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拉萨师专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范文 德吉央宗
摘要:作为一所师范院校,了解拉萨师专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由此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有着其特殊的意义。本文在汇总调查问卷的数据与深度个别访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拉萨师专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信息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作为思想最活跃、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势必会成为信息时代的主力军的。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与全方位的植入,使我们时刻生活在一个由大众媒介所营造的空间里。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影响源。西藏大学生群体同样深受着大众媒介的深刻影响,在享受信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被大众媒介改变着固有的生活与学习的方式。而媒介素养一词也开始被更多的人所熟悉,大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媒介认知能力与媒介接受能力、媒介批判与鉴别能力,将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媒介化的今天的生存能力。作为一所师范院校,了解拉萨师专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由此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有着其特殊的意义。本文在汇总调查问卷的数据与深度个别访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拉萨师专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一、概念的界定
对媒介素养的概念有很多种界定方式,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接近、分析、评价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分为电子媒介(如电视、广播、收/录音机、计算机、手机、摄像机、电影和VCD/DVD 等) 和印刷媒介(书籍、报纸和杂志等)。本研究中被测量的大众媒介有电视、广播、计算机、VCD/DVD、书籍、报纸和杂志、手机、平板电脑等。
二、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问卷调查的研究样本由拉萨师专的全日制大学生构成,为了确保样本的客观真实性,本研究小组在充分考虑各系部学生的分布情况、学生中的民族比例、男女生比例、不同年级、以及学生的生源等基础上。从全校六个系部中随机抽取了2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全校范围内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有效收回率为:95﹪。其中大一学生72人,大二学生76人,大三学生42人。男生76人,女生114人。藏族学生142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75﹪,汉族学生40人,占21﹪,其他民族7人,占4﹪。理工科专业81人,所占比例为43﹪,文科类专业95人,所占比例为50﹪,新闻传播类专业14人,所占比例为7﹪。区外城市生源的学生10人,占样本人数的5﹪,区外农村生源的学生为57人,所占比例为30﹪,区内城市生源的学生为38人,比例为20﹪,区内农牧区生源的学生为86人,比例是45﹪。
为了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在发放问卷调查的同时,还随机抽取了二十位在校生做了深度个别访谈,二十个学生的构成为大一学生6人、大二学生10人,大三学生4人,男生8人,女生12人,理工专业学生10人,文科类专业学生10人,汉族学生4人,藏族学生16人。并对访谈结果做了整理汇总。
三、调查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媒介选择与媒介使用情况。对拥有哪些媒介设备的调查中发现,手机的拥有率已经达到了100﹪,其次是电脑、ipad、mp3或mp4,而收音机已经鲜有人使用了。
在“您通常使用什么媒介”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拉萨师专大学生对各种媒介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其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手机;电视;互联网,使用人数分别为177人、131人、11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93﹪、69﹪、59 ﹪。排在最后的是报纸,使用人数为38人,占20﹪,而有10人选择了其他。这些数据可以说明,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已成为拉萨师专大学生的首要媒介选择,而对以报纸为代表的纸媒的接触是相对缺乏的。这与新媒体的实时性、便捷性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对纸媒接触的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据访谈结果看,学校内部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纸媒的接触,比如校园里面没有报刊亭,学校读书馆开馆时间有限等原因,也成了制约因素。
(二)媒介使用目的与态度。在对选择媒介的标准的问题中,占前三位的结果是使用方便;信息时效性强;好玩、娱乐性强,接着是信息可信度高、有权威性。其中有74﹪的学生选择了使用方便,这说明拉萨师专学生在选择媒介的时候把使用方便作为了最重要的标准,另外有42﹪的学生同时选择了信息使用强,这说明对媒介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有39﹪的学生选择了好玩、娱乐性强,而信息可信度高则排在了其后面,这说明了媒介选择的目的很多时候是为了娱乐自己、放松自己,其次才可能是获取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在对“您使用媒介的目的”的选项中,网友聊天与亲人好友保持联系;休闲娱乐;发泄不满或者抒发感情;习惯了,每天都登陆;获取信息等结果的选择率都占到了样本总人数的86﹪以上,这说明拉萨师专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目的呈多样化、个体化趋势。此结果表明人际沟通与情感依赖已成使用大众媒介的主要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媒介使用目的很多还停留在较为感性的层面。其原因可能和学生的媒介化生存能力有关系,学生在使用媒介时缺乏相应的引导,也是其形成原因之一。
(三)媒介认知情况。在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方面,对不同媒介信任度的数据结果表明信任度最高的媒介分别为书籍、报刊杂志和广播,在这三个媒介的选项中选择基本可靠和完全可靠的人数占到了样本总人数的98﹪,而有46人在网络媒体的选项中选择了根本不可靠,占样本总人数的24﹪,由此网络成为了信任度最低的媒介。这说明拉萨师专大学生的媒介信任度偏向于传统媒介,对网络媒介的真实性提出了一定的质疑,表明他们对于媒介具备了一定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在排斥新媒介,相反他们非常认可新媒介的。在“新媒介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意味着机会,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对此您怎么看?”的问题中,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基本都选择了新媒介的积极影响,这表明拉萨师专的大学生们已经接受了新媒介所带来的新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
对于媒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有156名学生选择了没有影响或者影响不大,占样本总人数的87﹪,而选择有很大影响的只有10人,仅占样本总人数的5﹪,这说明拉萨师专大学生对于媒介内容的接受与影响上表现出了较为理性的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已经初步具备了媒介认知能力。这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环境与所接受的正面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在对媒介的负面能力有了一定的过滤能力。
(四)参与、利用媒介情况。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加凸显了快速有效地获取媒介信息能力的重要性,这也成为了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的参考体系。所谓参与、利用没接信息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否利用媒介发声、表达自己的见解、想法等,二是能否积极利用媒介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在“您是否经常参与网络社交平台上的互动或评论他人”的选项中,选择经常参与网络社交平台上的互动或评论他人的有102人,占样本总人数的53﹪,选择看情况的有88人,占样本总人数的46﹪,选择偶尔或从不
的仅占1﹪。这说明拉萨师专大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网络平台参与意识,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发声。在“您在网上都与那些人互动最多”的选项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同学、网友、亲人朋友,另外有148人表示,如果一天不接触网络社交平台,会感到不习惯。这表明网络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网络社交依赖。在“您是否参加过媒体的活动”中,有70﹪以上的学生表示参与过各类活动,这表明拉萨师专大学生的媒体参与意识较强,参与热情较高。
据访谈结果显示,现在的很多学生相比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更喜欢在网络等虚拟环境的沟通,表示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呈现自己更加真实的一面。也有同学表示,和熟悉的人交往也会选择QQ、微信等平台。很多学生也喜欢在公共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可以获得避灾现实中更多的认可,也有同学说因为错了也没有关系,所以愿意说,也能找到和自己观点相近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依赖,学生更喜欢借助虚拟平台,而不是现实环境实现人际沟通,也说明了现在学生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压力。对于网络平台的参与热情,表明了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达欲和被关注、被认可的渴望,说明学生已经具备较为稳定的自我认知体系。
(五)对媒介素养的认识与了解。在对媒介素养一词的了解上,只有15个学生选择了很了解,有40人选择了了解一些,仅占样本总人数的28﹪,其余都选择了听说过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或没听说过。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了解,结果也是基本一样。另外在“您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括哪些”的选项中,媒介法律意识;媒介交往能力;媒介批判意识;媒介使用技术几个选项被大多数学生所选择。据访谈结果分析,拉萨师专学生对媒介素养一词是相对陌生的,但对媒介认知的渴望度却很高,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
这表明,拉萨师专大学生虽然对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等次表现出了很大的陌生与疏离感,但是,基于对大众媒介的认识与了解,以及现代信息时代的要求,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实施表现出了很强的期待与渴望。
四、调查基本结论
1、学生对新媒介的接触频率较高;
2、学生对于媒介的使用在更多地局限于人际交往与自我放松、自我娱乐的目的;
3、学生对于网络等媒介上的负面信息有一定的辨识能力,有一定的警惕心理;
4、学生对于报纸、书籍、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信任度要高于网络媒体;
5、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网络参与意识;
6、学生对于媒介素养缺乏认识与了解,表现出了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缺失。
基金项目: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校级课题《拉萨师专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编号:LS201502Z)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吴琼.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2.
2.丁滨.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蔡骐.论媒介素养的建构与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1.
(作者单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