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做好党报校检工作 |
范文 | 刘燕杰 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工具,对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党报校检工作与党报质量休戚相关,是确保党报高品质、高水准的重要环节。 一、深厚的政治修养是做好党报校检工作的基石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五个“事关”、四个“牢牢”,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因此,党报校检人员必须在工作中把握好正确的政治导向,为党的新闻事业把好关,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校检人员在校检稿件过程中绝对不可麻痹大意,疏忽了新闻原稿中隐藏着的政治性错误,否则将会使党报权威、品质大打折扣,对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校检人员首先要扎实学习并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其次要运用理论指导并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时俱进。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夯实政治修养,提高政治辨别力,打好党报校检工作的基石。 二、过硬的职业素养是做好党报校检工作的关键 校检工作是记者采写、编辑编排工作的升华,校检人员是党报面对受众的第一读者,也是把关者、“守门员”。做好党报校检工作,过硬的职业素养尤为关键。 (一)不断学习丰富知识 “问渠哪得轻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闻事业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包罗万象、纷繁复杂,要求新闻工作者成为学识渊博、博物多闻的杂学家。作为党报校检人员,除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新闻学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并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兼容并蓄、触类旁通。 例如,《内蒙古日报》上的《弟弟搬进了新楼房》(2016年2月22日2版)一文初次大样上写道:“但他从此也背上了4万多元的贷款,每月还需还1300多元的利息。”还有《贴“膏药”防血栓》(2016年12月20日10版)一文初次大样上写道:“用这种药贴的好处之一是可以自动检测到血栓形成风险并施以适量抗癌药物,药物作用更快更有效,无需让患者通过接受验血才能知道是否有血栓风险。”这两句话中的“需”都应当是“须”。“须”字偏重事理上情理上的必要,强调一定要,词性为副词,后面常连接动词或动性较强的词语;“需”字则偏重需求之意,词性为动词,后面常连接名词类词语,一般搭配物。这些基本的汉语言知识,却是记者写稿、编辑编稿过程中最易忽略和出错的。所以,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学功底对于党报校检人員来说就如水对于生命般必不可少、至关重要。 又如,《光明日报》上一则图片新闻《蜡梅迎春》(2017年2月2日1版)中写道:“广西省桂林市西山公园内的蜡梅迎春绽放,阵阵馨香袭人,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赏梅。”“广西省”犯了地名常识性错误,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华视点》一则新闻中将“零下15摄氏度”错写成“摄氏零下15度”,“摄氏度”是一个完整的计量单位,“摄氏”与“度”不可分开,也不能简称为“度”。这些错误日常屡见不鲜,党报校检人员要想一眼识破,就必须广泛涉猎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做到博古通今、融会贯通。 (二)高度负责恪尽职守 态度决定一切。要想做好党报校检工作,必须要有高度负责、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有了这样的态度,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对讯头、字号、日期等细小错误,甚至政治性、政策性等重大失误有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的洞察力,而不会大意失荆州。 例如,《内蒙古日报》上的《优化资源配置 激发旅游市场活力》(2016年11月7日5版)一文,初次大样上写道:“十大主题产品是:主席视察寻迹、冰雪欢乐大观、百眼圣泉体验、穿越林海雪源、百里雾凇观赏……”这句话中的“雪源”应为“雪原”。带着责任心、带着纠错的眼睛认真校检,这种小错必然现出原形,而一旦麻痹疏忽则会不小心漏掉。校检人员应时刻警钟常鸣,对新闻稿的差错保持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心态。 (三)放平心态积极乐观 校检工作比起其他新闻工作难免枯燥乏味,校检人员要放平心态、积极乐观。要善于从平凡的工作中发现无穷的乐趣,让相对机械、呆板的工作转化为创新和有趣的愉悦行为。校检工作是对记者写稿工作、编辑编稿工作的再推敲、再升华,能够使文稿更严谨、更完美,更符合宣传规律、更适合受众阅读。这样一个锦上添花的过程难道不令我们快乐吗?当面对工作上的差错时,不应陷入自暴自弃、惊慌失措的状态中,而应积极调整心态、转化情绪,及时反思,总结出现错误的原因,培养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舞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三、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做好党报校检工作的保障 《韩非子·喻老》曰:“千丈之堤,溃于蚁穴,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这句话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忽略细节必将酿成大错。党报一旦出现差错,不管这个错误是记者写错、编辑编错,还是改样错、动版错等等,都与校检人员脱不了干系。因此,校检人员必须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地抓住一个个字词、标点符号、新闻“五要素”等字里行间隐藏的各种差错,更要把好新闻稿的政治关、政策关、导向关、语言关,要不断培养自己对错误的高度敏感性和辨别力。 例如,《内蒙古日报》上的《选台拖拉机去耕地》(2017年4月6日9版)一文,初次大样上写道:“屯垦队镇大南坊子村村民李忠仁坐上花1.34万元新买的拖拉机上喜上眉梢。”其中“坐上”和“拖拉机上”两个“上”重复,应将“坐上”改为“坐在”,或者将“拖拉机上”中的“上”删去。这样的小差错从理解文章角度讲并不影响阅读,但却是党报上决不允许出现的错误。又如,《内蒙古日报》上的《阿荣旗8种产业扶贫模式既输血也造血》(2016年9月29日9版)一文,初次大样上第三自然段写道:“其中通过发展产业脱贫8749人、易地搬迁脱贫1371人、生态补偿脱贫124人……”第四自然段则写道:“通过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他在那吉镇购买了1套住房……”其中“易地”与“异地”前后不一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国家的一项扶贫政策,文中都应当用“易地”。如果校检人员疏忽大意最终见报就会是个严重的错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一名党报校检人员,我们应当时刻进行自我反省:有没有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有没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有没有将严谨缜密、一丝不苟贯穿于工作的始终。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事关”、四个“牢牢”铭刻心头,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将高标准、严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文字、每一篇新闻报道、每一张报纸上,不因任何因素的影响而放松、懈怠,要严格把关、严谨细致、恪尽职守。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王洪越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