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当代新闻工作者核心能力提升与坚守 |
范文 | 马知远 刘海贵 【摘要】进入网络时代,特别是自媒体全面勃兴后,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适应新形势,各类新闻工作者既要坚守专业主义理念,恪守思想引领职责,确保媒体机构的引导力:一方面要保持严谨的信息判断力,自觉对于社会生活、网络平台上的各种信息展开甄别和把关,确保为社会和用户提供优质信息。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要为新闻产品提供充实、深刻、丰富的内容,为作品“铸魂”,并自觉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强化其表现力和吸引力,使好内容与好形式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用户的需求。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闻生产;互联网思维;把关;引领 当下信息传播进入网络时代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更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新闻网站—社交媒体—自媒体,今天可以说到了自媒体时代。[1]自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普通民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获得了相当的主动权乃至主导权,他们可以自主发布、分享信息,由此形成巨大的传播力量,UGC(用户原创内容)已经成为众多网络平台上的重要内容构成,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态势。 伴随着UGC信息生产模式的勃兴,“去中心化”或曰“去组织化”成为自媒体时代非常鲜明的传播特点之一,如此格局变化对媒体机构及其新闻工作者构成严峻挑战:先前媒体机构在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不复存在,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媒体机构经常难以抢占“第一落点”,有时还不得不在自媒体后面跟进报道,职业新闻工作者的“主角光环”日渐式微。面对如此情形,人们普遍认为媒体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该具备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中心,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从生产者转型为服务者。不过,服务并不意味着迎合,通俗也不是媚俗、低俗和庸俗的代名词,在自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理应保持足够的定力,有效平衡服务与引导的关系,恪守自身应有的引导职责,确保媒体机构的引导力,并在此基础上保持严谨的信息判断力和严肃的新闻生产力,为社会提供高品质、正能量的新闻产品。有学者曾提出如此观点:最重要的是保护新闻行业的独立性和传播者的职业属性,让媒体把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当成主业。[2] 一、增强判断力,发掘优良信源 自媒体时代出现了“人人都有智能手机、个个都是记者”的传播现象,普通民众随时可以通过自媒体等平台发布信息;在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传统媒体机构已不能完全掌握主动权、主导权,许多时候媒体机构还会从自媒体发布的信息中发掘、搜集线索,将这些信息作为自己开展后续报道的源头。 但是,自媒体上呈现的信息往往带有感性、简单、极端化等特点,甚至具有非理性色彩,UGC原创内容在水平上参差不齐,不加选择和判断即“全盘接纳”显然不符合追求与坚守新闻真实的新闻工作准则。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自媒体平台、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新闻工作者必须拥有“慧眼”,以敏锐的眼光、开阔的眼界、精准的眼神去分析信息、辨别信息,运用专业主义精神对各种信息展开综合判断,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效果,通过自己的“火眼金睛”寻觅出对公众真正具有意义、能给他们带来实用价值和帮助的信息。这种新闻判断力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针对自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进行审慎把关,另一类则是跳出自媒体平台、主动寻觅具有新闻价值、报道意义的新闻线索。 在自媒体提供海量信息的时代,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便是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和判断,在认真把关的基础上对信息展开分流,淘汰不具备高品质新闻禀赋,如缺失真实性、新闻价值等要素的劣质信息,只把真正有价值的内容通过媒体机构提供给公众,这是典型的“做减法”。其理由很简单:由于大量自媒体的存在,公众日常接触到的信息太多,以至于形成沉重的“信息过载”负担,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媒体机构不加选择,提供的新闻信息中充斥着缺乏品位、质量的劣质新闻产品,将无法增益公众的信息接触和享受,反而加重其负担,背离公众对于媒体机构的信息期待。因此,媒体机构有必要帮助公众从“海量信息”中发掘优质信息资源,并着力为公众打造有价值、高品质的新闻产品。 新闻工作者正确应对、运用自媒体等网络平台上的新闻线索和信息来源是一门很深刻的学问。新闻职业规范要求他们始终保持专业主义态度、质疑精神,将自媒体平台上的各种信息当成采访、报道的“原始素材”,而非将其视为值得充分信赖的“新闻成品”,在此基础上以新闻真实性判断和新闻价值判断作为素材精选的基础性要素。 同时,新闻工作者不能满足于仅仅对自媒体信息进行“二次采集”,应该自觉摆脱对于自媒体的依赖,主动从社会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有新闻从业者在总结自己的工作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正深入到基层,跟老百姓倾心交谈,才能采集到真实的第一手素材;努力跟拍、不懈采访,才有得到最生动、最鲜活内容的可能,成就一件件优秀作品。[3]深入采访、发现新闻始终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专业记者的基本功,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开展新闻工作的基础,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自媒体的兴起而降低其重要性。 质言之,在自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强化自身的新闻判断力、发掘优良信源的职责呈现出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态势:一方面要坚持从实践中发掘新闻线索的优良传统,扑下身子深入实际,寻找最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的鲜活新闻;另一方面则要保持敏锐的眼光、理性的头脑,及时从网络、包括各种自媒体平台上搜寻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丰富自己的报道内容。在这个意义上,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一样,都成为新闻工作者獲取新闻线索的基本来源,然而网络上情形更加复杂,稍有懈怠就可能出现疏漏,所以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开展新闻甄别、把关时更加谨慎、仔细。可以说,在自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发掘优良新闻源的职责不仅没有减低,反而更高,但只要恪守新闻工作的原则和理想,一切困难和迷惑都能够迎刃而解。 二、提升生产力,制作优质产品 当下的新闻生产格局已然发生了巨大改变,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设备和技术参与新闻生产形成潮流,新闻从业者自然可以、也应当借助这些便利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产品制作能力和表现手段,但始终不能放弃深入思考、主题策划及素材筛选等,这些最能充分体现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换言之,高科技设备和技术可以为生产出精美、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奠定物质基础,但它们作为工具性存在却无法替代新闻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人”的因素始终处于支配地位:人决定在新闻作品中使用哪些素材,人决定用何种方式串联素材,还是人决定着情感、思想的方向……当下新闻生产仍然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生动故事比先进的技术更能打动人,真挚情感也比流畅的动画更具有感染力,人的思维及其高度、创意和策划能力等是新闻产品能否获得“灵魂”和“生命力”的决定性因素,优质新闻作品从本质上看还是新闻工作者主导、借助先进技术和设备呈现出来的信息、精神产品。 新闻工作者主导优质新闻产品生产的第一层含义,是他们善于对获取的信息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和有机整合,努力追求新闻信息内容的厚重与深刻性,促使新闻作品有深度、立意高,形成独特的新闻价值。 直接从社会生活、网络空间等处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琐碎的,其主要价值在于披露基本信息,满足人们“知其然”的基本需求,要使这些信息显得更加深刻、丰富,能系统反映某些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让人对于自己所处的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则需要新闻工作者以基础信息为起点,将其有机聚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深度报道。现阶段,自媒体、社交媒体在大部分时候抢占了信息披露的“第一落点”,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完全可以将具有厚重感、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新闻产品打造成自己的“拳头产品”——有学者断言:以信息挖掘和观点整合为主的专业性的研究型报道,会成为网络时代主流媒体的标志和最有竞争力的产品。[4] 近年来,国内许多主流媒体机构通过主题策划、信息提炼及整合等方式,制作出许多“爆款”新闻产品,而围绕主题开展详尽的思考、尽力实现深度阐释通常是其重要路径。例如为配合北京举办冬季奥运会、表现冰雪运动在我国蓬勃开展的状况,在记者深入开展前期采访和调研的基础上,新闻生产合作单位共同参与脚本写作、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以中小学生的个人经历反映“冰雪运动的种子、奥林匹克精神的种子在越来越多中国孩子心中萌芽”的主题。用小故事阐述宏大主题,将中国致力于“三亿人上冰雪”的努力娓娓道来,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5] 由此可见,新闻工作者在引导优质新闻产品生产时,策划、信息整合等能力不可或缺,要对同题素材反复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的素材运用于作品中,同时认真思考,提炼出最契合公众需求和兴趣的主题及新闻点,并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表现出来。 技术进步始终是引发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关键动力,现阶段技术对于新闻信息的呈现和表达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新闻信息传播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强调多样化、立体化和场景化,实现信息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完美匹配,用最合适的方式包装内容,才能产生最好的传播效果。在此背景下,新闻工作者要在技术使用和表现形式上同样显示出深厚的专业功力、以制作精良的新闻产品赢得用户青睐。 当下,多媒体方式、多种技术手段在新闻生产中广泛使用已经成为潮流,视频、图片、文字、游戏、动漫等表现形式组合运用,能够有效提升用户对于新闻信息的阅读体验,新闻工作者必须紧跟互联网发展的最新技术、成果等,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传播技术丰富新闻信息的表现手段,让各种技术和设备“为我所用”,不断创新报道形式,强化新闻产品的吸引力。例如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自运行以来,就在创新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上下了大气力,利用先进技术推出了大批新闻图片图表、音视频(脱口秀)、H5、VR等融媒体作品: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一本政经工作室推出动画短片《当民法总则遇上哪吒》,通过“胎儿哪吒受赠记”“游戏装备找回记”“见义勇为获补偿记”等小故事,介绍民法总则草案中的若干亮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法,短片迅速刷爆微博、微信朋友圈,成为“两会”报道的“爆款”产品。[6]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他们又推出动画短片《孙悟空的三个锦囊》,用3个小故事生动讲述人大代表在治理环境污染、促进交通扶贫、完善医保等方面为民解忧的情形,短片在新媒体平台首发后,仅仅6小时内点击量即突破1000万。 媒体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要让自己生产出来的新闻信息打动公众,达到“入脑入心”的良好传播效果,始终应当保持主导技术、合理运用技术的思路:第一,坚持以自己的思维引导产品生产,通过策划、信息整合与提炼等方式,在新闻产品中注入充足的信息容量和深度。第二,着力追求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在产品设计上突出情景感知、贴身感应、随时互动等特性,促进表现形式新颖、生动,使好内容与好形式有机结合,为社会和用户提供优质的新闻产品。 三、恪守引导力,输出正确思想 新闻生产的终极目标是将合格、高质量的新闻产品供给社会和用户使用,最大限度为用户服务是应有之义。同时,媒体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把公共价值放在第一位,新闻产品可以保留相当的娱乐性,却不能一味娱乐化,而应当坚持引导和引领,为社会和用户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 在网络深刻影响社会的当下,新闻内容的生产、分发和消费都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发生了颠覆性变革,媒体机构不能只追求单纯的内容输出,更应该关注其新闻产品能否满足用户体验的需求,对用户形成黏度,最大限度引发用户的共鸣。基于此,当代新闻生产必须坚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点所在,认真分析既往报道的阅读、分享、评价、转载等互动指标,并深挖隐藏在这些指标背后的用户需求和喜好,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提供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坚持互联网思维、积极服务用户,无疑是媒体机构当下的一个重要发力点,为此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生产中深入挖掘故事、情感要素等,并以活泼、生动的方式和手段表达、呈现出来,达到吸引受众的效果。但是,服务不是一味迎合、降低身段的代名詞,新闻工作者不能为了流量、点击率或浏览量而牺牲新闻的品格。总之,媒体机构、特别是主流媒体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公共性和社会担当,不能自我降低社会责任的高线。 在网络时代,新闻信息的报道和传播显然已经分层,自媒体可以放松把关标准,把各种信息都传递给外界,但作为服务于媒体机构的新闻工作者,却需要在职业活动中有所坚守,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恪守专业主义,坚守人性道德、社会伦理,以价值取向作为重要的依归:时代需要思想,专业媒体机构的新闻作品有思想方能产生极强的穿透力,不断给人以深深的启迪。[7] 其实,服务用户与引导公众,都是现阶段媒体机构在新闻生产中应当遵循的基本态度,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与对立,反而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媒体机构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必须借助良好的用户服务才能实现,只有新闻产品真正切中了公众的关切,使其乐于接受,才能寻求到情感的共鸣点,在吸引中实现导引。另一方面,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闻产品,充分发挥感化和教化功能,引领民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社会道德水准,实际上是更高层次的服务,媒体机构、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优势在此进程中也能够充分显露出来。 四、结语 由一个人或一群人自主运作的自媒体,在相当程度上独立于媒体机构,外界认同他们的独立人格,并不把他们看成机构性的媒体。由诸多专业新闻工作者聚合而成的媒体机构,外界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人与机构密不可分:媒体机构的新闻产品质量、服务意识及实现程度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而新闻工作者则要以媒体机构的社会担当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这对新闻工作者的能力、素养和责任感提出了不同于自媒體运营人员的特殊要求。 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眼力和手力,进而在信息判断力、新闻生产力等环节充分体现出来。在自媒体风起云涌的当下,专业的新闻从业者应当坚持有所改变、有所坚守的原则,努力为用户提供更具价值的新闻产品。 新闻工作者的引导意识不能改变。在高度强调服务、强调互联网思维的时代,他们不能完全将用户的要求作为自身开展新闻传播活动的绝对指针,而应当发挥引领作用,自觉引导用户提升思想深度。因此,新闻工作者严谨对待新闻线索、信息源的职业素质不能改变,不能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迷失方向,失去判断的标准和原则,使低劣、不合格的信息内容进入新闻生产环节;同时也不能满足于当“键盘侠”、长期只进行“网上采访”,而要经常深入实际、接地气,获取鲜活的新闻素材。 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生产能力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变革而不断改进、提升。基于互联网运用发展起来的各种新技术极大促进了当下的新闻生产,新闻从业人员很有必要学习、理解并自如驾驭这些技术,促使生成的新闻产品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推动媒体机构更好发挥公共性,充分履行其社会职能。 [基金项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融媒时代新闻生产变革研究”(SXH3353025)] 参考文献: [1]张洪忠,梁爽,张诗雨.自媒体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新闻与写作,2016(5):28—31. [2]严功军,吕宜梁.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伦理问题的现实表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5):152—156. [3]晏琴.“爆款”没有捷径,只有“笨功夫”[J].新闻战线,2019(9):11—14. [4]林晖.数据驱动的研究型报道:互联网时代的财经新闻新趋向:兼谈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改革[J].新闻记者,2017(2):64—68. [5]骆国骏,李斌,等.5个月20部短视频个个过百万的背后[J].中国记者,2019(5):44—47. [6]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主流媒体弘扬主流价值的四个路径[J].新闻战线,2018(15):10—12. [7]施宇,王志昭.新时代背景下媒体的新责任[J].新闻爱好者,2018(7):94—96. (马知远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海贵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校:赵 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