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网络问政与网络民意的有效对接 |
范文 | 崔伟 信息时代,网络已然成为社会公众进行意见表达、利益诉求、舆论发酵的公共领域平台。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和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网络民意随之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这给政府执政能力带来巨大挑战。为及时、有效引导网络民意,处理网络舆情,政府应采取网络问政的方式来与网民互动,实现与网络民意的无缝对接。 网络民意的形成及特点 网络民意在百度词条上的解释为: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基础,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互联网上论坛和社区、博客等手段自由发表评论和意见,聚合某种愿望和诉求,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兴民意。网络民意是信息时代技术与政治民主共同进步的结果。互联网是所有人的平台,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网络上,自由、随性、平等的人文精神得以弘扬,草根与精英同台,网络让每一个个体都有表达的渠道,都有群体依偎,这些个体意见集结起来,便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网络民意。网络民意具有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影响的广泛性、表达意见的真实性、议题的多样性以及生长空间的虚拟性等特点。 网络民意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网络民意对政府管理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政府执政理念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以网络为载体反映民意、表达民声的现象日益增多。当一起起事件因为网络民意的关注,从扑朔迷离到迅速进入实情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快速通道时,网络民意展示出它特有的力量。在一起起网络事件的发展和处置过程中,党和政府对网络民意显示出极大地包容和重视,这凸显了政府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其次,网络民意对政府管理的影响还表现在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逐渐普及,网民数量的快速增加,互联网使得网络民意蓬勃发展、热情高涨,参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政府充分重视网络民意表达,包括每年的两会代表委员都积极与网友互动,征询网民意见,提高了群众参与政府系统决策的积极性,实现了政府和群众的互动。如今,通过互联网察民情、汇民智,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已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必修课”。 网络民意的有效对接 网络民意的形成和兴起,极大地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而且,网络民意纷繁复杂,并非都是理性的。如何面对网络上的汹汹民意,如何引导民意往理性的方向上走,如何与网络民意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实现网络问政与网络民意有效对接,这极大地考验着政府的网络问政能力和智慧。 首先,转变传统政府管理理念,尊重网络民意,牢固树立“网络观”、“服务观”。网络问政改变了传统政府官本位的运行模式,领导干部代表政府与公民在网上平等地对话与交流,与所有的服务对象一视同仁,平等地进行互动、共享信息,这充分体现了实施网络问政的目标:为全社会提供全面、便捷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服务模式。所以,网络时代,尊重网络民意是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体现。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因为网络民意反映的是民众的意见、态度。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尊重,即是对网民的尊重,体现的是政府对民意的尊重,对公民主体地位的尊重,这既是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也反映出民主执政、科学执政意识在政府施政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 其次,是在实践中用好网络,畅通网络民意。一方面,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学习网络知识,要深刻认识到信息时代网络民意的重要性,要走进网络深入网络,多到一些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平台倾听网友的意见、建议和批评,积极与网民交流沟通,认真解答网民提出的问题,多与群众和网民交流。建好政府网络问政平台,将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建成政府的网络服务窗口,切实履行信息公开、为民众办实事的应用平台,使网络问政成为“民意直通车”。另一方面,重视网络应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提高政府与公众间的沟通质量。及时回应网络民意,不断创新网络沟通模式与互动渠道,深入网民关切热点,满足网民需求。建立网络问政长效机制,提高对网络民意的整合和引导能力。 最后,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规范、引导网络民意。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拓展,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在网络上的行为都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所以,针对网络“双刃剑”特性,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关键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加强对网络的日常管理,尽量不搞或少搞短期行为,要用强有力的制度来保护网民的合法合理意见、建议和批评,打击某些不法网络行为,以构建规范有序、文明诚信的网络环境。 (沈阳市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