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主流报纸老年报道的框架构建
范文 高兰英






基于《人民日报》2000年至2013年的老年报道的526个样本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主流报纸对老年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而且呈现多元方式,报道内容巧妙地强化舆论引导,政策性倾向明显,但在个体形象塑造方面略显不足,老年的主动媒介参与不够。本文进而认为,要完善老年的新闻框架,仍然需要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加以具体改进。
1999年,中国政府首次对外公布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499万,占总人口比例为13.7%,其中65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2288万,占总人口的9.1%。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1]。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我国第一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提出“广电等反映老年人生活,为老年服务”、“老年人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的要求,可见,老龄化已经成为显性的社会议题。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是中国主流报纸中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和权威性,其报道内容对其他媒体具有示范、引导作用。
本文拟用新闻框架理论,通过对《人民日报》老年报道的量化分析,探讨我国主流媒体在老年报道中如何构建新闻框架,以及这些报道框架的特点,进而对老年报道新闻框架的完善提出优化策略。
一、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
框架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由“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Goffman)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戈夫曼(Goffman)认为框架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基模。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使我们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将框架理论引入新闻传播领域的是美国传播学者托德·吉特林(Todd Gitlin),吉特林认为:“媒介框架是选择、强调和表达的原则,由很多对存在、发生和发展的事物加以解释的细微理论构成。”、“媒介框架是认知、解释和表达的连贯模式,是筛选、强调和排除新闻报道的过程,同时也是事件操纵者组织言论的过程,不管这种言论是动态的还是视觉的。”[2]
研究者认为: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活动,新闻媒介中存在不同的、用以观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传播者在环境中选择某些素材加以重组而建构社会真实的过程就是框架。大众传媒的框架设定依赖于记者使用的框架,媒介通过不同的框架选择使媒介现实具有呈现多样性的可能。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框架构成行动者观察世界的视角,思维推理的前提,选用现实素材的模式,以及传播行动中的组织话语单元的核心思想。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时段为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跨度14年。以“老年”、“老人”、“老龄”为主题,在目标时段内的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进行全文搜集,共获得有效样本580篇,经过仔细研读,删除重复或与主题不密切联系的稿件,获得526个样本。涵盖新闻、读者来信、评论、要闻、教科文、国际、新农村等版面。
二、研究发现
(一)报道数量
研究发现,如图一所示,14年来的老年报道数量上升趋势明显,尤以2006年为拐点,从前期平均每年20篇跳跃到年平均50.5篇。
但是,按照老年报道的月份分布如图二显示,1月、2月、11月、12月居于全年最高篇幅。平均达到48篇。但是每年的三月份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在3月份的报道总量中却没有体现出来,同时每年传统老年节所在的10月份,同样偏少。报道篇幅集中于年底与年初的月份。
(二)版面位置
2010年,《人民日报》改版,但改版后的版面主题本身没有多大改变。由图三可见,《人民日报》的老年报道主要分散在21个版面,不同版面的稿件数量不均衡。其中,报道主要位于政治、要闻、教科文、新农村、国际,共计271篇,占总报道的比例为51%。另外,要闻版的报道数量最多,共计130篇(这里的要闻版包括了头版),占总报道的比例为24%,其中有19篇报道位于头版。新农村共计31篇,占6%.国际共41篇,占7%。政治共44篇,占8%。其中新农村版面是自2004年才开始出现老年报道的,政治版是2005年开始出现老年报道的,而国际版自本研究取样的2000年开始均有,共41篇,占8%。
媒介组织在提供信息产品的过程中,基本设置了价值框架,其向公众传播的内容在价值目标上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而这种价值导向又体现在理论、要闻、评论、文化、国际等各种具体的信息服务内容中去,在信息扩散过程中影响社会认知,从而实现舆论导向的功能。
老年报道在《人民日报》上的这种版面布局,彰显了其将老年议题定位为重大事件,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且从内容编排上确实呈现了中国老龄化的特征,即:未富先老、基数大、增长快。
(三)报道基调
《人民日报》的报道基调以正面、积极引导为主,共计288篇,占比54.7%,中立共计202篇,占比38.4%,这与该报的性质和我国政府的“正面报道为主”的媒体倾向是一致的,消极基调报道数量为36篇。
这一数据比较符合《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担当的舆论引导功能,其不偏不倚的中立报道更体现出媒介的社会责任。在《人民日报》老年报道的少有的消极报道中,比如2011年5月8日的报道《别让农村老人“空巢”又“空心”》,虽然是从负面来说明农村老年养老中的“空巢”问题有所演进和严重,但是文章倡导政府、社会来关注并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四)报道范围
经统计,共出现30个具体的省份。其中,频次最大的是北京,共65次,占比5.7%,其次是浙江36次,上海13次,广东20次。其他国家和地区方面,共出现40个国家,其中日本6次,加拿大3次,法国3次,澳大利亚2次,美国3次。均以解决老年问题的“西方经验”形象出现。
(五)报道主题
报道紧跟养老热点话题,《人民日报》作为权威的媒体,对其他媒体具有示范、引导作用,由图6可见,《人民日报》2000年至2013年14年间的老年报道主题主要倾向于养老政策、养老保险、养老案例、典型老人、国际养老借鉴等议题。
这与传播学者们在相关媒体的老年形象构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老年是无用的”、“老年是社会包袱”、“老年群体在报道缺位”不同,也与其他媒体所展示的老年与多病、受骗等议题联系在一起不同,《人民日报》从政策角度,正面立场,意图解决老龄社会的老年问题,并且通过大量地方实际操作经验及他山之石的西方国家策略,为毫无经验可谈的中国式养老提出合理化的解决路径,而非一味地揭露老龄化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本身。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笔者统计研究后发现,《人民日报》老年报道的框架呈现如下特点:
(一)报道态势与老年事件相连,老年报道手段多样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6年公布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2006年中国第一份老年事业发展白皮书公布,确定“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据2011年中国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告,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3]。2013年第一部专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获得全票通过。这与报道篇幅中2006年53篇,2011年83篇,2013年63篇的变化相一致。可见,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紧跟社会发展形势、紧跟政策发展,以国家政策及社会凸显问题为导向,对社会起良好的引导作用。
另外,2006年报道还出现了一些重视老年议题的显著性变化,比如老年报道在版面位置中登陆头版,同年在政治版面出现;2009年在民生版和社会版出现,2013年5次出现在评论版。
通过对报道版面的分析可知,《人民日报》大多是通过“要闻”、“国际”、“教科文卫新闻”这3个版面对老年议题的消息集中刊发。在进行硬性报道的同时,逐渐在“社会观察”、“读者来信”、“百姓生活”等专版,运用“特写”、“调查和专访”等软性报道方式对老年议题进行多角度发掘,这样加大了老年报道的层次感,使报道更加细腻与真实。
(二)老年报道关键词集中于问题的解决,老人积极形象呈现不足
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社会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人民日报》在老年报道稿件中对养老金、养老保障政策、包括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养老服务等议题给与了足够的重视,也凸显了对新时代发展形势下产生的空巢老人、农村留守老人等的关注,值得肯定,但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这容易形成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让老年和问题相连,养老和社会包袱等同,产生老年歧视。
现代社会大众媒介是传达社会群体形象、提供社会群体话语表达的重要手段。早在1922年,舆论学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就提出了“脑海中的图像”的概念,指出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实际上是由媒介现实构建成的拟态现实,媒介现实能否客观准确反映客观现实,将影响受众对客观现实的认知[4]。
大众媒介对老年人的精神面貌、身体状况、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描绘,会在潜移默化中构建或重构社会大众对老年群体的看法、观念和印象,进而影响老年人的自我认知。作为塑造社会形象的重要力量,大众传媒责无旁贷地需要参与构建积极老年群体形象,在“积极、健康老龄化”的宗旨之下,确定好老年报道的价值导向,这将有利于非老年人对老年群体的态度,营造尊老、爱老的氛围,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三)报道政治倾向明显,平民视角不够
因为身体、年龄、社会参与等原因,老年人从客观上已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重要部分。如何在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宗旨之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指导之下,借助大众媒体完成老年诉求,从人文视角帮助老年人了解和接受老年期的生活,帮助老年人克服困难、解决其面临的生活问题等,这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生活的健康有序,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针对《人民日报》的老年报道的框架构建和相关研究文献的学习,笔者认为完善该框架,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传播主体(记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对老年社会进行客观、专业、有深度的解读,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事关社会和谐与稳定,也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发挥自己平台的优势,不仅呈现出老年问题、现状,推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参与解决,更应该从深层次创造“老年问题老年治”的社会认知,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记者必须具备专业的老年知识,亚利桑那州的资深记者韦斯特说:“记者要写出精彩的老年人报道,必须钻研经济、心理学、文化、法律、教育、伦理道德、政治、医药甚至是房地产发展和城市规划。”[5]
其次,报道内容上增加平民视角的报道。就目前来看,《人民日报》的老年议题的话语权基本置于官方与专家学者的话语之中,主要关注养老保障、养老服务这两个内容。中国老龄事业从“十二五”期间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老年群体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基础上,同样需要旅游、休闲、社交娱乐等需求。
正如我国老年传播学者陈勃所言,“大众传媒的老年形象呈现影响到大众的老年观、老年人对自身的态度及非老年群体的态度”[6],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为老事业”服务的宗旨下,创新议题,创造老年群体参与传播活动的条件和能力,提升老年群体在媒体中的主动地位。资深编辑詹姆斯认为,老年人报道要避免简单化,应向多样性和深度报道的方向努力,这是由老年读者的多样化所决定的。老年人报道要着力于为老人们提供各种机会,并为他们提供可以参考与模仿的范例。
再次,建议人民日报增设老年部,象科教部、农村部、文艺部一样,加大编辑力量和版面。定期出版老年专版,避免长期以来对老年报道的无计划性,无规律性。
最后,在传播方式上实现新旧媒体的联动。据调查,老年群体对传统媒体的依赖较强,另一方面,新媒体形式发展迅猛,据《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的数据,近几年来,60岁以上老年群体接触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人数有所增长,从2000年的283.5万迅速升至2012年的902万,增幅为218.2%。可见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成为信息消费的重要方式,因此,《人民日报》在利用报纸做的同时,注重利用新媒体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扩展性、贴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分享观点“宣传工作要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守住党报的“喉舌”及舆论导向主导地位,在工作方式上要创新,拓展传播渠道,用新媒体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全方位、多触角地传递党关于老年问题解决的声音。
注释:
[1].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4-28/3004638.shtml
[2][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13-14.
[3]http://baike.baidu.com/view/2426392.htm?fr=aladdin
[4]黄铭顺.拟态环境主体建构与主体解读的多重意涵[D].成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2002.
[5]马莉莉,美国报纸的新亮点:老年人报道日益引起关注,《新闻实践》?2004年02期
[6]陈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对老年形象的呈现,《甘肃社会科学》62006年第6期
(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社交媒体对城市社区建设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SWC-155)
(作者单位:三江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