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电视记者民生报道的语言表达
范文 冯晶
【摘 要】电视作为视听综合报道载体,体现了真实性、准确性、当下性、立体性的现代传输特点。作为电视记者,利用电视的优势,选择在事发地,通过准确、细致的观察,把现场的画面不好展示的新闻要素,用现场表述、评说的形式表达给受众,是电视记者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优势进行新闻报道的手段。
【关键词】现场 民生 表述
作为电视记者,利用电视的优势,选择在事发地,通过准确、细致的观察,把对现场的画面不好展示的关系,用现场表述、评说的形式表达给受众,是电视记者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优势进行新闻报道的手段。
一、现场观察与组织语言
面对突发新闻的现场,要有冷静的头脑,要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现场组织语言的良好职业素养。
1.案头工作是现场出镜语言表述的保障
所谓案头工作是采访前的准备,这里包括新闻背景的了解、材料的准备等等,但是,突发新闻没有更多准备的时间,需要记者通过现场细致的观察和全面的采访拿到第一手材料,所谓全面就是现场所有元素齐备的采访。例如:车祸现场,需要详细地了解事发地,位置、路线、路段。第一现场的实时情况,现场的当事人、目击者、救援者、交警、路政人员、医护人员等等。
2.术语与新闻的真实性
所谓现场新闻它的真实性源于记者现场亲历、亲闻并跟随新闻的发生发展全过程,现场的还原,一段有紧张的救援镜头的出像就因为“术语”不明而被作为空镜使用了,这实在是太可惜了,没有了记者亲临现场的画面,这条新闻就减色了不少。
二、出镜记者的评述
现场评述:是指记者在采访现场面对镜头直接交代、播报、评论新闻事实报道方式。现场评述的意义在于,结合现场进行事实的评述,可以使采访现场的各种信息通过记者的口语、动作、亲为的活动直接呈现给观众。比事后加配解说和演播室播报更生动、直接、真实。
1.记者亲历、目击者使评述更直接
以中央电视台2009年播出的《早稻为何不成熟 引发的思考》为例,在记者出镜环节,把评述语言直接呈现给了观众:“观众朋友,我现在就站在绍兴县鉴湖镇和平村的稻田里。大家看一下,在我的左边,是一片金灿灿的稻谷,一派丰收的景象,农民们已经在收割他的晚稻了。而在我右边的这快地呢,连早稻还没有成熟!你看,早稻的秧苗还是绿色的,稻子刚刚抽穗这两块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现场环境和细节的视觉信息与记者的话语融为一体,使记者的评述成为现场画面的组成部分,实现了评论的视觉化和电视化的最佳效果。
2.用数据、事实说话
在央视播出的报道《雁过拔毛》节目中,记者站在村邮政所的门前出镜,“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农民工挣的血汗钱实在不容易,尽管这样,他们还是要把生活降到最低水准,一个馒头,一块咸菜,打发一顿晚餐,但是把攒下来的钱寄回家里。家里的老老小小都指望着他们勒紧腰带攒下的血汗钱过日子。然而,就是这样的血汗钱,邮电所还要扣千分之五,乡政府扣千分之十,这种收费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呢?”
3.所见所闻 见证事实
出镜记者把见闻直接告诉观众,在《猎隼在呼叫》的新闻调查中出镜记者是这样开头的:“观众朋友,我们现在行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原市境内,从1993年开始,边境一些国家把猎隼作为神鸟,以高价收购,一只猎隼最高可卖到一万多元人民币。在利益的驱使下,边疆许多居民大量捕杀猎隼将其作为致富的门路,现在我们要去五宁乡姚坡村采访那里的捕猎隼情况,我们来到了这个村的村口,这个孩子说,他一家就是以捕猎隼为生的。”严格地说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不仅涉及新闻导语,还涉及新闻的正文。出镜记者接触到的新闻语言的语体包括报道语体和评论语体,出镜记者在报道时间的限制下,报道语体也随着新闻内容的变化而转变,新闻事实的直述到现场情景的描述,从现场人物的采访到新闻事件的点评,在两三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不同新闻报道语体内容的过渡。
出镜记者将自己在新闻现场采访到的相关人物、观察到的现场情况、事前的调查背景等内容,以有声语言为信息载体传达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出镜记者一般会采用新闻事实的概要式直述、细节详细复述这两种形式。但是,触及那个记者在做新闻事实的直述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很多,首先要注重丰富信息,突出新闻时事的中心,新闻脉络清楚,适宜视听,其次,重要细节要结合新闻时事的主体进行评述,直述的语言要流畅,表达要连贯。
三、现场情景描述 还原新闻现场
现场情景描述是记者在报道主题下,对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现场的周围环境、现场人物、现场事件的成因、现场氛围等所进行的实际描述,现场情景的描述使用的是观察描述法,对新闻现场实际存在的实物、人物、场景进行“复制”式描述方法,但是,很多记者在实际出镜时,会出现语塞现象,看着现场却张不开嘴,即使开口说话,也是语言不够流畅,说说停停,在围观者面前显得十分尴尬,这种情况的出现大都是由于观察不细,现场把控不够稳定,心理素质不强和行业术语的缺失导致的。
1.出镜记者的情态要符合现场情境
有的记者十分注重现场的镜前状态,因此,在出像时表情忸怩,语调甜腻、感情虚假,和身后的新闻背景极不搭配、不和谐。央视的白岩松、张泉灵等著名主持人,无论在香港回归的报道现场还是在汶川地震的现场报道时,都以真实的情感,关注新闻事态的发展变化;2008年5月14日,著名主持人赵普坐在演播室里,报道一位在大地震的现场抢救伤员的护士长时,了解到这位护士长在自己的孩子也被埋在倒塌的校舍内音信全无的情况下,还依然忙碌在抢救伤员的第一线,在说完“为什么我们能够这样?是因为这片土地的人民懂得互相守望和帮助”,播到这里时赵普禁不住潸然泪下。这种情感是真实的,在播报时有两处停顿,在调整完状态时又开始播报,笔者认为这个状态就把握得十分准确,有观众这样说:“我们需要这样的主播,新闻也是有感情的!”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在现场出像的报道中,要把精神状态、语速、眼神等元素和瞬息万变的新闻现场气氛融为一体;新闻现场不是拍戏,记者在现场搔首弄姿,故作姿态会惹人反感。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说非语言的使用,虽然有时的出像做导语、或做为转场、或做简短的评述,但是,在你的意识里,你不是在串场,这里也绝不是舞台。非语言里包括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手势语言和服饰语言等四种语言,但是,他们传递的信息,不是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所能替代的,而且它对有声语言起着强化或削减的作用,有时,观众会从记者的面部表情中就可以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记者的脸部表情中眼神是最重要的,关爱、疑问、惊诧、激动、同情……一系列复杂的情绪都可以通过眼神传达出去。但是,面部表情的丰富性、复杂性、多义性要求记者在报道时,还是要以新闻事实为基础,准确、恰当地使用和把握。除了面部表情外,出镜记者的手势、站姿、演示动作等体态语在现场报道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出镜记者要讲求现场的语言节奏
除此之外,电视出像记者作为在现场的新闻事件的见证人,除了把握好现场出像的语言凝练、精准,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高低、强弱,语速的快慢等技巧外,还要特别注重新闻语言的口语化,尽量使句式短小、简单,表述要灵活,停顿自如,在报道提纲的统领下,新闻的叙事结构的逻辑顺序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语句安排,几乎很少或没有必要交代换面中已知的信息,根据上下情景的转换也顺势转换报道内容,受众在信息接受上也不会产生歧义。
此外,电视新闻记者在现场出像时语言的掌控要有极强烈的给予感和交流意识,在真实的新闻现场背景下,出镜记者面对镜头,手持话筒,交流意识要贯穿报道始终。但是电视出镜记者也切记,我们说,常规状态下,电视记者出镜是表述那些画面无法表达的部分,既不能利用出镜长篇大论,或表情夸张、表演型、脸谱化的出镜,也不能面无表情、自言自语,只问不听,忽视采访对象的回答,更不能表情僵硬、机械背稿、一板一眼。因此,出像记者手持话筒,面对镜头的状态,应该是在事实清楚、逻辑严谨、字音清晰、语言流畅、表情自如、直述顺序符合视听习惯的状态,才更符合电视新闻记者出像的工作要求。
(作者单位:本溪广播电视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