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信息不对称语境下媒体平衡作用探悉 |
范文 | 赵娜 2015年岁末,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依据大规模动态流通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提取的2015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新鲜出炉。 这十大热词分别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们城里人真会玩;为国护盘;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我想静静;吓死宝宝了;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我妈是我妈;主要看气质。 看到这些词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也应该是大家常用的。网络用语的盛行,让整个社会的“传播生态系统”变得非常微妙,互联网与社会现实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让人一时之间已无法清晰分辨“网络”与“现实”。然而,客观情况是,社会大众之间在面对“信息传播”的“洪流”时,“分流”现象愈发明显。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从事新闻记者职业时的一次真实经历。 2008年7月至2014年6月,笔者就职于邯郸日报社邯郸晚报编辑部,是一名文字记者。2010年10月13日,邯郸晚报一版刊发了一篇新闻特写《亮丽的广场 市民的乐园》,内容是丛台广场开放首日记者的观感。这篇稿件是由笔者采写的。当天上午,报社的一位同仁拨通采访一部电话找笔者,问“你写的广场在哪儿呢?文中没有交代啊。”笔者连忙说:“丛台广场都报道过十几回了,就在人民路与中华大街交叉口的西北角……”他反问道:“你自己知道,别人就都知道吗?”此语一出,笔者无言以对。 “我知道的,受众也一定知道吗?”笔者不禁自问。读新闻学研究生期间传播学课程中讲到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在脑海中浮现。 一、“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沟”理论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勒夫(George Akerlof)提出了信息不对称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表述为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指“市场上买卖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是有差异的,通常卖方拥有比较完全的信息而买方拥有不完全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简单讲就是“我知道,你不知道”。 传播学里的“知沟”理论就可以看作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知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也是“信息沟”(information gap)。日本学者儿岛和人认为,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沟——知沟”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它不仅表现在贫困和富裕阶层之间,而且会广泛地表现在性别、年龄、职业、行业、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以及文化之间。 二、传媒发展使“信息不对称”愈演愈烈 “杯具、小萝莉、小月月、神马都是浮云……”网络时代,新生事物、词汇真正做到了日新月异。这些词语,乍一看不知所云,只有深知其中“典故”的人们才能做到会心一笑。近几年的社会现实表明,网络愈是迅猛发展,社会人群中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就愈是严重。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生活方式……差之毫厘,别以千里。时下很多人常常感叹,“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这种“不明白”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2010年,邯郸晚报曾做过一篇预告性的新闻报道,说时任央视戏曲频道著名主持人白燕升要来邯就中国传统戏曲研究作报告,有意参加者可到市社科联领取门票。稿件见报当天,多名读者拨打采访部电话,询问市社科联所在地。一名中年妇女“票友”专门来到报社,询问市社科联具体地址和联系电话。此事例再次告诉笔者,“我们知道的,读者不一定知道”。从事记者这一职业,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整日穿梭于城市的角角落落。一两年时间,记者就几乎走过每一条街道,采访了每一个职能部门。可是普通百姓呢?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很多人虽然一直生活在这里,但他们对这里却越来越陌生。 不同个体之间由于信息储备不同会造成“信息不对称”,除此之外,认知水平的差异也会造成该现象产生。同样以邯郸晚报刊发的稿件为例,一篇介绍新型融资方式的稿件见报后,不同读者提出的问题是不同的。有人问机构在哪里,有人问谁可以采用该种融资方式,有人问此种融资方式是否合法……同样一篇新闻稿件,读者的问题各有千秋,缘于认知的不同。 在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的6年时间里,依笔者个人体会而言,社会发展愈快,“信息不对称”情况愈烈;传媒愈发展,“信息不对称”情况愈明显。 三、记者应成为信息不对称社会的平衡者 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经济之火愈演愈烈。不夸张地说,眼下,信息就是机遇、就是商机、就是发展之机。一方面,社会大众对各种信息如饥似渴;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这一现实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沟壑”越拉越大。 2007年,时任邯郸日报社社长、高级编辑李文海的著作《守望报业》出版,其中有一篇文章,名为《努力打造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媒体》,当中写道,“我认为一个责任心很强的媒体,会时刻关心着民生,不以善小而不为,不因困难而弃之。同时,我也认为,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和实用信息,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是媒体服务读者的一个方面……打造一个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媒体,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对社会高度负责的队伍,真正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 “时刻关心着民生,不以善小而不为,不因困难而弃之”,这就是记者日常工作中应坚守的原则。唯此,媒体才能起到平衡作用,让读者获得有效、及时的信息,使“信息不对称”的差距逐渐减小。常常换位思考,常常想到读者的需求,或许正是年轻记者需要做的。做一名对社会高度负责的记者,许多年轻记者都才刚刚起步。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李文海.守望报业[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