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时评编辑的几个严防
范文 曹振坡
互联网为人们发出个人之言提供了极大便利,热点事件甫一出现,跟进的时评便如雨后春笋,迅速充斥各大网站的时评版块。纸媒的时评栏目编辑再也不发愁稿源了,只要点开某一网站的时评版块,各色言辞精彩的原创评论稿件任尔挑选。一些网络时评作者,因其作品屡被纸媒转载,在时评界拥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随之而成为某些纸媒的固定供稿人甚至专栏作者。然而,网络时评中尽管不乏精品,但纸媒的时评编辑仍需有一双慧眼,严以把关,以免观点偏颇甚至谬误之作抢了“话筒”,损害所在媒体的公信力。教育领域乃时评高产之地,招考政策、学校管理、职业道德、师生冲突、校园伤害等都易引发质疑或抨击。现就以教育时评稿件选编为例,对编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略作探讨。
一、严防以偏概全,孤例为据
网络时评写手写稿时一般看重两点:出稿速度和稿件冲击力。速度慢了,就会被别的写手抢了先,冲击力弱就换不来点击率。而且,网络写手并不都是业内行家。比如,有的写手对教育政策、规划、现今状况、发展趋势等仅仅是一知半解,却凭一腔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因而,许多时评稿件看似痛快淋漓,却禁不起质证。
比如,某报所刊一篇时评《文科高考状元为何语文“没考好”》,评论由头是安徽省去年高考语文平均分较低,不到90分,文科状元也只考了112分。前年该省语文平均分也不高。由此,作者抛出如下观点:出卷人持“不正常”心理,总是想着法子抬高试题的难度,设陷阱搞玄乎玩文字游戏,看答题人脑筋能不能急转弯。
作者身份是安徽某学校教师,很可能还是语文教师,对语文试卷评头论足具备一定资格。但其论断未免下得有点武断。首先,有一两年分数不高能否代表一个省的出题水平?惶论代表全国。其次,或许某些题目带有了些许脑筋急转弯的味道,但这是否就能表明出题人总是想着法子抬高试题难度、设陷阱搞玄乎玩文字游戏?
“很多考生都认为语文考试“拿不准”,也与此不无关系——平日一些狠下功夫的学生,往往考不好;一些不下功夫的学生,往往考高分。”“很多”“往往”,这两个词用得未免不太负责任。有几个平日狠下功夫却考不好的学生,又有几个平时不下功夫却考得高分的学生呢?
写评论不是写通讯,也不是写报告,不需要准确的统计数据,但也不能想当然,仅凭几个数字就得出某个结论。评论编辑绝不能跟着作者的思维走,必须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以免误导读者。
二、严防简单推理,草率结论
好的评论作者会全面看待问题、辨证分析、慎重下结论。而某些作者为了追求观点的分量,以吸引眼球,却是预设某一观点,继而牵强论证。这样的文章貌似理通,却禁不起剖析。
比如,某晚报所刊发的一篇评论《十万元追星,得从教育身上找病根》。评论由头是重庆4名女大学生花费12.8万元,为其所崇拜的某明星组合成员在地铁站内投放灯箱广告,其中一名受访者称所花费用来自她们所积攒的压岁钱、奖学金和实习工资。该评论的主要观点是这4名大学生没有责任意识,这笔钱本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这笔钱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家庭的负担,哪怕很多家庭并不在乎这种负担,但对它的正确使用能体现出一个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无关穷和富,只关乎一个大学生的修养和素质……孩子大把花着家里的钱,不仅家庭本身,甚至整个社会都有一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观念。因为,钱直接与面子挂钩,花掉的是钱,挣回来的是面子。”
12.8万元由4个人均摊,每人3.2万元,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但由此推断4位学生缺乏责任意识是不是有些证据不足。有许多明星,生活较为奢华,但在公益事业上也很慷慨,我们能因为他的奢华而说其没有责任意识吗?本新闻事件中,接受采访的那位女生还诉说了这样一个事实:她们在偶像的号召下,用奖学金参与了免费午餐计划,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送去免费午餐。请问,没有责任意识的人,会有此热心之举吗?人家有那样的消费能力,在个人喜好上多花一点也未尝不可吧。
“……整个社会都有一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观念。”此话更是顺嘴出溜——整个社会的荣耻观都错了位,何以证明?我们的社会居然已堕落至此了吗?
作者预设了大学生责任意识欠缺的观点,于是围绕此观点搜集、陈列根据,但那些根据太过薄弱,论证也很苍白,难以服众。
评论编辑一定不能听作者一面之“辞”,要挖一挖评论由头的“真相”,全面地审视被评事件,对作者的观点多几个质疑——这样说行吗?严密不严密?
三、严防借题发挥,信口开河
以小见大是写评论惯用套路,但如果借题发挥过了头,失去边际,也会导致无聊甚至谬误。
比如,某知名网站所发的一篇评论,由头是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面试题中有做实验、“逛博物馆”等考题。作者由此还引出另一个由头,新课标全国卷Ⅰ语文试卷中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女儿向警方举报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警方核实后处罚了父亲,此事引发热议”,要求考生由此材料写一封信。作者的观点是,一些农村考生没有做过实验,没有对博物馆的切身体验和认知,有些偏远农村学生甚至连高速公路都没上过,因而这些试题对农村考生不公平。作者认为,出题的专家应充分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在考题上尽量向农村考生倾斜。
“平心而论,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农村的考生在起点上就已经遭遇到不公,现在在高考题目上再出一些农村孩子不曾听过、见过的内容,这在客观上无疑会进一步拉大城乡考生的差距,令农村的学生处于更劣势的境地,这对农村考生来说不仅是一种二次伤害,更对他们造成了二次不公,这让期待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的农村娃儿情何以堪?”
城乡教育水平的确有差距,但农村考生在学习中不做实验吗?国家的课程标准对此是有要求的。而且,从初中开始,许多农村学生就大量流入城镇中学,城镇学校一般都具备做实验的条件。即便是乡村中学,也不可能因为条件所限而“摒弃”实验课,国家财政对学校购置教学设备是有专款的。至于“逛博物馆”的体验,农村考生总体上肯定不如城市考生,但没逛过不等于不知道,博物馆又不是什么稀罕物,一名高中学生,难道没从课本或是课外阅读中了解一下博物馆为何物吗?“museum”可是英文课本中很早就出现的一个单词。倘若连博物馆都不知为何物,中国人民大学也不必招他了。有些农村学生没上过高速公路,因而做那道作文题就吃亏——此更是无稽之谈,见没见过高速公路对学生写那封信有多大影响?而且,现在的资讯如此发达,高中学校又不会在深山里,怎会对高速公路零认知呢?假如把网友的调侃也当成真,那作者的智商就有问题了。
评论编辑应持稳健平实之心态,在缺乏“硬稿”时,宁肯发一些中规中矩的平实之文,也不可选用“虚火”炽盛、信口开河之作,以免成为舆论圈的“帮哄”者。
四、严防错误导向,杂音惑众
纸媒,特别是主流纸媒,其对舆论的引导力远大于网络,而评论又是纸媒的观点“标牌”,因而,纸媒评论编辑一定要有导向意识,坚守正确导向,避免所编稿件发出弦外之音。
仍以《文科高考状元为何语文“没考好”》为例,文中有如下文字:“另外,评分不规范不严肃也是语文“没考好”的一个重要因素……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阅卷者拿到试卷就忘了原则,改着改着就马虎起来,一旦上了快车道就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试卷中的表达题,往往只看字写得好不好、足不足数,内容基本不看就判分。去年安徽阅卷还出了个小意外:改到一半时,组织者看大家过于“神速”,忙叫刹车减速;改作文不仅就花几秒钟看个首尾,还为了有效把稳,大多数人习惯给个中间分……有人说:一些地方的语文高考是作贱语文,也作贱语文教学。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这段文字的导向大有问题,给人的感觉是语文阅卷者极不负责任,凭感觉给分。高考阅卷如此重要的工作,会“粗糙”至此吗?那个小意外的真实情况是什么,编辑了解吗?如此重要环节,岂能仅听作者的一人之辞。此文一出,读者对高考语文阅卷的信任无疑会大大降低,进而产生对整个高考的负面评价。“高考作践语文、作践语文教学”之辞太不负责,作为个人意见可以理解,但不宜出现在见刊稿中。高考题都是命题组精心研究、推敲而得,即便有些考题值得商榷,整体而言怎么就产生了作践的效果?
评论编辑万不可有文责自负的潜意识。需知,读者由刊物文章中读到的观点,首先会把它归为刊物的观点,而不会归之于作者个人。见刊稿的责任,作者想负也不可能全负得起来。选稿取向本身就是一种导向。编辑一定要坚持主流导向,严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则,全面地摆评功绩与过错,对批评性评论一定要慎之又慎,绝不能让为了追求文章的锐度、辣味而忘记自己的导向职责。
(作者:河北省教育宣传中心副编审)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