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截图新闻的伦理失范问题及规避 |
范文 |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相关聊天工具、社交软件的内容截图,已经成为了UGC新闻的重要线索来源。许多自媒体将截图作为主要新闻事实,直接转发报道,形成了一种新的新闻模式——“截图新闻”。所谓截图新闻,是指仅仅依靠手机或电脑截图就进行新闻报道的新闻模式。这种拼凑式的截图新闻并未进行专业采访,也未核实事实真伪,甚至连新闻要素都不完整,却在UGC新闻中可见一斑。在受众情绪大于事实本身的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虚假新闻泛滥,未经审查核实的截图是否能成为专业报道的依据,手机截图的“新闻化”是否符合新闻专业化要求,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一、截图新闻的伦理失范现象 (一)新闻侵权,侵犯个人隐私 截图新闻的内容主要是个人聊天内容或朋友圈等社交软件截图拼凑而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截图内容来源通常不是当事人。媒体未经他人允许,就将他人聊天内容公诸于众,这种行为涉嫌侵犯个人隐私。如2019年3月16日,徐州市财政局局长姚宾礼与女性的不雅聊天记录截图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报道中还配发了姚宾礼的个人照片与履历,而后当事人却回应网传内容不实,系谣言。在此次风波中,媒体直接转发网传截图,不仅造成个人隐私的泄漏,还侵犯了当事人的名誉权和肖像权。同时,媒体着眼于全社会对于贪污腐败的敏感性,以截图的形式进行报道,营造出“有图有真相”的假象,也是迎合受众心理的一种表现。这种对私人领域的过度报道,对个人信息的过度挖掘,对注意力和流量的过度追求,极易煽动受众情绪,引发受众共鸣,从而引起网络暴力,形成媒介逼视。 (二)把关缺位,未采访核实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愈加便捷,谣言作为社会情绪的产物,也屡见不鲜。因此,在目前这个谣言四起的社会,媒体的把关人角色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在大部分截图新闻中,媒体为追求时效性和热点,却放弃了审查把关。例如2019年1月,澎湃新闻报道郴州某高中被指收9000班费,其中含老师浴足费用支出。整个事件缘起于两张家长群截图,引发社会热议,而后证实因某位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与教师发生争执,从而在网络上发布了不实信息。这种未经采访核实,就将截图“新闻化”的报道,就是典型的把关人角色缺位的表现。同时,作为媒体,未寻找到当事人进行专业采访,便发布相关截图信息,也是有违新闻本质的表现。截图信息本身并不具备公信力,但在经过专业媒体背书后,再以“新闻”的形式被大量受众及其他媒体转发,推波助澜,从而影响了受众的判断,出现众多负面舆论,谣言不胫而走,同时也影响了媒体的权威度和公信力。 (三)语境操控,易断章取义 2018年12月31日,一篇名为《男朋友接送上下班两月,却开口要3000元顺风车车费》的文章在网络热传,而后楚天都市报、钱江晚报、生活报、荔枝新闻等多家专业媒体对该文进行转载,引发了网络热议。纵观整篇报道,主体仅为两张微信聊天内容截图,没有采访、没有背景介绍,仅靠两张截图就拼凑成一则新闻。而事实上,该微信截图很有可能是脱离语境造成的误读,更像是情侣“斗嘴”。虽然这只是众多截图新闻的个例,但是媒体利用截图新闻进行语境操控的现象却不胜枚举,这也是媒体为了追求新闻时效性而摒弃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截图的内容量有限。为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报道事实通常需要大量线索内容进行佐证,而其间所包含的内容量是几张截图无法匹及的。第二,注意力经济的影响。许多媒体为迎合受众,制造话题,就将脱离语境曲解的信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误导受众。媒体受商业利益支配,仅靠几张截图来制造舆论漩涡,虽然吸引到了大量的受众注意力,但却丧失了新闻的本质。 (四)技术造假,滋生虚假新闻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相对于阅读文字而言,阅读图片变成人们更加愿意接受的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在读图时代,截图新闻中的“截图”一直以新闻图片的面貌存在着。既然作为新闻图片,截图就必须要保证其新闻性与真实性,而事实却并非如此。2018年5月,一篇题为《腾讯没有梦想》的文章在朋友圈盛传,这篇文章称“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文中含有大量的批评性词语,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后一张腾讯CEO马化腾在凌晨回应该文的截图流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但是次日马化腾本人却在个人微博平台指出,该截图系ps杜撰,自己并未作出过此回应。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逐步发展,利用Photoshop等技术对图片进行处理,变得轻而易举。大量技术造假、未经核实的用户生成内容流入网络,再通过媒体落地报道,为其打上新闻的“幌子”,便摇身一变UGC新闻。基于图片可技术作弊的局限性,单纯依靠截图报道新闻的模式,本身就具有缺陷,再加上媒体未尽到审查把关义务,才使得虚假新闻泛滥成灾。 二、截图新闻的伦理失范现象规避 (一)行业自律,强化把关人角色 诚然,“截图”是典型的UGC内容,但是媒体作为截图新闻的整合者和发布者,在其中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首先,媒体要严守新闻真实性底线。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绝不能为追求时效性和受众注意力,而摒弃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次,媒体要消解信息传播中的不确定性。尽管在互联网时代,把关人角色逐渐被弱化,但却绝不能缺位,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核实、审查、把关是新闻工作中最基本的责任。在刊发截图新闻前,媒体应向当事人进行采访,获得证实或证伪,保证信源的可信性。最后,报道措辞应客观中立,避免诱导性的报道。截图新闻本就由几张截图拼凑而成,信息量小,因此极易造成断章取义的误读。媒体在进行报道时更应保证措辞客观、报道全面,不使用具有诱导性的表述,防止以偏概全,对受众形成误导。 (二)社会批评,强化舆论监督意识 如上文所述,截图新闻是未经他人允许,将他人社交软件内容进行截屏并加以传播,这种行为极易造成对他人隐私的侵害,而这些截图线索却大多数来自于广大受众。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有可能是信息的提供者。因此,受众在保護好自身隐私的同时,也应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洁身自好,不泄漏他人隐私。同时,受众也应强化舆论监督意识,行使社会监督权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对不规范的截图新闻进行社会批评和舆论监督。 (三)健全法制,加大惩处力度 2016年由国家网信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中明确写道:“严禁网站不标注或虚假标注新闻来源,严禁道听途说编造新闻或凭猜测想象歪曲事实”。尽管该通知在2016年便已经印发,但截至目前,纵观截图新闻,未标注新闻来源、仅凭几张截图便猜测歪曲事实的新闻数不胜数,众多媒体对相关法律法规置若罔闻。如今反转新闻和虚假新闻泛滥,究其原因还是试错成本太低。媒体行业要自律,监管部门更不能缺席。 我国目前尚未进行新闻立法,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鱼龙混杂,需要完善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制约。除此之外,许多媒体受商业利益推动,为迎合受众市场,故意发布未经核实且争议性较大的截图新闻,不断试错,只因媒体在“轻惩处”和“高利益”的权衡下孤注一掷。因此,监管部门更应加强监管,对利用网络截图恶意制造虚假新闻的媒体加大惩处力度,以形成有效震慑。 结语 在泥沙俱下的信息爆炸时代,未经核查的截图以“新闻”的面貌出现在受众的视野,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专业媒体对来源不明的网络截图进行转载发布、落地报道,使得网络截图“新闻化”,进而引起了新闻侵权、把关缺位、语境操控、技术造假等一系列伦理失范问题,也暴露了当下媒体业务素养和审核机制的不足。这种将截图“新闻化”的做法,不仅是虚假新闻和反转新闻的温床,还影响了专业媒体的权威度和公信力。截图新闻是网络用户、社交平台、专业媒体等多方“炮制”的结果,自然需要多方治理。媒体强化把关人角色、受众加强社会监督、监管部门健全法制,多方发力,综合治理,才能避免新闻失实,维护专业新闻机构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洪芳琪.关于新闻图像的功能问题[J].新闻传播,2017(1). [2]杨文治.新媒体时代假新闻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7(23). [3]靖鸣.短视频传播伦理失范及其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12). 作者简介:陈婷,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长 ?青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