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机器写作威胁下内容付费给新闻人的启示 |
范文 | 【内容提要】机器写作的深度发展令编辑室解放的同时也部分取代了新闻人的工作,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与新闻人的关系,避免机器写作的正面威胁成为下一阶段人机融合亟待解决的困扰。而随着内容付费的兴起,受众主动寻求优质内容,内容市场出现庞大的需求,同时由于机器写作在创造知识上的局限,让人机协同时代的新闻人拥有了差异化发展的突破口。新闻人要摆脱机器写作的正面威胁主要靠优质内容,在人机协同时代新闻人应找准定位,回归内容,要成为独家优质内容的提供者。 【关键词】人工智能 机器写作 人机融合 技术革新为受众提供各种获取内容的渠道,数字化转型早期各大报业集团也尝试推出以付费墙为代表的付费内容阅读,试图把优质内容推销给核心用户,但成效不大。在数字端设置付费门槛不符合互联网的共享开放的特征,编辑记者推送的优质付费内容不能保证能够匹配每个受众的需求。事实上,受众免费获得的信息已经过载,而优质精准定制的独家内容却变得越来越稀缺,互联网内容付费的出现为受众和定制内容搭建了通达的渠道。不同于付费墙的错误逻辑,内容付费行为无需信息提供者设置价格障碍来争取受众。相反,受众主动诉求稀缺信息,由受众自身评估知识的价值,从而通过接受有偿支付交换精准内容。付费完全现象背后隐含着庞大的内容需求,但“卖”的内容依然由人生产,机器稿件的模板式内容与程式化解答并没有体现出人深度思考和亲身体验的意义价值。 一、内容付费体现出优质内容仍是刚需 付费是鼓励内容生产,促进信息传递的有效方式。内容付费打破了以往以内容生产者主导的信息交易逻辑,主动权转移到受众手上,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内容一直是受众的刚需。早年的付费墙失败案例反映出媒体主动设置付费门槛,推出人人皆可付费获得的优质内容并不会得到更多的受众。相反,如果主动权转移,受众主动寻求内容并愿意付费获得,这样的内容才是媒体从业者需要提供的。在机器人全面融入编辑室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新闻人的价值是不是已经完全位移。从内容爆发性需求来看,人在独家内容的生产上明显优于机器写作,价值和优势也并没有完全转移到机器上。 受众愿意主动付费获取信息,源自三个方面考量。首先,内容付费属于稀缺资源,由于付费手段设置了信息获取门槛,私密分享形成闭合的信息流通,用户只能通过付费渠道才能获得内容生产者的信息分享。其次,在传播者层面上,媒体从业者与写作机器人的不同点在于内容附加的信誉价值。受众有权威性和信誉的需求,内容付费的价值依托于媒体从业者长期建立的公信力,受众更愿意把资深的媒体从业者看作是优质内容的担保,以期获得高品质的独家信源。不过这种信誉在机器稿件上也有可能出现。Gillespie认为,“在新闻受众当中产生的客观性和公信力的心理影响,算法作为信任,真实和象征的可靠代表证明其评估是公正和准确的,免于主观性,错误和倾向性的影响。”①比如房地产和证券市场领域中机器稿件对数据的精准统计会直接影响读者的实际决定,从而存在实际影响。但从受众需求分析,读者可能又更愿意接受分析师对数据的分析解读。最后是机器无法提供的,新闻从业者擅长的非虚构写作内容。非虚构写作内容需经由人的真实体验感受来获得,机器无法代替人去体验新闻事件,即便是能模拟人的文字表述,也提供不了以人为本位的体验事实。掌握体验内容的依然是人,也只有人能拥有独家的体验信息。 二、知识创造是机器写作的局限 内容生产多而快的机器写作以显著的量级优势直接威胁新闻从业者,部分工作任务的重合令不少新闻人担忧被机器取代。我们在看到机器写作优势一面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其劣势。Neil Thurman通过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三一镜报集团、路透社以及英国《太阳报》等记者的访谈发现,大部分访谈的记者都不认可机器写作的质量,他们认为机器稿件的来源不真实可感,对新闻的敏感是不够的。一名接受访谈的《太阳报》记者认为,“机器写稿不能从人的角度来发掘从而使新闻叙事更有趣”。②优势和劣势的体现在人机关系上并不是统一呈现,而机器写作的局限恰恰又是人工写作的优势,比如知识创造。 目前人机互动是浅层的,机器提供的内容普遍性多于差异性,个性化程度过低,满足不了受众对于问题的启发式互动和认知渴求。而人-人互动能直接把问题精准垂直。算法虽然可以找到潜在受众,把受众与需求内容组成相关性链接,但生产不出满足受众的定制内容。NL Latar认为,“另一个人工智能缺陷就是算法缺乏表达意见,经效度检验的机器可以提供新知识,但却不能把新知识整合到决策建议和变动上来”。③机器负责发现和解决问题,但在知识创造力上远不及人类。相对于机器,创作和创新的出现是唯一需要依靠人的能力,人类能够识别需要,认清威胁并给出合适的答案。 三、树立人机协同下差异化发展的内容精品意识 由于机器写作与新闻人的业务价值重合,寻求差异化发展成为发展新动力。将信息整合让位机器人,让机器写作减少新闻人的重复劳动,省去更多时间和精力做好信息内容精加工是新闻人要定位的方向。机器写作作为新闻从业者的威胁者,但完全可以变成新闻人的“秘密武器”。從事语言分析的Syllabs公司总裁Claude de Loupy认为,“我们将来可能不会有获得普利策奖的机器人,但是可以有使用机器写作获得普利策奖的记者。”④所以,人机一体化是机器写作深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机集体智慧的体现,但目前机器仍无法做到自我把关,人与机器的混合编辑将会是新闻编辑室的主要潮流。机器写作既是威胁也是工具,主动权在于人,充分发挥人对内容的精加工能力,尝试利用机器辅助功能写出人机稿件。机器进化改变了新闻业原有的价值体系,在机器威胁之下我们要反思有什么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机器是否可以做到自我把关而自主创造知识,机器是否能够给予我们所有稀缺的信息,机器是否又可以做到人工稿件反复修改的“工匠精神”?从内容付费的启示看出,新闻人与机器错位发展是最好的方式。 四、小结 新闻写作机器人与记者之间彼此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用Neuberger 和 Nuembergk 所提出的 “竞争、辅助和融合”⑤三个维度来看待。从竞争方面上看,机器稿件比人工稿件有快、多、准的绝对优势,而这些机器优势恰恰是新闻人需要避免正面冲突的。当然,人与机器的关系更多的是辅助协作的关系。机器在客观数据收集与聚合,结构规范写作方面完全可以协作新闻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并提高新闻人的写作效率。但机器写作的先天不足依然是高品质的知识创新,内容付费向新闻人暗示着庞大的内容需求市场,受众对优质内容的主动付费行为依然是对人价值的肯定。编辑室引入人工智能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新闻内容生产效率,人机写作融合能减少新闻人的负担。作为优质内容提供者的新闻人,要抓住机遇和优势,与机器写作进行错位发展,实现真正的人机融合。 注释: ①Gillespie, Tarleton. 2014.“The Relevance of Algorithms.” In Media Technologies: Essays on Communication,Materiality,and Society,edited by Tarleton Gillespie, Pablo J. Boczkowski and Kirsten A. Foot,167-194.Cambridge: MIT Press. ②Thurman N,D?rr K,Kunert J. When Reporters Get Hands-on with Robo-Writing: Professionals consider automated journalisms capabilities and consequences[J]. Digital Journalism,2017: 1-20. ③Latar N L.The robot journalist in the age of social physics: the end of human journalism?[M]//The New World of Transitioned Media.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 65-80. ④John Lloyd.2016.Paid Program: Written by Robots. Accessed September 11,2017. http://partners.wsj.com/tech-mahindra/in-the-future/written-by-robots/. ⑤白龍.新闻写作机器人在美国新闻业的应用[J]. 青年记者, 2016(5):99-100. 作者简介:白龙,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新媒体、国际传播 编辑:孟凌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