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文化室景观:新疆农村文化传播载体发展的一些思考
范文 内容提要:本文以新疆农村文化读物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探讨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
关键词:文化传播;农村文化;文化载体
基金项目:本文为艾维依主持的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社会经济统计研究中心项目《新疆生态文化建设动态分析研究》(项目编号:050314B05)的阶段研究成果。
传播是一种社会信息系统,文化载体在农村的传播发展成为了农村社会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在这些文化载体传播的信息中,文化信息既作为一种社会信息存在,同时也是作为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内容被传播出去。农村社会结构曾是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社会主要结构,随着近现代工业的发展、改革开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转变,现代的市民社会到来了。农村区域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社会走向全面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今天,农村社会依旧在中国整体社会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所以,农村社会的文化建设正是发展传播学的要义,即利用传播手段有效地帮助改变贫困的现状,促进社会发展。

农村文化室(有的叫“农家书屋”),貌似并不起眼,却植根广大乡土,影响亿万农民,是最基层、最直接、最亲民、最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长年累月、润物无声,承担着传播文明、引导风尚、宣传政策、促进繁荣的社会重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还肩负着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反对分裂、抵制极端的政治使命。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现代文化发展观的系列阐释精神,2010年以来自治区上下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室建设投入,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为封闭的乡村生活带来了新风。不过,与初具规模的硬件相比,我区农村文化室的软件还有很大薄弱环节,建而不活的情况比较普遍。
一是认识与定位存在偏差。有的地方将文化室作为宣传室(传达文件、宣讲精神),有的作为活动室(搞各类集体活动),有的作为娱乐室(打牌下棋健身),更多兼而有之,很少主要被作为图书室的。多数文化室,房间都不大,靠墙摆些书架,稀疏排放着书报杂志(总量不多),房中间或放一些棋牌麻将桌,或是扶贫援助的健身器材,农民不常来,来了也主要是打牌下棋消磨时间,较少去阅读。这使得文化室尚未能很好发挥文化作用,与文化室本身应有之意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一切文化的汇集、是目前最具经济性的文化知识传播介质,图书室理应是农村文化室优先发展的方向和第一功能定位。忽视这个关键点,说明我们基层有的决策者的文化观有待提升。
二是农民爱看的读物少。阅读要从培养兴趣开始,文化室的读物需要与农民认知水平与兴趣爱好相适应。但现实中,对这类读物的内容配置缺少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农家书屋工程、图书进村工程作为供给主渠道,不是从满足需要出发专门去定置读物,而主要是按书刊批销系统在各地的存量情况配发读物,带有部门化特点,不但单位配发量有限,而且适合农民看、农民主动看的太少。捐赠的图书也是五花八门,缺乏针对性。笔者盘点了一些室存书目,按数量依次是:①政治理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都有,当前的理论重点不是特别突出,而且不乏领导读本、理论研究之类高深之作。②专业技术类。其中包括种养殖、家庭副业等实用读物,受到欢迎。也有不少非农的专业技术书刊,包括学术专著等。③社科文艺类。很受农民欢迎,但存量很少、品种陈旧。很多农民喜爱文史类读物,青少年喜欢不同类型的小说,宗教知识类也有需求。这些正是去极端化和弘扬现代文化的有效切入点。④民文读物。品种不足,特别是专业技术类、社科文艺类,远远达不到需要。⑤中小学教辅。数量极少,今后可作为对农支教的新措施,予以加强。
三是读物难以补充更新。追求新知是阅读和学习的永恒动力,图书室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更新品种。但在重硬件、重数量的认识导向下,文化室读物的持续更新尚未被重视,也缺少有效的保障机制。主渠道农家书屋工程、图书进村工程在一次性建设投入后,对后续补充更新读物没有进一步安排,相互间也缺乏补充衔接,导致不久就会出现读物断档的情况。社会捐赠本身就是临时性的。有农民称,文化室的书越读越旧,不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书已经破烂不堪。还有管理不善的问题,也是机制不健全的表现。读物分类、登记、保管、借阅等程序一般都没有规矩,无专人负责,书籍报刊放在那里,积灰不说,污染、损坏、丢失也是时常发生。文化室虽有管理员,但都是村干部兼职,往往既不热心文化,又不懂得经营管理。乡镇虽设有文化专干,但多数人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职(专职),常常被抽调从事其他重点工作,无暇指导农村文化发展。
有的干部说,农民不爱读书。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条件改善、环境变化,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是越来越高,求知欲甚至更旺盛,对知识和书籍抱以更大渴望,这是发自人性的必然趋势,关键在于能否提供适合农民阅读学习的书、农民爱读的书。
前不久著名作家阿来接受采访时指出,农民不读书不能全怪农民,那里(指文化室、图书室)提供的书是不是农民需要的?是不是农民能看得下去的?需要有人去研究。阿来说,他曾在同一家农村书屋看到有20多册相同的书,它们都没有拆封,静静躺在那里。有些地方配置的书根本就不适合当地农民阅读,比如,在高原地带配置的书教你如何种藕,在四川配置的书教你如何种海带等等,都成了笑话。他还抨击了一些人把捐书当成处理垃圾的做法,认为捐书也要捐别人用得上的书,不是把自己不要的书处理成捐书。
与文化室形成对比的是,一些清真寺也設立图书室,有针对性地选购并提供宗教类及外延书刊,很受群众欢迎,不少人作完礼拜就会去认真阅读。
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应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使新疆区域民族文化特性和信息时代的媒介相结合。布局新农村文化工程,根本的建设思路还是壮大农村经济,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只有农村经济增强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文化建设才能有长足发展的保障。为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各级、各部门都应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扶持力度。要树立农村文化工作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把文化工作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农民的精神空间需要填补,农村文化室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目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供给侧,应抓住关键环节,首先提升读物供给的质量和效益,以有效供给激活农民的文化需求,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促进自治区文化产业提档升级。
(一)转变发展观念。把乡土图书馆、农家书屋的功能作为农村文化室的首要功能,把图书报刊作为农村文化发展的首要载体,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满足农民阅读需要和兴趣(即农民爱看)作为发展方向,把及时补充更新读物的机制建设作为持续动力。通过书刊供给改革,有效引导农村社会兴起阅读和学习的蔚然之风。
(二)科学制订书目。自治区应按照“三农”工作总体规划,召集各方面专家学者,在了解民意的基础上,定期为农村文化室制定书目,兼顾政策宣传、知识普及、技能培训、休闲娱乐等多重目标,指导读物引进和更新,补足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最后一公里”。在书单中,读物品种要达到一定规模,实现多种搭配、各类互补,适当增加原来短缺的文史、民宗、文艺、教辅和民文读物。
(三)建立可持续机制。建议整合原有机制的后续工作,统一口径,长期统筹实施“农村文化室读物配送工程”,按照选定的农村文化室书目,由自治区财政承担国家投入以外的各项读物购置及配送费用、文化室日常管理维护费用,由自治区新闻出版部门组织批量购书和安排运输,由县级政府协助分送。建立各类读物入库、保管、阅览、更新的配套规章制度,从返乡文科大学毕业生中选聘文化室专职管理人员,有偿服务并定期考评。
(四)拓展活动空间。作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应依托书籍和知识的力量,主动参与社会宣教。一是为村两委和工作组开展的活动提供文化配合。二是与学校合作,组织安排好学生寒暑假的课外活动。三是邀请专家开展巡回文化讲座,帮助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四是与爱国宗教人士合作,按照有关规定,满足青少年宗教知识需求并引导树立正信。五是常态化播放各种影视光碟,建设农村文娱生活环境,树立现代文化发展观。
(五)增添民文读物。适应区情特点,根据书目,在依托援疆机制、调处好著作权问题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译文工作,翻译一批民文优秀读物。依托“东风工程”下阶段的工作机制,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民文读物出版的支持力度,梳理以往的民文优秀读物并再版印刷,不断增加投放品种。
参考文獻:
[1]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 陆学艺.“三农”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 成汉昌,刘一皋.中国当代农民文化——“百村”调查纪实[M].中原农民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新疆职业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3: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