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略论新闻的真实性
范文 王晗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受到各种利益的诱惑,导致一些虚假新闻报道产生。本文通过新闻要用事实说话、坚持“三贴近”原则和提升记者道德修养三方面,阐述了如何报道新闻,还原新闻真实性的本质,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关键词】事实 三贴近 道德修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受到各种利益的诱惑致使“诚信”这个词显得尤为重要。不光食品、药品等行业领域需要诚信,新闻也同样需要诚信。如今,有些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一些失实、造假新闻干扰着百姓的正常生活,对社会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说,新闻离不开事实,真实才是新闻的生命。
一、新闻要用事实说话
什么是新闻?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著名记者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我国著名新闻学家与新闻教育家王中教授引入传播学概念,把新闻定义为“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另外,我国著名新闻理论家甘惜分教授把新闻定义为“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通过以上4位新闻工作者给出的定义,清楚地说明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题为《纸做的包子》的虚假新闻。报道无中生有,编造了北京市某区一些黑加工点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出售的假新闻。消息播出后,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据北京市委宣传部报告,6月中旬,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一名临时人员自带了从市场上购买的肉馅、面粉和纸箱,授意卫某等人将纸箱经水浸泡后掺入肉馅,制成包子,用自带的家用DV机拍摄了制作过程并进行了影音剪辑,利用欺骗手段获得播出。可以说,《纸做的包子》这条假新闻,不仅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党的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还损害了新闻工作者队伍的整体形象,损害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列宁曾指出:“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又说:“要向公众全面报道和说明真相,不浮夸、不武断、不造谣、不作见不得人的私人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坚持新闻真实、杜绝虚假报道,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关系到新闻工作者的形象。新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观点,新闻工作者应如实的传播新闻,从思想上筑牢抵制虚假新闻的防线。
二、坚持“三贴近”原则对新闻的真实性起到保障作用
“三贴近”原则指的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贴近现场,才能细致入微地了解事件真相、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的点点滴滴,获得新闻线索和更多真情实感,反之报道出的新闻苍白无力,严重的则是报道失实。目前,在某些实际情况下,很多记者因有事顾不得去现场,或者压根就不想去现场,而仅仅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了解情况,回头就依此撰写稿件,造成事件当中很多好的线索和情感没有发掘和表现出来,严重的则是扭曲了原意。所以说,记者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了解到事情的原委。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记协五部门日前召开视频会议,号召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旨在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深入群众生产生活一线,把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普通群众。《铁岭新闻》中《记者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之一《城市春节:不能忘却的环卫工人背影》,报道了春节期间,环卫工人不能休息,仍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为市民服务。为了感受环卫工人这个特殊职业的辛苦,记者凌晨5点就参与到环卫工人一天工作的开始。采访结束时,记者的感受颇深,一种敬仰之情不断在心中油然而生。假设记者没有亲身感受环卫工人的辛苦,也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敬佩之情,写出来的报道也只是浅显的新闻稿,也可能在其中加些环卫工人工作中没有的事情,使报道存在一些虚假现象。
三、不断加强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是指从事新闻职业活动的人员对其职业行为所产生的社会社会作用和社会意义所应承担的责任。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主要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修养、业务能力修养。现在,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扩大,竞争力日趋紧张,有些新闻工作者抛开了道德的防线,为了一己私利,扭曲事实,不计后果。英国著名报人约翰·德莱恩认为:“新闻记者的职责与史学家相同,就是不顾一切地寻找事实真相,所以他所贡献给读者的,不是政策、国策之类,而只是尽他们所能得到的事实真相。”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某家具制造A公司负责人因另一家家具制造B公司生产出的产品在价格、销量等方面都比自家有优势,于是该负责人向某省台记者提出B公司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但该记者在未对B公司产品进行质量鉴定的情况下,与另一名记者预谋并实施曝光B公司床垫所谓“黑心棉”问题,并找来熟人给其编造“B公司床垫有异味、小孩睡了身上长疙瘩、找厂家没人管”等虚假事实,在该省台一栏目曝光,给被害单位的商品声誉造成重大损害。2003年7月,两名记者其一被法院判处损害商品声誉罪,并受到开除公职的处分,另一名参与者被单位除名。这篇报道充分说明了两名记者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更是违背了做人该有的品质。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商家的荣誉,制造出人心恐慌的氛围,更在社会中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新闻工作者的舆论代表着一种方向,报道出的虚假新闻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损害了新闻队伍的形象,所以我们要坚决制止和打击虚假新闻,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人民群众,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作者单位:铁岭广播电视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