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如何保证社会新闻的时效性 |
范文 | 郭祥伟 【摘 要】社会新闻是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媒体在最短时间内做好社会新闻事件的报道,实现新闻的时效性成为各媒体竞争的重点。 【关键词】社会新闻 时效性 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一、社会新闻的定义 新闻的本质是对社会生活客观真实的反映。每一种新闻体裁的兴衰,都与它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社会新闻的再度兴起,也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新闻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在于它所反映的内容贴近人民生活,与人民利益相关,与人民的情趣相连,如衣食住行、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社会治安、社会伦理、奇闻怪事等。它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生动性、趣味性、人情味。 不少学者给社会新闻下过定义,如“社会新闻反映的是除了政治、经济以外的那部分的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风尚、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以及一些影响到社会的自然灾害,影响个人生命财产的事故等”(刘志筠语);“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及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赵超构语);“社会新闻是社会主义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钟沛璋语)。当今,我国新闻界多数专家学者认同的定义是:社会新闻是用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体裁。 二、社会新闻时效的重要性 社会新闻同样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如果不能及时报道,新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新闻必须是刚刚发生的事,而且报道得越快越好。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常被称为“易碎品”,因为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一次性的、一瞬间的。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最有价值的新闻已经再难与“几个小时之前”搭上关系了,错过了几秒钟,新闻就有可能丧失新闻价值,“新”闻变成“旧”闻。时效性是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抢新闻”就成了新闻记者的必修课。 记者不能单靠传统的采访思路与采访方式。想要在第一时间获得有价值的社会新闻线索,记者就必须在社会各个层面广交朋友,时刻留意身边的鲜活事件,确保海量的信息不断地向你随时传来。把“抢”字摆在社会新闻采编工作的核心位置,在其他媒体获取新闻线索前,第一时间抓住新闻线索。要想做到这一点,记者就要时刻保持新闻敏感,做合格的“全天候”记者。 例如:2004年2月15日11时许,吉林省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特大火灾。大火于当日15∶30被扑灭。火灾造成54人死亡,7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26万元。当日11时,一名记者正和家人在中百商厦附近购物,突然看到中百商厦仓库着火,他便用手机现场报道了大厦发生火灾及后来救援的新闻。他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传播给受众,使信息具有了最高的价值。同时,记者的现场报道也为所在媒体在新闻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三、社会新闻时效性与真实性的辩证关系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如果没有真实性这个前提,时效性也就没有意义。只有把时效性与真实性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新闻采访的真正意义。真实性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中的重要命题。新闻真实性所衡量的是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与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新闻真实性对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是据实报道、如实报道。 真实性既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也是新闻记者坚守的道德底线。邓拓说:“最真实的群众内容才是最生动的。”一切新闻都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对新闻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新闻媒体才能给公众提供可信和有用的信息,才能维护新闻的公信力,直至实现公众对信息的客观选择。真实性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我国许多新闻媒体的管理规范对保证新闻真实性作了专门的要求和规定。2009年1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对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做出明确规定:新闻工作者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虽然新闻报道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观真实并不容易,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新闻的客观与真实可以敷衍了事。只要记者勇于探索事实真相,通过审慎思考和清晰表达正确反映社会现象,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是能够实现的。真实性要求记者采访亲历新闻现场,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事实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准确表达。在媒体竞争激烈、各家抢发新闻的今天,快而不准会让社会新闻的价值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会使记者甚至媒体丧失公信力。每一篇稿件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经得起推敲。如果只是为了快就仓促发稿,报道中粗疏纰漏百出,那么这样的“快”就毫无意义。 如一次车祸中,记者在现场看到受害者躺在地上,却不见肇事者踪影。为了抢发新闻,记者凭经验断定是肇事者逃逸。而事实是车主受伤失血过多休克了,在记者到来之前被送上了救护车。因此,社会新闻重在时效性的同时,更应重视真实性,不能捕风捉影。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能“抢”,不能把“抢新闻”绝对化。什么样的新闻要争分夺秒地抢报,什么样的新闻要推迟报,什么样的新闻不宜报,都需要记者准确把握。新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采编的每一条新闻都要对党和人民负责,不能为了“出名”“吸引眼球”就猎奇报道,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四、保证社会新闻时效性的要素 记者报道重大社会新闻事件时面临很大的挑战。例如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这样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新闻工作者要在具备职业道德素质的同时,也具备出色的专业素质,对新闻的制作要有充分的把握,让新闻报道的角度能够全面地反映地震过后灾区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满足受众的需求。此次地震过后的四川灾区,到处都是一片废墟,由于四川独特的地理因素,很多通往灾区的道路都被破坏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首批进入震中映秀镇,跟着救援部队人员机降或徒步深入到灾区进行报道,这说明记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记者快速进入新闻现场发回报道,是实现社会新闻时效性的有力保障。 1.提升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职业敏感度,这是确保时效的前提 美国著名记者沃尔特·李普曼说:“往往一条新闻的价值不在于它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自己发现新闻、抓到新闻,对事物价值大小有正确判断能力,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条件之一。”要想做一名优秀的记者,就一定要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与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是紧密相连的,社会责任感是记者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一种强烈感情与义不容辞的职责意识。有了社会责任感,才能激励记者不断去报道新事物、新变化。 新闻敏感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去培养、去磨砺。记者应随时随地积累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报道经验。首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新闻注意力。综合素质较高的记者,都有着高度的新闻警觉,一切信息都逃不脱他的眼睛和耳朵。其次,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记者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挖掘到有用的新闻素材,对材料进行选择、使用,要思考怎么报道才能在社会上获得最佳效果。一名科学思维能力强的记者能理论联系实际,能对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判断是非,对一些新思想、新现象在萌芽时就会发现它的新闻价值,第一时间采访和报道。 2.强化基本职业技能,这是确保时效的基础 技术驱动下的新媒体发展使社会事件瞬间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传遍各地,新闻行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反应敏捷,能够快节奏、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报道。尤其是对广播电视记者来说,应能够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从策划、采访到制作播出的各项任务,包括撰稿、电脑操作、通过制作软件剪辑、现场采访、播报等,甚至汽车驾驶、手机上网,都应成为广播电视记者必备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新闻发生时从容快捷地完成报道。 强化记者的基本技能应侧重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这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评估各种采访线索的新闻价值,区分出轻重缓急,将新闻采访和写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其次,要善于发现和收集积累信息。在处理日常事务、参加会议、听报告、阅读上级下发的文件材料时,注意发现、收集将来报道中可能有用的信息。既关心国家大事,又关注身边小事,有助于日后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再次,要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保证社会新闻时效性,除了要快,还要求记者提高文字水平,把复杂的事情说得条理清晰,抽象的事情说得生动形象。 3.强化记者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好时效的安全关 在我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记者在报道时应牢记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要在采访、编播的实践中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有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的记者,才能在抢发社会新闻时确保正确导向,充分发挥舆论引导能力。2008年5月13日凌晨,脚部有伤的《华西都市报》首席记者庞山岚奔赴重灾区绵竹市汉旺镇。他的请战信很简单:“虽然伤痛在身,但记者的责任告诉我必须去一线,否则我将遗憾和自责一辈子!”在一线,他发现汉旺广场大钟的时间停在5月12日14点28分,次日发表的《广场钟楼永远定格在2∶28》一文成为全国独家新闻。强化记者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也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从身边小事入手,从百姓的衣食住行入手,通过生活小事反映一个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大问题。要维护社会正气,敢于揭露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和问题。其次,对于揭露问题的社会新闻,记者不应只满足于完成社会新闻的报道,要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制度政策上存在的漏洞,引起政府的注意和重视。最后,记者要时刻牢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承担起推动社会政治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文明公正的重要责任。 (作者单位: 吉林省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肖婧为) 参考文献 1.丁柏铨 《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2.张鲁闽 陈桂林 《集团化:城市电视新闻的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雷碟 《新闻实效的变迁及其新闻学新内涵》,载《千龙传媒》2007年第4期。 4.刘海贵 《新闻采访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3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