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记者到一线的启示 |
范文 | 姚代凤 恩施日报社开展的记者到一线活动,组织33名记者到30多个点采访,浓墨重彩地推出来自基层的鲜活报道,受到读者好评。 此次推出的报道,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记者不辞劳苦走基层的务实作风,还看到了《大桥横空添美景》、《风情小镇浮眼前》、《越转越火“地盘子”》、《高山明珠惹人爱》、《昔日坡地变良田》等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细细品味“记者到一线过节”报道,给人以许多有益的启示。 带着深情厚谊贴近群众 新闻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只有融入百姓生活,才能走进其内心世界;只有了解百姓诉求,才能感知其所思所盼;只有扎根基层,才能提高素质、增强本领。 2013年11月7日至8日,恩施日报的33名记者兵分三路,分赴咸丰县朝阳寺镇、坪坝营镇和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采访。按照编委会“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把镜头对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要求,记者们进农家、宿农舍,与村民拉家常、话发展,在基层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 夜宿农家话农事,群众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新闻增强了感染力和亲和力。大家感受最深的是,只有深入基层,扎根生活,才会对群众多一些关爱,才会以客观的视角关注社会百态,才能让报道有更强的感召力。 在朝阳工业园和恩黔高速朝阳大桥、白果园循环经济路、黄虎坪片开发区等工地,大家与工人、村民悉心交谈,记录这里的巨大变化。在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大家先后到金龙大道北段、龙凤初中、喻家河水库、龙马旅游风情小镇、青堡“四位一体”烟叶综合服务中心等建设现场采访。记者所到之处,看到的变化令人鼓舞,当地干群的实干精神让人印象深刻。记者们沉下身子静下心,与百姓同吃同住,从劳动生活中汲取营养,写出了一批鲜活生动的报道,《风情小镇浮眼前》饱含真情,感人至深,可读性强;《高山明珠惹人爱》有故事有细节,内容翔实,说服力强。 用敏锐的视角发现亮点 长久以来,恩施日报一直坚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开辟了《走在山路上》、《身边正能量》等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新闻栏目,培养记者深入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锤炼记者深入基层、贴近百姓的作风。但时间一久,发现鲜活的稿件逐渐少了。如何从形式到内容发现新闻亮点,更好地体现“走转改”的精神实质,成为摆在编辑、记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基层新闻大多看似平常,如果就事论事地报道,可能就少了吸引力。如果眼睛敏锐,就能从一般中发现特殊,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挖掘出新闻亮点来。在“记者过节到一线”活动中采写的《建起画廊好致富》,通过建设朝阳画廊这一新闻事实,反映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特色产业发生的巨大变化,村民的致富愿望与旅游产业建设相融合,绘就了一幅生动和谐、欣欣向荣的乡村图景。如果就画廊写画廊,稿件视角一般化,就没有了新意。 新闻从实践中来,就要坚持新闻从群众中来,“走转改”活动,是提升新闻品质的好办法。在“记者过节到一线”活动中,大家把笔头向着基层、镜头对准现场,紧扣生活脉搏,深入了解基层的新情况、新变化,写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新闻报道。如《特色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写的是朝阳寺镇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致富,反映的是“政府在这方面动了大脑筋”,从引进种子,到柚苗培育、田间管护,再到产品销售,无一不与政府的作为紧密关联。 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亲历过。记者在一线过节,并不是往田埂走一走就行了,而是要眼睛向下看,心往基层想。如果没有真切的体验,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很难写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富有思辩力的报道来。 接了地气稿件才有灵气 生活和实践是新闻的本源,只有用心灵感知群众冷暖,把镜头、笔头、话筒对准群众,才能在热腾腾的生活中找到新闻工作的契合点和共鸣点。不可否认的是,有的记者存在作风浮躁、文风虚华的现象,被戏称为鼻孔朝天的“老爷记者”、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和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这与“时代的记录者”美誉相去甚远。 在“记者一线过节”活动中,大家立足基层,感受到群众劳动创造的智慧,走到群众身边,了解到群众为过上富裕生活付出的艰辛,与群众一起劳动,领会到“接了地气稿件才有灵气”的含义。 身处新闻现场,是记者的职责与使命,节假日也不例外。记者到基层采访,最关注的是基层的发展、基层百姓的疾苦。“作为地方媒体的记者,身在基层是优势。只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就能写出有灵气的文章……”这是一名年轻记者的采访感言,一字字,一句句,情感真切,引人深思。 (恩施日报)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