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亟须建立媒体融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
范文 | 黄楚新 当前,媒体融合伴随技术的更新迭代向更广阔的的天地行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内容呈现、融合报道提供了多种样态,并且这些创新性的因素正在向媒體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深处蔓延。新技术、新平台的出现与媒体融合的各个阶段紧密结合。因此,如何借助新的技术力量为媒体融合提供科学、规范、专业的评价体系是我们亟需思考和解决的一个急迫问题。 2017年,媒体融合发展的特殊标志之一是许多传统媒体开始“跨界”:如电视开始做评论,报纸开始做视频。一些报社单位不仅有新媒体中心,还开始组建团队,进军视频领域。媒体融合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视频化的浏览方式可以再现新闻场景,让观众与重量级采访对象面对面,让媒介组合形式更加丰富。以秒拍、梨视频为代表的短视频资讯内容非常流行,用户接受程度较高,这就是将声音、画面、图像等元素相结合,以丰富媒介组合形式,增强互动感的典型。这些新的表现方式效果如何,我们应该能用量化的办法将其测量和评估出来。 未来,知识付费还是会向垂直纵深领域发展。以教育为例,深挖幼儿园教育、小升初、中考、招生政策等某一领域,才可能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知乎平台上“素人专家”的出现,说明在当今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通过知识共享都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但个人的经历毕竟有限,对知识的精深挖掘需要长期的积累,如果仅凭借短暂的信息差距,持续做“互联网的搬运工”,将与“标题党”面临同样的问题:吸引力不会长久。持续吸引用户注意力需要优质、有特色的内容,这是未来知识付费应当真正发展的方向。 现如今,文字记者会拍摄新闻图片、新闻视频,甚至可以做出镜记者的情况越来越多。主持人、播音员、撰稿人和导演等工作的内容范围正在发生交叉,这意味着负责新闻生产、编辑、评论的人员职能都融合在一起了。但问题在于,这种“全媒型人才”能否满足各方面的专业需求。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新闻从业者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也对新闻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对媒体机构人员岗位的设置提出新的要求。 面对媒体融合,经常看到两种极端化的倾向:一种是自高自大,认为新媒体没什么了不起,传统媒体历史更为悠久,新媒体的影响有限,即便发展不下去,也可寻求政府、体制内的庇护;另一种是自暴自弃,一味鼓吹新媒体对注意力的吸引以及其技术优势。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各种媒体的优势与劣势,比如传统媒体的长处在于公信力和更强的专业度,而新媒体的优势则在于制度灵活,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思维。媒体融合的正确态度是将二者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地扬长避短。 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基础、国家政策导向和新兴媒体发展的基因,在中国,新型平台若想崛起,需要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注意力,也就是用户。我国用户接收新事物的速度非常快,比如2017年的共享单车普及,用户接纳并使用的过程很迅速。目前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中,我国占了四强席位。在中国,新媒体的应用形态十分丰富,这与庞大的市场基数、先进的技术和适应速度极快的用户是分不开的,这也为媒体融合后续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媒体融合是一项艰巨且长久的任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当探寻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投资收购也好,资源互调也好,双方借助彼此优势进行整合重组,才能形成更有竞争力的媒体态势,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当然,其社会效应如何,经济效应如何,都需要有专门的指标体系进行衡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