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说新闻” |
范文 | 关芝玲 “说新闻”出现以前,在新闻播报方面,“播新闻”处于一枝独秀的状态。当陈鲁豫在《凤凰早班车》里开始用平实的语言来讲述新近发生的事件时,她就此成为国内“说”新闻的第一人。她后来回忆说,当时“说”新闻,是因为早新闻强调实效性,来不及编稿,没想到成了一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很快,“说新闻”因其语言口语化,样态不受限制、语体结构松散等特点受到媒体的认可和受众的欢迎。一时间,说新闻、聊新闻成为各电视台看好的“法宝”,竞相在早间、午间、晚间辟出“试验田”,有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湖南卫视《湖南晚间新闻报道》、山西卫视《新闻末班车》、连中央电视台也在《现在播报》、《东方时空》中尝试“新闻主播”式的说新闻。眼下,“说新闻”的确热得烫手,大有“一说就灵”的态势。 “内容决定形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多样化和快节奏,新闻表达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和鲜活,“说新闻”是更加注重听众意识的广播新闻播出样式,在各大传媒激烈竞争的今天,它的出现及拓展,无疑使新闻多了一分竞争力,那么怎样才能把新闻说好呢?本人在实践中有以下感受。 一、语言力求口语化和自然化。 “说新闻”中的语言除了应符合广播语言通俗化、口语化的基本要求外,更强调听起来舒服悦耳、亲切自然,甚至于一些口语中才会出现的“哦”、“啊”之类的口头禅也允许在表达中出现。 二、讲求语言表达技巧,让听众成为传播的中心。 把所发生的新闻事实说给听众,避免“我播你听”那种高高在上的传统做法,努力缩短广播与听众的距离。语言要精练、语气要坚定沉稳、用词要恰当、由于说新闻运用口语词汇较多,如把握不好,很可能会出现“水词”、“虚词”等情况,而使相对时间内的信息量减少,在说新闻中避免“生拉硬扯”,要该繁则繁、该减则减、在表达上要生动活泼,妙语连珠,甚至幽默滑稽,使听众在听新闻的同时获得娱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口吻上要显得平等亲近,“说新闻”是将以往广播新闻的一对众的单向传播意念变为新闻传播者与听众间的一对一的双向交流意念,要求表达的语气随和、亲切,让每一位听众觉得传播者好像在与自己交谈。 三、形式应根据新闻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因为“说新闻”能带来整体感。说新闻的整体感主要是靠主持人的串词来体现。比如,前一条是锣鼓喧天的节目活动,后一条是某地发生车祸,传统的播报方式把两条新闻硬接在一起,使观众在情绪上产生了一种不舒服感。而“说新闻”由于给了主持人较大的发言空间,可介绍、可点评、可感慨、可分析,所以可以把播讲穿插在消息背景、资料、评论之间,过渡自然,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闻。所以播音员、主持人应注意以下几点:(1)以传递消息为主的语言新闻中,应当在较短的时间内说出多条新闻。一般用100字左右将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准确无误地拎出,将最受关注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2)在以解疑释惑为主的深度报道中,要抓取和选择重大题材。“小中见大”及“大中有小”地看问题,大题材切忌空泛,应有足以支撑的实例做基础,小题材放宽眼界,从而将其融入特定的社会大环境。(3)对于广播新闻谈话节目,除了要选择合适的“说”的话题外,还要营造出自由、平等的“说”的氛围。观点的开放和多元将使节目变得丰富多彩,但是节目制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时的热闹,更不能“脚踩西瓜皮”,使节目显得七嘴八舌。主持人要时刻考虑整个节目的谋篇布局,控制节目的起承转合。牢记“倾听而有立场,引导而不妄断”。 四、展现自己的个性。 要做一个称职的、优秀的“说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锤炼出既能“进得去”,也能“出得来”的本领。“进得去”指的是主持人要具有深厚的采访经验,能够充分理解和消化他人撰写的稿件的内容,在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使稿件内容富于个性化,也就是说对同一新闻事件不“人云亦云”,有独特的个体感悟。“出得来”指的是主持人能灵活运用口语,使稿件的表达方式也富于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的表达尤其考验主持人的播音基本功是否过关,能否掌握新闻播音的正统表达方式,即“字正腔圆、呼吸无声、语式平稳、节奏明快、分寸恰切、语流畅达”。 五、注重受众的心理需求。 主持人一方面要从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帮助受众开阔视野,做到每条新闻都有“切入点”,并补充有关的背景资料,加上自己必要的评论,既保证新闻内容“真实、客观”的本质,又使新闻表达富于个性化。另一方面,主持人要以自己对消息的把握和便于受众接受的方式,重新组织语句,用精炼而生动的口语“讲述”消息内容,但这样做,语言量比原稿会有所增加,所以,主持人要特别注意控制话语的冗余度,谨防啰嗦累赘。 “说新闻”由于传播视角的转换,以及对新闻者播报方式的重视,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也越来越受到许多广播新闻节目的青睐。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对“说新闻”的认识误区: 一是片面地以“语速快”为“说新闻”的“重要标志”。有些新闻节目并没有对新闻价值的深刻把握,没有语言表达的功夫,只是不管不顾地一味“开快车”,机械地“蹦字”,不仅听着紧张,而且新闻的信息量非但没有增值,反而大大损耗,严重影响新闻准确高效地传播。 二是无限度地夸大口语化风格,把随意调侃的所谓“个性化”当作“说新闻”的真谛。有些主持人疏于对“说新闻”的目的及效果、条件与基础的思索,只抓“口语化”的皮毛,用日常不用加工的不规范的口语混充新闻口语,加上对主持人的个性化的模糊认识,错把信口雌黄、不讲品位的“随意调侃”当作贴近受众的法宝。这种倾向脱离了新闻节目固有特征,不符合受众对新闻的接受习惯。完全“个人化”、“庸俗化”的“说”法严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及传播的严肃性。 三是有些主持人的素质低、知识面窄,不能驾驭“说新闻”形式。一些主持人“说”新闻时力不从心。新闻的主“说”人要善于表达,出口成章,即席发表评论,要有自然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以情感人的本领,要善于掌握听众的心理,把新闻播讲得扣人心弦。 我认为,说新闻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就是亮出你自己,拿出你自己的判断力和表现力。主持人话不在多在有效,在对新闻自身的关注和投入。不是亲切语气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而是通过发掘新闻的感性来与观众产生共鸣,一句话,“说新闻”重在说清楚,说生动。我们相信,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随着新闻台、新闻频道的推出,新闻节目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分化”,各种风格的播报及“说新闻”定会各有特色、各有味道,共同负担起多样的新闻传播任务。 (作者单位:河南省虞城县广播电视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