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庆祝建军节大阅兵中的国家声音 |
范文 | 陈欣 【摘要】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大型直播”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挥声音优势、工匠精神,创作播出了高品质的广播直播节目。节目主持人和直播嘉宾对现場音响和现场解说的高质量处理运用,使其既各司其职又有机融合,相关经验可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庆祝建军阅兵 广播直播 国家声音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声音,是广播媒介的唯一传播载体,既是“生命所系”,也是优势所在。在广播向融媒体转型发展的同时,我们既要“创新”,也不能“忘本”。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大型直播”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扬“工匠精神”,记录和展示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中的国家声音。 2017年7月30日的这场阅兵,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首次在野战化条件下开展的大阅兵,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在野战化条件下组织的大型阅兵现场直播。 当日上午8时50分开始,央广多套频率全程并机直播阅兵盛况。节目播出后,受到好评,专家在听评简报上写道:“广播没有画面,却也摆脱了画面的束缚。本次直播将广播的声音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声音的力量,在此次直播中再一次得到充分彰显。例如:当阅兵主持人范长龙上将宣布“标兵就位”,相对于电视画面上展示的一排排标兵跑向位置的整齐动作,广播直播着重呈现在听众耳畔的是由远及近的脚步声:“咔……咔……咔……咔……”让听众产生一支队伍走过90年辉煌历程的纵深感和风云激荡感。 声音对心灵的冲击,有时要比画面对视觉的冲击更有力量。沙场阅兵的全程,就充满了这样饱含力量的现场音响。 当然,单纯的现场声无法更多地展示听觉之外的信息,也无法独立地完成叙事。但是,广播的声音里,还包括节目主持人和节目军事观察员的有声语言,音响和语言的精巧配合,可以让“广播”也具有“镜头感”,同时传递更加丰富的信息,承载更加深刻的思想,形成听觉媒介独特的优势。因为是野战化阅兵,没有军乐团演奏等礼仪性、包装式的附加元素,也没有军乐单独播放环节,伴随阅兵进程播放的背景音乐,直播团队也按照现场音响来进行看待和处理。 一、把现场音响用到极致 用现场音响,简单。用到极致,困难!此次阅兵现场音响与历次大阅兵相比,虽有相同,更有不同。例如:军委主席和官兵的问答,由历届阅兵中的“同志们好!首长好!”调整为“同志们好!主席好!”,更加体现了全军官兵的核心意识和坚决贯彻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经过五年整改,我军作风更加硬朗,加上又是沙场点兵,官兵们的呼号明显多了虎气、硬气、霸气和杀气,极富冲击力和震撼力。 再如:所有作战集群中最先出场的是超低空进入的陆航空中突击群,距离之近、高度之低、机群之大,在此前天安门广场阅兵是绝对不能实现的。仿佛就在耳边的旋翼轰鸣,让听众能够直观感受到飞行陆军的气势和能量。现场音响的“原始力量”,能让任何言语都显得苍白。如果现场音响没能充分甚至是极致地来展示,将是极大遗憾。 与此同时,阅兵直播不是自然发生的新闻,而是一个典型的“媒介事件”,①最大特点就是“传播的仪式观”。②阅兵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释放出来的现场声音),都是象征性的符号,都体现了国家、军队层面的意志和意图,需要媒介传递给受众,展示成就,凝聚人心。 为了采录好、传输好、展示好现场音响,直播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离现场近点!再近点!让广播能有“画面感” 近点,不是指话筒离现场近点,而是直播间和主持人离现场近点,再近点。如果能让广播也有镜头感和画面感,实现听觉信息向视觉想象转化的工作,就是弥补了广播的一大短板。我们既是听众的耳朵,也要成为他们的眼睛。 最初当我们勘察现场时,按照阅兵联合指挥部原先安排,中央电台的直播间位置紧靠央视团队,在主席台西侧、后方。主持人能看到受阅部队时,已经是官兵通过主席台、经过礼毕线之后。主持人对现场的掌握将非常滞后。为此,我们反复协调,最终,阅兵联合指挥部同意调整直播间设立地点:主席台东侧,紧邻阅兵现场指挥部,垂直正对阅兵敬礼线。在这里,所有受阅部队进入主席台正前方,将军领队在此下达敬礼口令。这是现场所有媒体中的最佳直播位置。现场操作调音台的主持人靠近现场,把控全程,完美地推出现场音响,合理地进行解说。 首先,要确保现场音响释放出最直接的听觉冲击力,在听众头脑中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氛围,构建初步的现场景象。紧接着,解说和解读要立即通过语言来补充细节,比如表情、动作、队形、颜色,让听众根据声音构想出的画面具体起来,清晰起来,鲜活起来。 比如:最初是保持几秒的现场声。低沉但是极其震撼的巨大轰鸣声告诉听众,这是一支铁甲方队……接着,简单干脆的一句播报:“正在接受检阅的是我军99A主战坦克。”随后就是现场解说:“前3排的6辆坦克形成了一个锐利的三角箭头,后面4排各有4辆坦克组成强大方阵。滚滚铁流从我们眼前驶过,隆隆声浪扑面而来,听众朋友,现在我感觉直播间的地板都在跟着颤抖!” 近点,再近点!我们的坚持和努力,为完美的“可视化”展示阅兵现场,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2.技术环节再细点!再扎实点!让音响能够“全景”展现 野战化阅兵,条件极其简陋。临时调整直播点位,所有施工方案推翻重来。天安门阅兵,现场音响保障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参与,为直播提供支持水到渠成。此次阅兵,直播音响保障由部队承担,经验相对不足,对新闻音响缺乏了解,对接程序更是复杂。一个月的时间里,直播团队像钉子一样扎在一线,克服的困难难以想象。 最终,我们获取了部队能够提供的所有声音线路,细化到了每一路声音的标准和需求,每一个设备的安全和备份,全部有落实方案、应急预案;我们自己安装了超指向话筒,弥补了现场声音的缺憾;协调央视音响团队,拿到了部分特定现场的声音元素。 这一次阅兵,我们对“声音”足够地尊重!所以,给力的声音,也让我们赢得了喝彩! 3.直播文案再精准点!再完备点!让现场成为“真主角” 现场直播中,现场音响是核心,其他所有要素都不能喧宾夺主。83分钟的直播,为了不让主持人、观察员的话语压住任何一个关键的现场音响和口令,需要极其精确地准备。 阅兵,是有程序的。而这一次野战化阅兵,直播团队到了“临门一脚”那一刻才拿到阅兵“程序”。就在阅兵前,分列式方案还出现重大调整,“程序”还有“变数”。应该说,直播团队几乎是按照部队作战方案的精准要求来准备直播文案的。 我们算出了主席和官兵问答呼号间的间隔,精确到秒;算出了阅兵式各方队高呼“强军目标”口号的间隔,精确到秒;算出了分列式中每个将军领队下达敬礼口令之间的间隔,精确到秒;算出了陆航机群的声音逐渐远去、坦克方队的轰鸣渐入耳膜的间隔,精确到秒…… 在“程序”范围内,到了该出关键音响的时刻,主持人、观察员绝不会“越位”“占位”。同時,我们针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变数,又设计了完备的预案。比如:习近平主席走上主席台,来到话筒前的这个环节伸缩性较大,既可能冷场甚至空播,又可能压住关键节点。我们在类似环节一一设计了对主持人的现场观察提示语,预留了简短明快的分段式备份语句,让变数变为可控。 专家点评时写道:本次直播中所有的话题都能从新闻现场听到的声音中引出。自然流畅的带入感,用好、用足、用细、用精了的现场音响,成就了这场广播味儿十足的直播。 二、解说和解读:让声音饱含信息、承载思想 广播直播的完整性离不开有声语言。此次直播,我们采取了两名主持人和一名军事观察员的人员配备。国家电台的直播解说和点评,也应是分量十足的“国家声音”。 1.让声音饱含信息:精巧分工,形成合力 此次阅兵,男女两名主持人轮序对播:一人权威播报受阅方队名称、展示武器型号、将军领队姓名等重要信息,以体现阅兵的庄重大气;另一人形象描述阅兵进程和现场画面,让直播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 这样的搭配,满足了受众对信息量和现场感的双重需求,同时层次鲜明,声音多样,听觉感受更加舒适。重要的是,解说词都是针对两名主持人的特点,量身定做、精心打磨的。如果说这是细节,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充实到直播中的还有一名军事观察员。他的任务是用精当的点评,向听众释放受阅部队和装备的相关知识信息,介绍我军90年的辉煌历史、十八大以来的全面建设成就,解读此次阅兵实战化、野战化特点等深度信息。例如:当陆航突击群凌空而至时,观察员告诉大家:“他们是以战斗队形接受检阅的。你听,现在这非常清脆的马达声,是飞在最前面的两架直19掠过检阅台,他们是担负前哨侦察任务的空中轻骑兵;他们身后8架武直10,这是一群重炮手,负责对敌方地面目标进行火力压制;现在这个浑厚的马达声,是18架直8重型直升机,即将实施空降……” 专业军事观察员的介入,使“听热闹”变成了“听门道”,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信息量和可听性。 2.让声音承载思想:登高望远、胸怀全局 阅兵绝不是简单的展示,其终极目的是要展示成就、凝聚士气、激励民心。大量包含思想性的深层信息,无法从现场简单获取。 专家在听评中表示:央广独家报道了画面捕捉不到的细节,深入传达了现场之外的深刻内涵,为听众勾勒了一个多维空间,权威专业地彰显了阅兵主题。 我们是拿出了备战高考的劲头,准备这次直播大考。 我们夯实基础,采访了参阅所有方队。从部队历史到建设现状、从将军领队到基层官兵,让阅兵部队真正成为了折射全军发展历史、建设成就、官兵风采的“代表队”; 我们提升视角,学习了90年的光荣军史,特别是系统学习了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率领全军稳步推进的强军实践,梳理了我军在军事、政工、装备、后勤等各领域发生的巨变和成就; 我们延伸视野,对我军历史上历次阅兵,特别是较少的几次沙场阅兵进行梳理,对国际上的相关阅兵也进行了解,拥有了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和国际视野。 直播中,说到这次受阅作战群的编组与以往大不同,我们告诉听众:这是按照信息化联合作战的运用方式来编组的,正是凸显了我军改革重塑之后新的结构特点。 当习近平主席检阅部队时,现场播放《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的乐曲。我们告诉听众:正是新古田会议为新形势下的军队建设校准航向,重整行装再出发,才有了今天改革强军、依法治军等各项建设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因此,我们依托现场但不局限在现场,我们报道事件但不封闭在事件中。听众是在一种网状的、延伸性的报道中获得满足的。这种叠加了信息和思想的满足感,更加厚重和充实。 业内专家在听评简报中写道:本次直播是大型直播的典范。话筒前的声音是广播媒体传播接力的最后一棒,成功与否反映着背后一个庞大团队的整体素质。这场直播的精彩呈现,是一个团队的成功,是广播特效的一次实践,也是央广精神的一次弘扬。 注释 ①[美]丹尼尔·戴扬、〔美〕伊莱休·卡茨: 《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②[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本文编辑:李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