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巧妙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 |
范文 | 姜雪 无论是展现经济发展还是反映社会民生,时下很多题材的报道都会引用数据来说话。可以说,让数字参与报道,不仅使报道更显客观、公正,更具有说服力,而且一目了然。数字参与新闻报道的好处很明显,不过,弊端也很突出。枯燥死板是其一,难于记忆是其二。 那么,怎么才能让电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在一听一过的快速传播过程中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索。 1.电视新闻运用数字,宜粗不宜精。我们的记者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往往追求数字的精准性,这一点本无可厚非。可是片面追求数字的精准其结果就是,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如报道某招聘会,为了体现其规模庞大,报道中往往喜欢将参加人数直接引用过来,成千上万有零有整的,这样一个复杂的数字,不但播音员读起来吃力,观众在一听一过的短暂时间里要想理解起来更是颇有难度。与其在这个时候追求数字的准确性,还不如简简单单地用“超过5000人”或者“接近5000人”这样的表述来得清楚。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可以说,粗略简单的数字便于记忆,有可能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较深的印象。 2.通过比较让数字更有表现力。要想使单调、枯燥的数字“活”起来,多做类比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如央视新闻在报道我国自主研发的有轨电车整车出口到欧洲的新闻中,提到了运输要通过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安-225来完成这一任务。在介绍这一庞然大物的时候,现场记者没有局限于飞机的尺寸、吨位等数据,而是发挥了自己身临其境的优势,一方面通过镜头,将记者、工作人员与飞机置于同一个画面,大小对比的视觉冲击力一目了然。另一方面,记者也通过类比的方式介绍了这样的一组数字:“它一共有6个发动机,我们知道普通的飞机是有两个发动机。我数了一下,安-225有32个轮子,普通的飞机都只有6个轮子。普通飞机加满油油箱也就十几吨,但这个庞然大物的油箱有250吨重。”这样一番类比过后,安-225的震撼感无疑已经完全表现出来了。 3.运用换算换个方式理解数字。除了比较之外,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换算。通常我们在报道一些专业性很强、数字很庞大的信息时候,就可以将其换算为更好理解的,更加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以《新闻联播》“五一”当天的一篇题为《精湛的技艺 永远的追求》的报道为例,报道讲到了长春一汽的一位全国劳模制作磨具的精度可以达到0.01‰。这是什么概念?乍一听到这个数字,相信观众一定很难快速反应出来。好在,解说紧接着就用了“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1/6”来补充,这样就形象多了。诸如此类的例子太多太多,只是,这样做唯一麻烦的是需要一个换算和向专家求证的过程,因此只要记者、编辑们勤于思考,都一定能够做得到、做得好。 4.解读数字推进新闻报道。发掘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之进行适当的解读,能让数字变得更加有吸引力。这样一个特点在马来西亚MH370航班失联的系列报道全过程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可以说,马航失联客机的报道中,对于数字的解读始终是新闻事件进展报道的核心。因为,发掘数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一直是推进马航事件调查与新闻报道的重要线索。飞机什么时间点失去联系的,飞行的轨迹是怎样的,飞机到底飞行了多久,很多相关数字一直在随着调查进展而更新变化。不少媒体甚至如福尔摩斯一般,从马方一次次的信息发布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试图传递一个清晰的事件还原思路。在这次全世界媒体的集中报道中,大家比拼的就是对数字的整理与传播能力。优秀的媒体之所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在于其表现出了强大的数字整理和调查能力。 5.用图表、字幕等形式,使数字变得直观。除了语言表达之外,当然不能忘了电视特有的画面优势。随着新闻制作手段的提升,图表、字幕等形式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新闻中。例如在发布假日办征求2014年放假方案的报道中,央视这样处理的:在提到网友的意见反馈的时候,新闻中用了一个饼图来帮助表达网友对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的满意度。其中“满意”的占12.6%,“不满意”的占82.4%,“无所谓”的占5%。虽然,数字是有零有整的,观众未必记得清楚,但是观众只要看一眼图表,就可以迅速判断出,持哪种意见的人群最多,大致是一个什么比例。 总之,实践证明了想让新闻中的数字“活”起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要编辑、记者们多用心、善用脑,让数字生动、有趣、形象地来表达事实、阐述观点、参与报道,就一定可以得到观众的接受和喜爱。■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