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信息化教学改革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专业转型发展 |
范文 | 杨忠杨 【摘 要】信息化教学是综合运用传统教育和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方法、手段等,打破教学时空的限制,增强教与学及教与教、学与学之间的互动,注重素质教育和养成性教育的教学方式。本文在梳理陕西师范大学编辑出版系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同时,探讨了信息化教学改革给编辑出版专业转型发展带来的可能性,提出了培养以内容创意能力为核心,会技术、懂营销的复合型专业编辑出版人才的观点,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想法和思路。 【关键词】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转型发展 国内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诸多进步,各院校科研著作成果丰硕。但随着我们已迈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渗透已经对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编辑出版专业如何转型发展的问题显得更加迫切而现实。一、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 (一)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笔者所在的陕西师范大学编辑出版系的本科生学习指导手册上,编辑出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全面的编辑、出版、文化从业能力,熟悉我国新闻、出版、宣传法规,素质高、能力强,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及其教育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闻出版方面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国内高校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王一婵指出,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大部分依然是传统图书报刊编辑……即使有些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数字出版人才,也存在学科定位模糊,办学思路不清晰,缺乏自身发展特色等问题。[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将直接影响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生学习实践的具体过程,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业界接受程度。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一、二年级课程以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为主,开设的8门基础课中文学类课程占5门;三年级开始专业课程增多,但载体编辑课程多于内容编辑课程,编辑类课程多于出版类课程,理论类课程多于实践类课程,12门必修专业课中史论类课程占5门。而且现有课程内容以形成定论的理论知识和案例流程居多,鲜有对前沿动态的研讨分析。在开设的11门必修技能课中仅有5门进行了实务操作,其余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像数字出版技术这样的课程,虽有实务训练,但实际教学内容与专业关联性并不大,只是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编辑出版学课程体系所遵循的逻辑,除了编辑出版学学科的逻辑外,还应当兼顾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逻辑。”[3] 现有的课程设置显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定位模糊、不甚准确的培养目标自然是影响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因,二级学科的尴尬定位也对课程设置产生影响。业界发展变化快,高校在完善课程方面只得随之增加一些“时髦”的课程,但这样的做法忽略对学生内容创意能力的培养,只能让学生具有短时期的“竞争力”。 (三)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有学者指出,“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学习环境。”[4] 其中教師、学生和教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早在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暨全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第六届负责人联席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就一致认同“编辑出版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5]但目前的教学过程表现得却不尽如人意。 本专业的教学活动多在教室内进行,以理论讲授为主,以PPT等多媒体手段作为辅助工具,没能打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师生互动差,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更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导致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成了只会应付考试的“理论编辑”。 (四)评价反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本专业的平时作业多为撰写小论文、分组讨论、课堂报告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理论试题,考试题型多为名词解释、简答、辨析等。在本科阶段的毕业考查上也是单一地以毕业论文作为考核方式。“评价的来源应是学生的活动,目的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 [6]但目前教师的反馈均以分数呈现,平时对学生的指导少,考核结束后也没能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学、用之间没有形成合理有序的良性循环。对人才能力培养重要性认识不够,选择易于批改的书面题型等是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二、信息化教学改革给编辑出版专业转型发展提供的可能性 信息化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它将传统教育和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方法、手段综合,借助信息资源平台,使课程资源、教学内容都可以在各高校教师中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借鉴,同时也可以与业界进行沟通交流,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前沿动态,符合市场趋势;使教学手段更加先进时尚、能够以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展现授课内容、传递专业理念,也可以拓展和延伸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学较传统教学而言,其交互性特点和影响更为突出,它既能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7]“这种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变化或发展又总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发生的。”[8]这种形式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完善,从而提高教学实际有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 信息化教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素质教育和养成性教育。而编辑出版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更该在学生学会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使其产生主动的学习欲望,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索研究,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进行技能提升。 信息化教学将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更大的现实可能性,而这一点对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来讲十分重要。麦克卢汉曾指出“信息技术以一种内爆式的方法重塑人类认知”。[9] 由于所学专业知识可能无法满足从业后,对该行业知识的要求和技术提高的实际需要,所以需要在掌握编辑出版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后,自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成长为适应工作需要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 信息化教学是重内容、轻手段,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教学模式,而这也与编辑出版专业转型的理念相契合。“业界普遍认为,21世纪的编辑出版人才,必须是掌握先进的网络数字出版技术、懂得经营管理、能够驾驭多种媒体编辑工作、能够撷取当代人类最优秀文化加以传播的复合型人才。”[10]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信息化教学改革模式的出现将为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从理念上进行革新,虚拟的网络授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资源平台等硬件设备的搭建使各学校在自我规划课程设置之外,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其他高校和业界案例的机会,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借助平台完成自我提升,交互性学习互动的模式使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养成更加现实。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物成果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全面系统呈现,为用人单位提供参考的同时也激励学生不断学习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三、编辑出版专业转型发展的可行模式 (一)培养目标依旧要深耕内容 从目标上来看,正是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快速更新,媒介融合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媒介生态的多变性,编辑出版专业的教育目标不能完全相时而动,也无法做到极其准确地前瞻和预测。因此,笔者认为,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内容,内容为王仍是编辑出版工作的核心。因此,转型后的目标应定位于学生创造内容方面能力的培养和编辑出版创意思维、专业意识的提升,培养以内容创意能力为核心,会技术、懂营销的复合型专业编辑出版人才。 (二)课程设置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 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使他们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后,可根据今后工作意向选择专业相关课和实务实践课,如想从事教材编辑,要学习文、理基础学科课程和编辑方向课程;想从事网站编辑,要学习编辑、出版方向课程、新媒体使用,并进行职业技能课的培训。对于本校想开设但不具备授课条件的课程,业界发展更新的新动向等都可借助网络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参与网络课程,进行网络学习,并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数据和成果展示等方式呈现出来。 网络平台的搭建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但无法满足学生动手实践接受专业人士业务指导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完善相关落地平台的建设,如校媒合作,学生自组媒体队伍,整合校内媒体平台提供实践等。 (三)教学过程强化互动 信息化教学改革将打破时空限制,综合运用多种呈现手段进行教学互动,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创造内容能力的培养和编辑出版创意思维、专业意识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更好地创设情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多做启发性、探究性交流,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为学生营造专业氛围,增强专业认同。这一转变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學、用结合型的教师日后将更受本专业的欢迎。 信息化教学强调教学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更是体现在生生之间和师师之间。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好有探究性的问题,学生在充分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报告和辩论,从而促进思想碰撞,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辨意识。而课堂外,也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教师、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就任何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观点的碰撞交锋中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 (四)多方评价,及时反馈 编辑出版专业考核评价更多的应是对学生内容创造能力和专业思维等的考查,考查形式也不应仅局限于闭卷考试,可以以学生的实务作品、采写加工的文稿等成果的展示交流作为考查评价的手段,将作品共享,综合各方意见给出评价,对学生来讲是了解市场及受众态度的有利机遇,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可将此作为参考依据。 就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讲,通过学校和相关单位的联合培养锻炼,学生可以养成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实践锻炼,并主动学习新技术,可以成长为受用人单位欢迎并能切实为行业发展助力的人才,形成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注释: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教育部门户网站,2010-02-28. [2]王一婵.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编辑,2009(01):72-75. [3][10]王勇安.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逻辑误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48-151. [4][6]栗洪武,肖世民,陈晓端等.学校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暨全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第六届负责人联席会议纪要[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04). [7]宁虹,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探析[J].教育研究,2002(08): 32-37. [8]刘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思考——对信息化教学本质的再认识[J].现代教育技术,2013(03):26-30. [9]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出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