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
范文 | 曾育群 摘 要:在初中阶段物理学得不错的许多学生,到了高中却学得辛苦,费时多效果差,以致新课程改革试点校里高考选考物理的人数急剧下降,这些严峻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刻不容缓,本文就初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进行研究,揭示衔接的问题,思考衔接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衔接;问题;对策 在初中阶段物理学得不错的许多学生,到了高中却学得辛苦,费时多效果差,物理成绩明显下降;初高中物理知识难度跨度大,高中学生对物理学科普遍失去信心;在上海、杭州等新课程改革试点校里,高考选考物理的学生人数急剧下降。这些严峻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工作,使学生尽快地适应高中物理学习,是摆在一线老师面前的严峻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揭示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物理情景从简单变成复杂 初中物理情景直观、具体,较为单一,而高中物理情境比较抽象、复杂,比如:研究小车在公路上运动,初中阶段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直接套用匀速直线运动公式解决问题。而高中阶段研究的物理内容复杂很多,物理情景从匀速运动变为匀变速运动、变加速运动,从单一过程问题转变为多过程问题,从简单的受力分析变成复杂的受力分析。这些变化造成初高中物理学习难度跨度,学生一时难于适应。 1.2 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 初中课程标准只要求了解物理现象,掌握物理结论,研究物理规律时侧重定性分析,只需要懂得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大多不要求进行定量的计算,而到了高中不仅需要学会对物理问题的定性分析,更需要进行数学推导和运算,比如:探究匀变速运动规律、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和合外力的关系等。 1.3 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 初中物理对数学能力要求不高,只要求会直接套用物理公式,利用简单的运算即可解决问题。而高中物理问题常常需要应用数形结合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应用图象法求解追赶问题,作图法解决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动态平衡问题,应用三角函数、二次函数解决物理问题。 1.4 研究对象从单一物体到多物体转变 初中物理问题研究对象通常是单一物体,其运動情况、受力情况的分析比较简单,而到高中阶段,物理研究对象通常是多物体,需要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并应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分析,从而大大增加思维难度。 1.5 实验从模仿到设计性的转变 初中物理实验主要来源于生活,学生多以模仿、演示实验为主,比如:小孔成像实验、平面镜成像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等。而高中则有验证性、测量性和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实验设计,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实验误差分析要求比较高。 2 结合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的对策 2.1 重视直观教学,促进知识内化 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创设物理情景,加强课堂实验演示,用直观实验描述抽象模型,把抽象问题形象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入浅出,层层递进。这也符合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特点,便于学生接受。比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觉得重的物体会先落地,教师可以将这个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成直观的演示,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牛顿管,发现羽毛和贴片同时落地,探究出“物体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的结论。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实现难度的轻松跨越,知识的稳步内化和升华。 2.2 加强学法指导 高中的物理模型相对初中的复杂很多,一般会涉及多个过程,研究对象会涉及多个物体。学生处理这类物理问题时,缺乏耐心和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多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其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掌握物理模型所遵循的相关物理规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运动模型;了解质点、点电荷、轻绳、轻杆、轻弹簧等对象模型的特点。在物理问题分析中注意关键词的理解,如静止、匀速、缓慢、恰好、刚好等。另外,在解题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比如:会用三角函数处理力学中的极值问题,会用函数表达式解决物理图象问题等。提高数理结合能力,是初高中物理衔接的重点[ 1 ] 。应用数学语言,数学表达式,把物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实现难度跨越,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 ] 。一旦学生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 2.3 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实验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学生进行物理理论知识的机械灌输,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物理规律,渐渐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因此,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可以增强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攻克困难的信心。比如: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加速度的探究,学生参与打点计时器的操作和纸带的处理,才会深刻理解重力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方向和大小,理解实验的误差来源。学生通过实验理解了物理规律。重视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辅助学生加深对高中物理复杂规律的理解。 2.4 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学科素养是学科课程的核心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注意科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理想化模型方法处理质点问题,用相似三角形法解决动态平衡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规律的物理思维,培育学生正确建立物理概念的素养。在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中,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和获取过程中,逐渐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这对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至关重要。 著名教育学家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3 ] 新的教育改革已经提出新的课程目标,教学要以“学科育人”为本,“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 [ 4 ]。教师要学会针对学生学习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细读课本,研读教参,阅读和比较初高中新课程标准,把复杂的高中知识基础化,把难懂的书本内容直观化,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多变,层层递进,逐步突破,认真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吴炳光.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民族教育,2015(5):31. [2]罗巧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J].科学教育研究,2014(12):84. [3] 陆爱媛.基于学生开发的问题设置和教学实施[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2016(24):12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