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如何让文学副刊亦雅亦俗
范文 李奡
在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咄咄逼人的挑战面前,报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报纸副刊也陷于困惑茫然之中。
副刊在地方报纸中呈现两种极端走向:一是阵地萎缩,版面缩减甚至被取消。二是名实不符,原有的副刊膨胀为“大副刊”。在报纸副刊改弦更张的尴尬中,如何让高雅文学副刊一直坚守阵地对新闻人来说是一个挑战。一部分观点认为:因为一个社会的构成特别复杂,有些成分要不断地变动,社会才能显出活力;另外一些则要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指人类社会日积月累的那些成果,对人类的长远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文学就属于这一类。所以,文学副刊需要坚守,需要留够它的社会位置,不要丢失了,若干年后又回过头来找。而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在文学日益走向边缘、新老作者纷纷转轨的今天,报纸首先考虑的就是撤下文学副刊版面,腾出地方,让位于那些吸引人眼球、能带来掘金效应的热点与时尚。而通过辽沈晚报“迟桂花”版面的经营,笔者认为尽管文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但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人们洞悉这个世界、了解丰富人性、探寻存在真相的一个重要通道,如果能保持亦雅亦俗的风格并坚持与时俱进去苦心经营,就一定会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并成为“经典”。
“迟桂花”版是辽沈晚报最早的文学副刊,是名家稿件荟萃、文章品质精良的品牌版面,创办于1993年。后因故停刊,2012年5月复刊。新版“迟桂花”秉承了“迟桂花”贴近现实、贴近人生、坚持品质追求、强调审美深度的办刊原则,主张跟进现实关注当下,呼唤创作的在场主义、写作的美文主义。新版“迟桂花”力求以精短的文字展现绵长壮阔的时代画卷;以馨香的风格描述现实生活中人的艰辛与奋斗,展示其力量和希望。同时,在喧嚣与浮躁的城市驿站,为读者提供一份文化的、审美的阅读享受与心灵宁静。
新版“迟桂花”复刊后,一如既往地得到了陈忠实、冯骥才、梁晓声、曹文轩、雷达、李敬泽、冯唐等著名作家、评论家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全国各地众多资深或新锐作家及写作者广泛积极的参与。河北沧州日报文学副刊主编、著名小小说作家高海涛先生特意在博客中发文谈对新版“迟桂花”的观感。他在这篇题为《回过头来找》的文章中引用《十月》文学杂志老编辑田珍颖的话:“一个社会的构成特别复杂,有些成分要不断地变动,社会才能显出活力;另外一些则要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指人类社会日积月累的那些成果,对人类的长远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文学就属于这一类。所以,文学副刊需要坚守,需要留够它的社会位置,不要丢失了,若干年后又回过头来找。”(《专家学者评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刊登于2000年4月17日《光明日报》)。他说:“‘迟桂花已经回过头来找了。是那样的及时,是那样的动情。如果全国众多的,十二年前办得那样红红火火,对文学品质有追求的副刊都‘回过头来找那将是一个何等壮观的场面。”很多作家、作者、业内同行、报社同事也都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新版“迟桂花”的称许和肯定。有一位读者在给编辑部的邮件中说:“新版‘迟桂花标志了辽沈晚报的文化品位,请保持,请坚持。”辽宁省作协主席王秀杰以普通作者的身份参与了我们的父亲节征文活动,她说你们的版办得太好了,我每天都读,每篇稿件都可读。
“迟桂花”以其不俗的文化品位和朴实淡雅的风格,一如既往地传承了“迟桂花”的品牌品质。笔者在这里谈谈在日常编辑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雅俗共赏的版面定位
新版“迟桂花”继续坚持了雅俗共赏的版面定位。既要有文化的深度和品质,又要有生活的感性和现实性;既追求庄重感、厚重度、积淀性,也要求在场感、敏感度和当下性;既坚持报纸文学副刊的新闻纸属性,强调对现实话题、主题的介入和跟进,即创作上的在场主义,同时也要坚守其文艺的审美的表达,即写作上的美文主义,以较强的代入感和可读性赢得读者认同并引发其共鸣。虽说雅俗共赏在实际的操作中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新民晚报夜光杯是以一雅一俗两个版的互补,体现其雅俗共赏的目标追求,而我们要在一个版面上力求雅俗共赏,是一个举步维艰的事情,但是我们通过两方面的努力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行。
1.新版“迟桂花”继续走高端文化品位路线,每期至少有一二篇名家精品稿件压版定调,同时通过调动各种各样的编辑手段,开拓多种组稿路径,多主题多题材多内容的选稿、用稿、征稿,使“迟桂花”雅中有俗、俗中有雅,保持在一个高起点高质量的水准上运行。
2.通过各种主题、话题征文,调动读者参与创作的热情,在读者中发展壮大创作队伍,保证最接地气的、原创性地反映本地生活现实、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的稿件为版面增加活力和时代生活气息。我们策划的“父亲节征文”和“七日谈”主题征稿以超出我们预想的程度得到读者的积极响应。仅6月4日一天,来稿达28封。投稿作者遍及各行各业、各阶层、各个年龄段。其中有作协主席王秀杰,省委办公厅前副主任、省档案局局长刘金树这样的专业作家和高级干部,也有大学教授、海归学者、区县干部职工、部队官兵、教师、退休老人、在校初高中学生,更有边远农村老师和学生,还不乏省外作家、作者。总之,“文化、美文、话题”这六字成为我们的办版方针。
二、打造名牌栏目
“迟桂花”复刊后,即着手打造“大家微语”、“读史札记”、“城市笔记”、“七日谈”、“我的父亲母亲”、“海外风情录”等雅俗并举的栏目。其中“大家微语”栏目以新颖独特、短小精悍的栏目形式和风格受到读者广泛的喜爱和称许,既有高品位又有可读性,既有传统风情又有新时代风貌,同时又是纸媒与新媒体嫁接的产物。其中刊发的“莫言说世”先后为《读者》杂志和《广东日报》转发刊用。而《读史札记》更是以较高的文化视点,通俗易懂的美文风格,向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沈阳作家常柏祥的文化随笔被《文摘报》《中国剪报》等多家报刊转载。而“城市笔记”、“七日谈”是集结众多草根作者、反映现实、记录当下、展现新生活新时代风貌的栏目,鲜活、生动,于大俗中彰显“迟桂花”质朴清雅的品牌特色。
三、严格选稿标准
“迟桂花”的选稿标准是要求文章审美品格与思想品格兼具,强调稿件的独创性、现实感和生命活力。本着迟桂花复刊词中所提到的 “宜杂不宜纯,宜变不宜常”用稿原则,力求文章题材、体裁、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强调文章主题、思想的健康性、鲜明性,强调真情实感、积极意义以及向光性。在技术层面,要求有一定的审美高度和文学性,要求文章精短、言之有物、风格清新。用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的话说,我们选用的文章必须是活文、有生命之文,而非死文、呆文、繁缛之文、绮靡之文、矫饰之文,更非名重一时、学富五车的作家、学者在书斋中批量生产的鸡肋文章。我们希望经过一个较长期的经营和积累,新版“迟桂花”将会成为全国性的报纸文学副刊品牌版面,满足读者从快餐式网络阅读和流行性杂志阅读无法满足的审美需求。同时希望新版“迟桂花”仍能保持她既往的优雅,同时又散发出新时代、新生活的芬芳气息。
优秀的文学副刊就是个性,就是风格,就是永恒……
(作者单位:辽沈晚报)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