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灾难事件报道的着眼点
范文

    谭海燕 韩怀军

    灾难事件是突然发生的,由于无法预料或难以预料,造成人畜重大伤亡和物质财产巨大损失的突发事件。不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难。灾难事件的发生都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公布实施,新闻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不断走向深入。当前的灾难事件报道一个显著特点是。新闻媒体开始在信息采集、传播的各个环节融人人文关怀,灾难事件当事人和新闻受众的主体性地位越来越受到尊重。灾难事件的报道要关怀与事件相关的每一个具体的人,要,以他们的幸福和利益为本。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视环境.做好灾难预警

    监视环境是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正如美国现代报业奠基人约瑟夫·普利策所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记者如果能够敏锐捕捉到社会上的各种安全隐患。发现灾难事件发生的苗头,并及时进行报道,将是对人们最大的人文关怀。诚然。很多灾难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很难预料,发出预警往往是相关专业机构的职责。但是很多人为灾难是因违法违规生产建设行为所导致的.往往是不该发生的、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如果记者是称职的瞭望者。有时候可以发现这些人为灾难的苗头。对此类苗头进行及时“监视”,可以引起相关部门和当事人的关注。

    二、关怀灾难事件的受灾民众

    1.报道灾难真相.监督政府对事件的处置情况

    灾难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对事件的真实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公正的报道.是媒体对事件受害者最大的人文关怀。这些真相包括事件的伤亡情况,救援情况,灾后安置情况,事故的原因,对责任者的追究等。媒体对真相及时准确的报道.既能防止谣言和流言的产生和传播。还能监督相关部门对灾难事件的处置情况。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发生后.上海的地方媒体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事件的广泛关注.将政府部门对事故的救援、安置等工作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2.公布遇难人员名单

    与其说人们关注灾难事件.倒不如说人们关注灾难事件中的人。当事人的命运应该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伤亡情况历来是灾难事件报道的核心新闻要素。当前的灾难事件报道中,伤亡数字的公布已经成为常态。但是,遇难人员的名单却鲜有公开报道。在众多的灾难事件中,死难者往往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然而,人文关怀应该是对个体的尊重。

    上海媒体《东方早报》和《新闻晨报》于11月17日以庄重素净的版面.刊登了上海“11·15”特大火灾部分遇难者和失踪者名单。这份名单来自灾民安置点的公告栏。名单一公布.网上便掀起情感波澜.网友对这两家媒体肃然起敬,称此举动直接体现着对平民生命的尊重。

    3.挖掘灾难事件中的人性光辉

    任何灾难事件都是悲剧,充满了哀伤和悲痛的情感。然而在灾难面前,人们又不是被动的承受者。危急时刻,人们与悲情抗争的力量被激发出来,总有人会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和生命与灾难抗争。灾难中的悲欢离合、生命传奇和心手相连闪烁着熠熠的人性光辉。对这些人性光辉的挖掘,给生者以前行的勇气和力量。“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原因。”上海“11·15”特大火灾的报道中。有很多记述了火灾背后的真情故事。有为了对孙女“活着出去的承诺”拼命逃离火海的爷爷奶奶;有在大难来临,为了瘫痪丈夫同生共死的妻子:有两次冲进火海救助妻子的丈夫;有冒着生命危险,将老夫妻背出大楼的消防队员……这些报道是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关照,给人以心灵的温暖和抚慰,体现了对受害者及其亲人的人文关怀。

    灾难事件的报道,还会引发人们的悲天悯人的情怀。社会公众通过慰问、捐款捐物、投身救灾行动等方式表达出的同情和关爱,也是对受害者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是灾难事件报道产生的结果,也会成为灾难事件新的报道题材。而对这些同情、关爱行动的报道,不仅使遭遇不幸的人得到安慰,还会在社会上唤起更多人的爱心,使得人文关怀的效应继续放大。

    三、关怀灾难事件报道的受众

    1.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面对灾难事件,广大受众会对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给予高度关注。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人们首先会在心理上产生同情心,关注灾难的伤亡和救援情况。而本地受众因与灾难事件有地理和心理上的两个接近性,更是迫切了解事件真相.以便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拥有人文关怀理念的新闻媒体要满足人们对灾难事件信息的渴求。及时报道事件真相.满足人们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上海“11·15”特大火灾发生半个小时左右,上海本地媒体新民网就进行了第一条独家报道。随后,上海电视台打破原定的节目安排.对火灾救援情况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直播。在后续报道中,全国各个层次的媒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满足了各地公众的知情权。

    2.向受众提供服务性信息

    每个灾难事件发生时,总会深切影响到与受灾民众具有相同或相似处境的人。灾难发生的原因、灾难发生后如何逃生、如何避免此类灾难等服务性信息会引起受众的急切关注。媒体发挥教育功能,向广大受众提供相关的服务信息是灾难事件报道具有人文关怀的表现。在上海“11·15”特大火灾发生不久,各大新闻媒体的网站在跟踪报道事件最新进展的同时,向受众提供了详实的服务性信息。比如新浪网的服务性信息包括:高楼火灾为何蔓延快、高层火灾为何灭火难、高层建筑设计不利于火灾救援、遭遇火灾应该怎么做等专题。从网友的留言看,生活在大城市高楼里的受众对此类信息的关注度极高。这说明服务类信息的传播是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中应该给予受众的应有的人文关怀。

    3.深刻反思.关怀公众利益

    灾难事件的反思报道属于深度报道的范畴。“深度报道不仅在向受众提供一般化的新闻信息,而且由此及彼,把个案的问题推而广之;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背景透析,延伸新闻触角,向广大受众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在灾难事件反思报道中,对新闻背后“新闻”的挖掘,能够让事实经过理性过滤,从而挖掘出灾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比如腐败问题、失职问题等。而由此及彼,将灾难个案中的共性问题挖掘出来。往往能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从制度层面上解决此类问题,从制度上防止悲剧的再次发生。由此可见,反思性报道是对公众长远利益的关注,是人文关怀的又一体现。

    上海“11·15”特大火灾发生后.《三联生活周刊》刊发了主题为《58个生命警示了什么;谁的城市?》的封面故事。《“意外”火灾与灭火极限之痛》、《一位建筑师眼中的胶州路大火》、《一座城市如何长大?》等深度报道,反思了在这样一起付出了沉重生命代价的悲剧发生后,我们该从中获得什么?对火灾的直接原因进行了深度透视,对城市管理者眼中的盲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如何尊重人居住,如何保障人居住的安全,如何使城市更有居住的温暖与舒适,应该成为我们谋求发展最重要的前提。这样的深度反思。是想促进城市安全管理的制度化,使城市居民的利益得到根本的保障、彰显了人文关怀的本质精神。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