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月:我和栏目一起成长
范文 蒙令华 孙晚安
《讲述》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主打栏目。从2001年开播至今,随着其独特的口述纪录风格的成熟,主持人高月也正为越来越多的热心观众所熟悉。第一次与她见面长谈,她言谈举止间的那份平和与沉静,便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的交流魅力。在中央电视台《讲述》节目里,高月正是以亲切、自然地聆听嘉宾讲述作为主持风格的。她主持既不“抢镜”也不“呆板”,有人说,“高月的特别之处,恰恰在于她用会说话的眼睛异乎寻常地用于倾听”,“高月主持的《讲述》,可以说是出镜最少、出声最少的,但她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恰恰最深”。
如果说,高月的这份优秀源自于她的天赋和真诚,那么在了解了她的成长道路之后,还可以说,更来自于她对成为一个真正的电视人的梦想和追逐。
原来主持人离我并不遥远
上高中时,身为部队飞行员的父亲转业,高月也随家人从黑龙江省来到了河北。到了这时候,她也完全没有想过将来从事电视行业或自己能做主持人。但不久,高月听说自己邻居家的一个姐姐在电视台做了主持人,这使她也萌发了这样的念头,而且觉得:“周围的人也可以做电视,原来主持人离我并不遥远。”高月当时就觉得好像那个姐姐的成功为她打开了一扇门,她说:“自从身边有从事我向往的工作的人,我就觉得我也可以去尝试。”
不久,刚好河北一家地方电视台在招主持人,高月心动之下,就去报了名。当然,跟天下所有爱女儿的母亲一样,高月也得到了妈妈的支持,母亲不仅从收音机里搜罗了电台播音员的新闻作品,也把一些主持人主持的内容给录下来,然后让高月学着模仿。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篇外电报道,高月把它背得特别熟悉,面试时就选了这一段来念,结果非常顺利地通过了。面试人后来还很惊奇地问她:“你怎么会选一段这么难又拗口的文章来念呢?”
高月是在1989年成为电视台主持人的,而当时干电视的人还很少。但用高月自己的话说就是:“只要有梦想就一定要去追求,因为你有梦才会有梦想成真的一天。”
我和《讲述》一起成长
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正式开播,高月成了它的主持人。
当然,对于高月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度很大的挑战:这是央视的一个新节目,面临着提高收视率和知名度的压力;节目安排在中央台10套而不是热门的一、二套;节目时间只有20分钟,而在20分钟内如何让嘉宾把自己的故事和思想精髓完整深入地表达出来,对主持人来说更是具有挑战性。
《讲述》在央视的推出,是被定义为口述体纪录片,选题基本定在一些有独特经历或故事的寻常人,采用在演播室内一对一的谈话形式。也可以说,它试图通过讲述人的述说来做成一种事件与心灵撞击的记录,是过去事件的真实再现。“它的惟一记录形式就是——讲述”。高月在主持《讲述》的过程中出镜率不高,大多数时间是听嘉宾来讲,主持人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和聆听。有时候为了保证嘉宾讲述故事的完整性,把主持人的很多话都删掉了,只保留一些现场感的东西。在跟嘉宾交流的过程中,主持人还得从观众的视角向嘉宾提出准确深入、脉络清晰的问题。
一开始,高月自己也有担心,她说:“跟那些阅历丰富、思想深刻的人聊天的时候,会经常感到惭愧,觉得自己经历不够丰富,太简单了。”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担心,高月想:“这样我正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而且,只要做到了与嘉宾之间真诚、互相尊重的交流,一定会得到他们的配合的。高月感叹说:“从他们身上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同时多少觉得自己的经历太简单了,一路走来都很顺,这种幸福感没有嘉宾强,他们在历经沧桑后重新感悟生活。有些东西可能你不会碰到,但是你可以吸收很多特别有意义的东西,这让我觉得做这档节目很过瘾。在短短20分钟的时间里,他把他一生当中的‘横断面,特别刻骨铭心特别难忘的事情以及他们当时内心的感受说给你听,瞬间捕捉到的那种感觉,往往比读一篇文章吸收的东西要多得多。”
高月认为自己的成长是与《讲述》紧紧联在一起的。她说:“我是和栏目一起成长的。”在做节目当中,令高月印象特别深的是先后做了两期有关陪练的节目。她说:“那是跆拳道的一个陪练。一个男运动员,为了陪一个女运动员训练,放弃了自己的前途,完全没有了比赛的机会。当时我特别为这个陪练鸣不平,替他委屈,要替他倾诉。因此,在做节目的时候我带了很强的感情因素在里边,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后来又做了一期陪练。已经是一年后了,虽然也还是替陪练不平,不过这一次我能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讲故事。你对这片子的看法,你可以在看完之后自己去抒发,你不能带太多的主观先行意识在里边。所以我觉得我还是随着栏目的成长在成长,做得多了,才知道怎么去把握。”
事实上,《讲述》自2001年7月9日开播以来,一直深受观众喜爱。2002年平均收视率排名,《讲述》在央视10频道40多个栏目中位居第一!2003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频道1频道节目调整中,《讲述》作为10频道唯一的一个栏目正式进入了1频道。高月也以自己的优秀表现成了许多观众喜爱的主持人。
主持人不是“传声筒”
在成为《讲述》主持人之前,高月于1997年完成了她在北京广播学院的科班学业,然后分别在河北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做过编导和主持人。谈到这一段从主持人到编导再到主持人的经历,高月的最大感受就是:“一个好的主持人,首先得是一个好的编导。要想做一个好的电视人首先你得对整个流程有所了解,主持只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从编导到主持人,回过头来再做编导,我的驾驭能力比以前强多了,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
从主持人到编导再到主持人,高月是有意识安排自己这一段经历的。因为在她看来,好的编导才能做成功的主持人。高月特别觉得自己在北京电视台时从事的编导工作对做主持人帮助很大。她说:“如果没有从事编导工作,做主持人只是背稿件,就会觉得与里面的内容隔了一层,而做过编导,或者做主持人同时又做编导,因为是自己做的节目,与其他同事沟通就容易得多,也对要主持播出的内容有了深入了解,因而就可以做到得心应手。”在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编导之后,高月终于以《讲述》主持人的身份再次出现在荧屏上。带着编导的想法和需要来跟嘉宾交流,使她真正达到了编、采、播合一。她说:“当初只做主持人的时候,我真的理解不了编导的真正需要,他到底要怎么样一个好的主持人,特别模糊。编导内心一种真实的需要,要求主持人在现场有怎样一种驾驭能力,你只有在真正了解了节目之后才能把它做好,节目的风格、节目的样式,甚至把握节目的需要,才能够驾驭整个现场,而不只是一个传声筒。”“主持其实也需要一度创作。当你直接面对观众、面对嘉宾的时候,要从编导的角度来思考,直接跟他进行交流。因此要成为《讲述》的主持人,首先得是一个好的编导。”
而对于学校,高月认为自己在学校里面学的更多的是一种技能,一种基本功。她那时以为主持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只要把稿子念熟,把编导想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小。但从离开学校从事过编导和主持工作后,高月对主持人这个职业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在进了《讲述》栏目之后,她说:“学校里教的是一种吐字发音的技能,在学校的经历让我知道了怎样去做一个主持人,而工作以后想的却是怎样做好主持人,角度是不一样的。”谈到学校的科班训练与实际工作的关系时,高月说:“与那些令人尊敬的嘉宾交流,我本来是个很容易被感动的人,有时很容易就被一种情绪给带了进去。但这时在广播学院学习的基础又帮助了我,告诉我不能陷进去。”“然而,主持又不能只限于有基本功就行了,那样的主持人是缺乏思想的。名副其实的好主持人应该是用头脑和智慧工作,分析评论问题有思想和前瞻性,能够很好地驾驭现场。这需要多年的历练。”
高月在《讲述》栏目的主持工作不仅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得到受邀“讲述”的嘉宾们的赞许。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前些年老伴因医院误诊去世,大女儿不幸病逝,自己也因患癌症被判过“死刑”。经历所有这些磨难,她都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从未流过一滴泪。但她在成为《讲述》节目的嘉宾、在高月面前,却流泪了。过后有人找到她问及缘由时,她说对高月的印象实在太深了。有近50家媒体的记者、主持人采访过她,她都没哭,而高月给人的感觉不同一般,你也无法用语言说清。她在听你讲述的时候,那眼睛望着你,不是像一个旁观者在听,而是很入神,很用心,一直走到你心里去。许多观众在给《讲述》的来信中都会提到:“高月的主持既不‘抢镜也不‘呆板,亲切而自然。”在她那沉静的神态与和缓的语速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她那远离喧嚣浮躁的心,能够在一种不趋俗流的沉着与淡定中,启发观众对纷纭繁杂的社会世像有着自己的思考。高月善于聆听也是深得嘉宾们赞许的。有一回,一个嘉宾不知为什么在讲述过程中突然出现了停顿,高月很自然地通过对话提醒了他,让他把话题又接了过去。过后那位来自部队的心理医生说:“没想到你真的在认真听。”
高月既做主持又兼做编导,往往在一天要录制好几档节目,她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而她却能够不急不躁地应对,并迅速调整自己的主持状态,灵活安排与讲述人的沟通。往往,上一个节目是谈笑风生、趣味盎然的故事,而接下来的偏偏是一段苦不堪言的人生经历,都在她善解人意的领悟中得到释然。用她自己的话说,在感受他人的人生经验中,对自己是一种修炼。学会倾听,更要求主持人有一种人文关怀的境界。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