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灾难报道中数据新闻的应用与发展 |
范文 | 【内容提要】近年来新兴的数据新闻以可视化为特点,适合对于不可预测、瞬息万变的灾难新闻的报道,英国的《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在这方面走在前列,2012年全球编辑网倡议和组织了数据新闻奖,对数据新闻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国内灾难报道领域的数据新闻发展较为落后,存在题材少、挖掘浅、可视化形式单一等问题,主要原因是我国数据新闻起步晚,基础薄弱、将数据新闻等同于“信息可视化”、数据开放程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媒体需要通过组建专业团队、丰富可视化形式、挖掘新闻价值等方式促使其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灾难报道 ? 数据新闻 ? 问题对策 随着大数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据新闻成为新闻报道领域的新兴类型,国内外很多知名媒体都特别注重数据新闻领域的拓展。数据新闻除了应用于财经类报道外,在灾难报道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一、灾难报道与数据新闻 (一)灾难报道及其特点 灾难报道,即以突发性灾难事件为对象进行的新闻报道,突发性灾难事故又可以分成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不可预测、瞬息万变,这需要新闻媒体迅速做出反应,深入现场,為受众报道及时的情况,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在新媒体环境下,灾难报道的报道模式也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从报道主体看,媒体的信息垄断权旁落,由于灾难事件的不可预测性,记者不可能时时在现场,因此很多灾难事件中信源来自于事件当事人或目击者。其次,从传播载体看,由于新媒体的发布不受时空限制,呈现形式多元化,微博、微信、客户端越来越成为媒体报道灾难事件的主要载体。最后,从传播内容上看,除了视频、图片外,数据分析逐渐成为灾难报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数据新闻及其特点 数据新闻,又称“数据驱动新闻”,从狭义上来看,数据新闻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从广义上看,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学发展而形成的新领域,它代表了未来的新闻业发展的一大方向,具有以服务公众利益为目的、以公开的数据为基础、依靠特殊的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新闻的特点。① 数据新闻首先要基于拥有强大资源的数据库,海量、精准的数据可以保证数据新闻的准确性。此外,数据新闻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寻找事物内部的关联,呈现事件全貌,揭示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而预测事件走向。最后,数据新闻需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进程,包括图片、图标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地理叙事,这些呈现方式相比传统的文字传播能够缩小受众接收信息时的数字鸿沟。 (三)灾难报道与数据新闻的契合点 用“数据”讲故事,反应新闻事件的进程。在灾难报道中,数据新闻可以利用数据来“讲故事”,呈现事件发生的原因、救援进程等。在“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财新网运用AIS技术,把“东方之星”的航行时间和当时的位置进行对应,呈现出客船的行进路线,此外还呈现了“东方之星”舱位平面图、客船承载人员情况等,较为全面地呈现了灾难现场,利用对数据的挖掘为受众“讲故事”,呈现出事件的全貌。 传递实用性知识,提供自救常识。数据新闻可以通过对同类事件的分析与比较提供灾难事件中受众如何自救等实用性知识。与一般新闻报道不同,灾难报道可以传播实用性知识,例如地震中的逃生知识、火灾中的自救知识。媒体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报道,增加新闻的贴近性,数据新闻恰恰为此提供了全新的实现途径。 利用“数据”技术拓展灾难报道视角。麦克卢汉早在上世纪就提出“媒介即讯息”,这句话在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得到证实。在技术驱动下,无人机、传感器、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灾难报道中。2016年度最佳突发事件数据使用奖作品《脱轨美铁列车——死亡曲线上的飞驰》将传感器运用于灾难事件的报道中,判断灾难事件发生时列车的速度,既提高了灾难事故的时效性,也为其他媒体利用技术完善报道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灾难报道中数据新闻的应用 (一)西方灾难报道中数据新闻的应用 首先,西方数据新闻的起源较早。广义上看,西方媒体在“数据新闻”领域实践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19世纪。但真正系统推行数据新闻,源于《纽约时报》在2007年建立的由记者和程序员组成的团队,即现在的“互动新闻技术部”。此外,《卫报》在数据新闻报道领域也走在前列。②2009年,《卫报》的官方网站开设“数据商店”板块,下分“大数据”“数据新闻”“数据博客”等细分频道,为用户提供大量来自政府、博物馆、大学、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的公开数据。③ 其次,西方灾难报道中数据新闻的呈现形式丰富、交互性较强。以《卫报》在数据新闻方面的实践为例,2011年,一名穆斯林男子之死引发了发生在伦敦地区的一系列骚乱事件,很多媒体认为骚乱的发生与贫富差距有关,时任首相卡梅伦表示二者之间并没有关联。针对这一事件,《卫报》推出数据新闻“解读骚乱”,记者利用了谷歌融合图表,在伦敦地区的地图上标记出骚乱分子的居住地信息、实际发生骚乱的地点以及贫困地区分布。④这种将数据置于地图中的可视化表现手段,无疑比单纯的文字更有说服力。 最后,2012年数据新闻奖的设立标志着数据新闻在西方的规模化。数据新闻奖是国际上第一个在数据新闻领域的专业奖项,由全球编辑网发起和组织,谷歌公司和奈特基金会资助奖励的数据新闻权威奖项。2018年数据新闻奖突发新闻数据使用奖颁给了阿根廷《民族报》的作品《搜索失联潜艇“圣胡安”号》。2017年11月15日,“圣胡安”号潜艇失联后,《民族报》的数据新闻团队通过在线船舶追踪服务网站,找到了来往这片海域搜索“圣胡安”号的其他船只的卫星数据,通过可视化手段呈现来自巴西、智利等沿岸船只的航线。在船只搜索过程中,《民族报》数据团队不断访问该网站获取船只的搜索路线,在事件发生当天便进行报道,并于第二天推出了可视化作品。 (二)我国灾难报道中数据新闻的应用 首先,我国数据新闻起步晚于西方,但发展迅速。和西方数据新闻相比,国内数据新闻的起步比较晚,有影响力的作品有限,但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财新网、澎拜、新华网、人民网、网易、搜狐均推出数据新闻板块。2017年的数据新闻奖评选中,财新网的《2016洪水暴至》进入了最终获奖提名的名单,这表明我国数据新闻在发展中不断与国际接轨,也出现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在这则报道中,财新网聚焦于历年国内的洪水灾情,使用VR、短视频、解释性交互图表的可视化手段,向用户讲述了这些受到洪水灾难影响地区发生的一切。 其次,我国灾难报道中数据新闻以统计图表为主,侧重数据的呈现而非数据的分析和解读。以2017年九寨沟地震为例,多家媒体推出数据新闻。网易数读栏目推出数据新闻《九寨沟地震释放的能量究竟有多大》,在地图上列举了2008年至今四川省地震时间序列图,并将一至十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以“空调能开多少年”和“火锅能吃多少盆”类比。这则报道对四川省2008年以来地震情况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并以与受众日常生活相关的数据进行类比,能够体现灾难报道中数据新闻对新闻的解读能力。但这则报道仅以震级为报道对象,没有深入灾难事件中做详尽的分析,缺少对数据的深入挖掘。 三、我国灾难报道中数据新闻的不足 (一)报道题材少,应用范围窄 目前,灾难报道领域,我国数据新闻报道仍然集中在具有较大影响的灾难新闻中,比如“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九寨沟地震等。但在一些小型灾难事件中,如“杭州保姆纵火案”“北京新建村火灾”等事件中,对此进行专门数据报道的媒体屈指可数,但其实这类非大型的灾难事件,也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呈现出具有借鉴意义的内容。如“杭州保姆纵火案”中,可以采用可视化手段还原事故现场,同时普及高层逃生知识。 (二)数据挖掘浅,报道不够深入 我国灾难报道中对于数据的挖掘浅,更多地停留在对于数据的罗列,缺乏对于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分析,从而导致报道不够深入。换句话说,当前很多以灾难新闻为题材的数据报道,有数据新闻之名,无数据新闻之实。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很多媒体注重对于新的报道形式的使用,而忽略了对于内容的深耕,当前我国很多有影响力的媒体都开辟数据新闻板块,但真正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数据新闻作品屈指可数。 (三)静态图表为主,可视化形式单一 灾难事件的动态性很强,因此很适合使用动态的可视化手段“讲故事”,但目前我国灾难报道领域的数据新闻较多地以静态图表的形式呈现,缺乏创新,没有利用数据新闻的可视化手段达到“讲故事”的效果。如在“九寨沟地震”的报道中,可以使用动画还原现场,将数据新闻与3D动新闻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提高数据使用的有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受众带来较直观的感受,提高新闻的交互性。 四、我国灾难报道中数据新闻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我国数据新闻起步晚,基础薄弱 西方的数据新闻起步较早,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的计算机辅助报道,还是20世纪60年代菲利普·梅耶提出的精确新闻学,都可以视为数据新闻的原始形态,对其后美国数据新闻的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而我国的数据新闻实践起步于21世纪初,网易等门户网站在2004年两会的报道中,曾对数据进行图表展示。2014年是我国的數据新闻元年,数据新闻开始以高频率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仅中央电视台在2014年就推出了“据”说春运、“据”说春节、“据”说两会等系列新闻。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数据新闻“遍地开花”,但由于起步晚,目前的发展基础还较为薄弱,优秀作品屈指可数。 (二)认为灾难报道中的数据新闻即“信息可视化” 数据新闻,特别是静态、二维的数据新闻,通常都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但这并不代表它完全等同于信息可视化。但是国内许多媒体认为数据新闻就是“信息可视化”,这种认识并没有抓住数据新闻的核心。数据新闻的核心要义是大数据驱动,即通过处理大数据发掘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⑤无论是《卫报》的“解读骚乱”还是“阿拉伯之春”,都是通过对于数据的运用发掘新闻价值,展现事件脉络。但是目前国内很多的数据新闻,只是“新瓶装旧酒”,并没有通过数据挖掘能对内容产生影响的新闻价值,如果去除数据部分,仍然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三)数据开放程度不高 数据新闻的发展水平与数据的开放程度直接相关,西方国家数据新闻十分发达,除了发展较早以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的数据开放水平高。以美国为例,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连续签署、颁布了一系列数据开放的文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的数据新闻的发展。 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对于数据的把控较为严格,数据开放程度远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 五、我国灾难报道中数据新闻的发展路径 (一)组建专业团队,跨行业合作 当前数据新闻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其发展初期对数据静态的统计、分析阶段,已经迈入了对数据深度挖掘阶段,越来越依赖技术的同时,对数据的深入挖掘也在不断创新。因此,传统的新闻采编团队已经不能满足数据新闻发展的需求,跨行业合作已成为必要趋势。 2018年数据新闻奖评选中,中国的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获得了最佳大型数据新闻团队奖,此次获奖无疑给财新也给中国所有做数据新闻的媒体极大的信心和发展动力。未来,我国灾难报道领域的数据新闻想要摆脱当前的弊端,必须组建专门的团队,这个团队应该包括记者编辑,还需要包括精通计算机的人员,他们完成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多样化的呈现手段,此外,动画、视觉设计、音频制作人员完成对报道的二次加工,使报道的整体效果更加趋近成熟的数据新闻作品。 (二)与先进技术结合,丰富灾难报道的呈现形式 当前我国数据新闻在纠正数据新闻即可视化思维的同时,仍然要不断丰富灾难报道中数据新闻的呈现形式,寻找数据挖掘的突破点。 在数据采集阶段,可以使用传感器以量化手段搜集数据,配合计算机迅速解读数据,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启发可视化手段。此外,还可以使用无人机采集灾难发生的现场,以俯拍增强空间纵深感。在用户体验阶段,可以将数据新闻与VR、AR技术结合,利用计算机生产的三维虚拟环境,用户可以从自己视角出发,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灾难发生的现场,同时引入数据层,加深对现场的感知情况,实现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沉浸式传播。 (三)挖掘新闻价值,形成“数据+”的理念 可视化并非数据新闻的核心,只是呈现手段,灾难报道中的数据新闻仍然要深耕内容,拓展报道视角,通过数据挖掘灾难事件中的新闻价值。 正如《卫报》数据新闻编辑Simon Roger所说,数据可视化只是形式,并非目的。数据新闻仍然要通过数据来“讲故事”,我国灾难报道领域的数据新闻,报道视角缺乏新意,对于新闻价值的挖掘不够深入,应该适应当前的媒介环境,改变传统“+数据”的报道理念,形成“数据+”的报道理念。这并不意味这对原有报道理念的舍弃,也不意味着忽视内容而着眼于新闻的外在呈现方式,而是在新的新闻业态下对于数据新闻理念的一种探索和升华。 注释: ①②③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5(2):73. ④陈力丹.大数据与新闻报道[J].新闻记者,2015(2):49. ⑤匡文波、黄琦翔.数据新闻在对外报道中的运用及问题[J].对外传播,2016(7):67. 参考文献: [1]許向东、刘轶欧.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数据新闻报道模式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5(9). [2]傅居正、喻国明.数据新闻的学科建构:演进逻辑、知识图谱与前沿热点——基于美国核心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1992-2018)的文献分析[J].新闻记者,2018(10). [3]王斌.大数据与新闻理念创新——以全球首届“数据新闻奖”为例[J].编辑之友,2013(6). [4]丁柏铨.数据新闻:价值与局限[J].编辑之友,2014(7). [5]陈昌凤、刘少华.大数据时代如何做新闻[J].新闻与写作,2013(1). [6]彭兰.数据与新闻的相遇带来了什么[N].山西大学学报,2015.3. [7]Jonathan Gray, LilianaBounegru, Lucy Chambers. The Data Journalism Handbook [M].OReilly Production Services.2012:17-21. 作者简介:窦书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长 ?青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