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记者思辨能力培养 |
范文 | 张孟军 马航客机失联后,很多人对中国媒体的表现非常不满,而对《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推崇有加,认为西方记者能有效分析数据,发掘新闻线索等等。其中原因很多,比如马航“信息源”几乎被西方控制,西方国家记者与上述跨国大公司、国际组织长久的良好关系等等。这些说法对也好不对也好,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尤其新闻记者仅凭经验是不够的,要出独家新闻,要提高记者的竞争能力还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 所谓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则是指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新闻记者的思辨能力,实际上就是分析判断能力,也就是通过了解问题,然后思考问题进而得出一个恰当、合理结论的能力。记者采访时要有较高的理性思辨能力,才能从现象看到实物的本质,才能提高记者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在报道中脱颖而出。培养记者的思辨能力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开始,夯实基础 思辨能力需要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也需要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的辨别分析,这就需要记者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新闻记者思辨能力的培养必须先从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培养入手。尤其是数字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知识面广博显得更加重要。一名好的新闻记者体现在业务能力上应该是语言表达、才华与学识、组织能力、道德情操、写作水平等许多方面,这样才能在新闻竞争中得心应手,完成日常的和重大的采访任务。 拿采访来讲,采访是新闻事实客观再现的依据,又是记者以理性的目光审视事物,通过现象挖掘事物本质的过程。客观事物的不可预测性、多变性和突发性,要求记者必须具备即时应变能力和机智的反应能力。新闻记者对深度报道的采访,提问技巧,则更能反映深度报道的理性思辨特征。新闻记者要还原事实真相必须采用立体化、多层次的采访调查方式。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不仅要采访当事人,而且凡是与事件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士,尤其是矛盾的双方及相应的主管部门都要作深入的采访调查工作,必要时要求教于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权威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方位地反映新闻事实,揭示事物产生、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把事实的原委和矛盾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为记者的理性分析、解释、评判提供坚实的客观依据。 如果记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看待事物的眼光就会提高,视野也会变得开阔起来,对事件的分析、解释和评判就会更加科学、准确,更能激发记者热爱新闻工作,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和希望。新闻精品、深度报道、有影响的节目创意往往需要视野开阔,头脑敏锐,有很强思辨能力的人来承担。中央电视台王牌节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东方时空》这些主持人无一不具有深厚的学养、很强的思辨能力,他们的报道往往富有深度和内涵。 二、从批判性的思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 从思维方式上讲,批判性思维本质上属于反思性的思维方式。新闻报道源于发现,新闻记者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发现新闻。而发现源于新闻敏感,新闻记者要善于用哲学家的思辨去分析新闻。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预知什么时间会遇到新闻线索,这也是对记者的最大挑战。如果新闻记者能够并善于用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不但能够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而且有助于采访过程的提问。 批判性思维表现在新闻采访中一项重要的技巧就是恰当地进行提问。这是记者在新闻采集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的。其次,还要针对采访对象所做出的辩护性解释或者说服性论证进行提问。比如:所坚持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对方的解释与论证是否存在错误?等等。总之,恰当地进行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灵魂。提出高质量的批判性问题,不仅使你能够从纷繁的信息中提炼出清晰、透彻的东西,而且能够使你积极参与对方的思考。 当然,记者自身也可提出一系列批判性问题,比如:在采访中是否导入了自己的先入之见?你所做出的提问是在关心真理和价值,还是在试图排斥和消灭你心目中的异端邪说?当你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挑战时,是否摆脱了自欺欺人的感情纠葛,冷静客观地接受或者拒绝一项建议或忠告?如此等等。 总之,作为记者自我批判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克服模仿式思考的缺陷,提高鉴别、评论的水平和选择、判断的能力,有利于人们提出经得住检验的新观念和新思想。 三、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探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面进行深入思考。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市场中,传统思维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要想不被改革浪潮所淘汰, 就必须要发挥求异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习惯于从过去传统的经验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然而,新闻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受众增加了辨析事物的能力并逐渐成熟。由于新闻报道对象的多变性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需要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更要突出主题,分析透彻,而且还要有作家的文采、鲜活的形式。这要求记者在新闻实践中要不断进行反思。培养新闻记者逆向求异思维,不但能激发新闻记者的创新精神,而且能拓宽新闻报道的全面性。 新闻记者的求异思维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没有依照常规的方法进行论述,而是从多个角度,不同的方向写出不同的作品。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记者能够经常对新闻事实进行逆向思维,不仅拓展了记者的思维空间,也会发掘出更多具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如果记者不断地进行求异思维,就能抓住好的选题,就能多角度地选择新闻题材、挖掘新闻题材,就能选择最佳角度来表现新闻主题。 四、养成宏观思维习惯,拓宽思维广度和深度 所谓宏观思维就不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一事一报,忽视了事物联系和整体性,而是记者从全局和整体出发,用高屋建瓴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并将其放入更加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和社会系统中进行透视的思维方式。 作为新闻记者,要穿透新闻事实表象,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新闻价值就要对新闻事实深入地分析,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本质,将得到的新闻素材加工成为高附加值的新闻作品。否则,即使你发现了新闻,也往往流于表面,甚至被假象所迷惑。尤其面对许多似是而非的新闻报道,不能只停留在新闻信息的提供上,要满足受众想了解事件背后真相的心理需求,即受众对深度报道的需求。尤其是报纸记者,在时效性上不能和电子媒体记者硬碰硬,更需要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这就必须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为此,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要首先认识事物的本质。新闻记者要从认识对象的表现特征开始,进而深入到事物的存在本质,达到对事物存在方式更深刻的理解和描述。此外,新闻记者还要能把握事物的结构。事物的本质取决于事物的结构,事物的结构是矛盾关系的对立统一状态,并在内外关系的互动作用中反映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认识事物的结构性是把握思维广度和深度的根本。当然,之间的联系和矛盾也要考虑。新闻事件都是运动,而对于新闻报道来讲又是相对静止的。在思考过程中,认识报道对象的普遍联系对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新闻事件都是由发生、发展、定型、高潮、衰退、转化、再发生等若干阶段组成的连续整体,这些阶段性特征就是过程的组成部分,进行过程分析也是拓展思维深度的重要内容。 总之,一个记者只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是不够的,要使新闻报道达到求新、求实、求深的深度和高度,关键在于记者对人物、事件、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这种认识和把握要求新闻记者逐渐培养并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才能不仅仅把新闻事实提供给受众,更能满足受众深层次的需求和多方面的需求,才能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系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