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怎样降低报纸差错率? |
范文 | 高海霞 【内容提要】虽然说无错不成报,但是我们要努力做到减少差错,增强报纸公信力,而且要时刻注意,有些错误是坚决不能犯的,比如政治性差错,一旦出现就有可能导致一张报纸停刊。所以,需要引起每一个采编人员的重视,绝不能掉以轻心。 【关键词】差错 后果 原因 应对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尤其是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更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从事编辑工作10多年,笔者也犯过一些差错,也看到了别人的差错,有的差错虽然无关大局,但是长期存在就会影响报纸发展;有的差错则引起宣传主管部门的重视,甚至给报社带来重大损失,所以,采取多种方法减少差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 说起来,报纸差错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这里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政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和知识性差错。 一、导向之弦时刻紧绷 对于报纸而言,最出不得的差错就是政治性差错。一旦出现这类差错,后果往往非常严重。大体来说,政治性差错主要包括:领导人姓名、职务差错,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不恰当表述,有关国家尊严的,还有就是一些涉密性内容等。笔者印象中最常见的政治性差错是把港澳台地区和一些国家并列,这个问题涉及国家领土主权,千万不能大意,所以,每当看到“港澳台”这几个字就要特别注意。 另外,领导人名字也容易出错。自从采编人员用上电脑,很多人用的都是拼音输入法,这样就会出现音同字不同的情况。有一次,一篇关于国家前领导人胡耀邦的报道,由于打字人员的疏忽,通篇都是“胡耀帮”,刚开始笔者也没有发现,就是觉得看着有点儿别扭,但是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就在将要复印的时候,笔者突然反应过来了,吓出一身冷汗,如果见报后果不堪设想。从此以后,只要是遇到有疑问的领导人名字,笔者就会反复看,从网上查,确保无误。 二、注重细枝末节 真实是报纸的生命力,如果出现失实报道就会对报纸造成致命伤害,轻则引来官司,重则影响报纸生存,所以,一定要严防这类差错出现。 事实性差错不单单是指上述这些造成严重后果的差错,还包括事实的某个成分不准确、表述不统一、引用不确切等。事实的某个成分不准确又包括人名、单位名、时间、地名等有误。比如,人名、单位名、职务有误,把“张三”写成了“李三”,把“某某旅馆”写成“某某宾馆”,把“董事长”写成“总经理”;地名有误,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写成“广西省”;还有规定名称有误、引语有误等。表述不统一主要表现在译名、计量单位、数字等出现前后不一致或与国家规定的通用标准不符。比如,前面用“10厘米”后面用“10cm”等。 另外,新闻报道中常常会引用一些名人名句,这也是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有一次,一位很权威的作者写来一篇稿子,其中引用了《红楼梦》里的名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但是可能是打字的原因,稿子里把“即”写成了“既”,笔者第一次看稿子时因为考虑到作者的权威性,觉得不会出现这种错误就疏忽了,后来看第二次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问题,所以不能有这种思维,不能相信任何人,大家都有可能犯错。 稿件中还有一种常见错误,那就是数字错误,这也是事实性差错的一种。这种错误有的可以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因为一个小数点错位或者多一个零少一个零结果就会大大不同。笔者编过财经类版面,常和数字打交道,按照报社规范,“10000元”要写成“1万元”,方便读者阅读。因此,常常有人在改写过程中出错,有的写成“10000万元”,有的写成“1元”,这就要通过上下文来分析判断到底是多少;数字错误还有一类是单数与总数不符,比如,“数据显示,2016年1~2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8762亿千瓦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117亿千瓦时,第二产业用电量5915亿千瓦时,第三产业用电量1325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405亿千瓦时”。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笔者都会把单数相加,看看是否与总数相符。 以上所说的事实性差错,有的虽然看起来无关痛痒,但是影响并不小,长期存在就会给读者造成伤害,进而影响到报纸的生存发展,因此采编人员不能轻视。 三、基本功一定要扎实 搞文字工作,首先得练好基本功,提高业务素质,千万不能小看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的差错。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评选,不允许有一个标点错误,二等奖评选不允许有一个错别字,如果有这类差错,即使稿件内容再好也不能过关。想想看,因为一个字或者一个标点符号差错而错失大奖,是不是很遗憾?2016年4月23~24日,内蒙古日报社组织了新闻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内蒙古日报社原汉文总编室主任杨彦魁就讲了这样一个事例:那是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评选,内蒙古自治区一家盟市报社推选了一篇作品,素材很好,写得也很不错,但是就因为标题把“内蒙古”写成了“内蒙”而没通过,一字之差非常可惜。其实,这类差错就属于知识性差错。知识性差错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常识性错误、逻辑错误、用词不当、标点符号错误和错别字。 常识性错误有很多,涉及方方面面,此次新闻专業继续教育培训,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辑孙亚辉就讲了一些这类差错,比如有人把“阳春三月”改成“阳春四月”,其实,“阳春三月”就是指的阴历三月,不是指的阳历三月,不能随便乱改,“金秋十月”也是同样的意思,也不能随意套用;还有人用“七月流火”形容7月天气十分炎热,这也是错误的,因为意思正好相反,“七月流火”恰恰是形容天气转凉,这样的错误出现在报纸上会误导读者。另外,用错量词、数词、形容词等,把特殊节日日期写错,世界读书日是4月23日,有的写成4月22日,世界知识产权日是4月26日,有的写成4月27日,这些都属于常识性差错,不应该出现,如果自己不熟悉就要及时核实。 报纸最常见的差错就是用词不当、标点符号错误和错别字。用词不当往往会闹出笑话,甚至影响到新闻作品的评奖。还是在新闻专业继续教育培训中,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辑孙亚辉讲了一个例子,有一位记者因为把“搭载航天飞机”写成“搭乘航天飞机”而与大奖失之交臂,令人叹息。用错标点符号的情况也比较常见,该用逗号的时候用了问号,该用单引号用成了双引号,该用句号却用了问号等等。比如:“我想知道他去了哪里”,这是一个陈述句,而不是一个问句,句尾应该用逗号而不应该用问号;“他和朋友去掏了一窝小鸟共12只。饲养过程中逃跑1只,死亡1只。”这句话里只有一个主语“他和朋友”,但是中间用了句号,造成后一句成了无主句,所以“12只”后面应该用逗号。错别字是最防不胜防的,尤其是那些字形相近的,比如“震撼”写成“震憾”,“型号”写成“形号”,“紧跟”写成“紧根”,等等,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错误,避免这类差错,要求采编人员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从小处着眼,防止影响大局。 上面所说的这些差错,都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希望可以通过这些例子引以为戒,从而降低报纸差错率。当然,这些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其他类型多样的差错需要防范,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努力堵住每一处差错。 (作者单位:北方新报社) 编辑:王洪越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