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2)请分析上表的实验数据,归纳影响铁生锈的因素。

    (3)分析哪些物质的存在能加快铁锈蚀的速率?

    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表中实验结果的分析很快就得出了影响铁生锈的几种因素。

    这时进一步提出问题:①结合生活实际,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又有哪些?②保护金属资源又有哪些方法?这两个问题的设置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拓展性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教师利用各个方面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来,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积极实践去分析和解决在化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华英.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

    [2] 陆良杰,杨松强.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J].广西教育,2010,(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